在考察三苏祠时指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家国情怀是人们对家庭和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度融和。以家庭为根基、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通过一代又一代国人的传承,已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建构在文化基因之中,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

北宋的苏东坡,是一位风光霁月的人物。他是士大夫、文学家、哲人,个性坚韧、率真、坦荡、豁达。在黄州的近5年里,他爱国泽民,自强不息。他关心国事,扶困济民,除弊兴利,躬耕自给,是一位具有家国情怀的士大夫;他研习《论语》《易》,探究学术,是一位有不朽功业的研究者;他诗书自娱,创造了文学艺术的辉煌时代,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文学家;他对待贬谪生活采取随缘自适的态度,是一位乐观旷达的哲人。

作为贬官,苏东坡在黄州虽然不能“签书公事”,但他始终坚持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民众的官员,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他正道直行的理想始终没有泯灭,“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为国为民的志向没有消亡,他说:“虽废弃,未忘为国家虑也。”身处黄州,他仍时时关注国家大事。元丰四年(1081)宋和西夏战事起,他非常牵挂此事,在书信中专门向滕达道询问边境战事情况,不久后从陈慥书信中得知种谔领兵大胜西夏,俘获战马等,狂喜挥毫写下“放臣不见天颜喜,但惊草木回春容”“故知无定河边柳,得共中原雪絮春”。听闻捷报,他感觉如同春回大地,用激昂的笔调,描写宋军攻入无定河,飘雪般飞扬的柳絮使得无定河两岸像中原一样,终于被浩荡的春风所触及,满怀激情地赞美了宋军大捷,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非比寻常的喜悦心情,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恰如陆游所赞叹的那样:“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苏东坡是亲民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是从吃的角度表露对黄州的第一印象,对于作为贬谪目的地黄州,他有了初步认可。到达当时僻陋的黄州之后,他并没有格格不入,“我虽穷苦不如人,要亦自是民之一”,他自觉是普通民众中的一员。所以他与黄州人相处非常融洽,与潘丙、郭遘、古耕道等相交很深,每年正月二十会结伴游春,他们帮助苏东坡一家共同耕种东坡;老农夫们也会主动地教他能让麦子丰收的技巧;他与渔夫樵夫一起喝酒,谈天说地,听他们讲鬼故事,与他们打成一片;他又与黄州本地的文学之士潘丙等交友,教潘大临读书,以诗书传人。他在日常生活中与黄州人建立了亲密关系。

苏东坡常怀爱民之情,对民众的生活十分关心,民众的痛苦就是他自己的切肤之痛,他愿意为百姓奔走呼号,帮他们解决问题。他一家二十多口人,生活十分困难,家里的日常用度也精打细算,量入为出,还躬耕东坡以摆脱缺衣少食困境。即使如此,他的眼光并没只盯着自己的困窘,而是以博爱之心时刻牵挂民众,对民众生活的艰辛感同身受。他在麻城歧亭写下“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的呼号,“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记述黄州土著渔民的悲苦生活,“不辞脱袴溪水寒,水中照见催租瘢”书写农民不仅身体被摧残,更有被催租的凄苦、悲凉的心境。他深切同情民众,为民代言,关心民瘼。自己家里有困难,他不会去找当权的官员帮忙,但遇到民众的困难,他却挺身而出。比如当时黄、鄂间有因贫困而溺杀女婴的陋习,他“闻之酸辛,为食不下”,立即写信给与之交情深厚的鄂州太守朱寿昌,向他陈情,恳请他出面帮忙救助,革除陋习。并依据自己曾在密州组织收养弃儿的经验,提出可行的拯救途径和办法。他联手黄州安国寺的僧首继连和古道热肠的古耕道等人,分工合作,筹款集资,积极组织救婴活动。他自己也出资十千钱,“若岁活得百个小儿,亦闲居一乐事也”,说救婴是一大乐事。救活了婴孩是大爱仁者的人道主义情怀,而由此扫除了溺婴的陋习,拯救了人心,改变了社会风气,这才是真正于国于家有功的大事,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崇高的家国情怀。

苏东坡常推己及人,为民众的温饱呼号,悲歌为黎元,发出“但令人饱我愁无”的豪言。到黄州后的第二年冬天,大风雪席卷了他家在苏州的田产,没有收成:“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面对风涛荡尽的田产、家人“空腹”“衣有结”“湿薪”的艰难生活,他没有沉溺于一己一家的困难而抱怨和哀叹,而是置个人困窘于一边,惟愿民众能丰收吃饱。他憧憬着“雪晴江上麦千车”的景象,想像雪过天晴,瑞雪丰年,民众安乐,忧愁全无。而这不正是孟子所说的“乐岁终身饱”的美好图景吗?表现出他作为士大夫的忧国忧民、关怀疾苦的伟大情怀。他“但令人饱我愁无”的博大情怀,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白居易的“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如出一辙。三位诗人是分别从食、住、衣三个方面为民众着想,祈愿民众能吃饱、可穿暖、有屋住,表现了对民生的深切关怀,是古代士大夫发自心底解决民众温饱的大声疾呼。

苏东坡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使命感,在黄州身处逆境却始终没有放弃对国家、对民众的责任感,始终坚持爱国泽民的报国之志,坚持有益于世的济世之心,时时想着为民出力,为国分忧,这就是他的家国情怀。这种报国济世、仁者爱民的精神,让他具有恒久的人格魅力。东坡文化也由此被赋予了深厚的思想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

◆东坡故事

苏东坡对黄州的感慨(但令人饱我愁无)(1)

虽贬谪不忘国事。 (王和平 绘画)

苏东坡对黄州的感慨(但令人饱我愁无)(2)

慈悲心肠救溺婴。 (谈笑 绘画)

苏东坡对黄州的感慨(但令人饱我愁无)(3)

东坡辞行和雪堂留别。 (谈笑 绘画)

【虽贬谪不忘国事】

苏东坡虽然贬谪黄州,但对国家大事始终挂记在心,他曾态度鲜明地以杜甫“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之言作为自己在困顿之中的人格精神楷模。

元丰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苏东坡过江到武昌(今鄂州市)车湖看望王齐愈兄弟俩,突然收到好友陈季常寄来的书信。信中说,宋军大将种谔率兵九万三千,出击围攻西夏的缓德城,又有宋军七万深入到米脂,双方在定川展开大战,宋军大胜,破杀西夏六万余人,俘获马五千匹、取得西夏大捷。

苏东坡一众人闻此胜利喜讯,个个欢欣鼓舞,苏东坡当时就喝了一大杯酒,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又借酒抒怀,作《闻捷》诗:“闻说官军取乞訚,将军旗鼓捷如神。故知无定河边柳,得共中原雪絮春。”

他意犹未尽,又作《闻洮西捷报》七言律诗述怀:“汉家将军一丈佛,诏赐天池八尺龙。露布朝驰玉关塞,捷书夜到甘泉宫。似闻指挥筑上郡,已觉谈笑无西戎。放臣不见天颜喜,但惊草木回春容。”

苏东坡虽废弃不忘国事的家国情怀在此得到尽情表达。

【慈悲心肠救溺婴】

北宋时期,黄州、鄂州、岳州民间有一大陋习,就是一对夫妻只养二男一女,过此数就把初生婴儿放入水盆中淹死,其中对于女婴尤甚,以致鄂、岳、黄三州的男女比例失调,许多男子无妻。

苏东坡在黄州时,居住在江南武昌(今鄂州市)的老朋友王天麟来看望他,两人谈起鄂、岳、黄三州溺杀婴儿的陋习,王天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民间的所作所为比较详细地告诉了苏东坡。

王天麟的介绍,使苏东坡感到辛酸,以致饮食不安。他实在是不忍心让这样的事情继续下去,但自己因为已经被明文规定“不得签书公事”,实在是没有办法扭转这种恶习,他就专门给老朋友、鄂州太守朱寿昌写了封信,请他利用职权,出面革除这种可恶的陋习,并要求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号召大众举报溺杀婴儿的人家,其奖赏的钱财则由触犯此法的人和左邻右舍承担。

苏东坡给朱寿昌去信之后,自己也在黄州积极地行动起来。他把黄州几位热心于此事的人组织起来,成立一个拯救溺婴的团体,有智出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黄州秀才古耕道,为人诚实善良。苏东坡与他一道走乡串户,动员黄州城内的大户人家每年拿出钱十千,救济那些养育不起儿女的人家,目的在于行善积德。经过不懈努力,黄州的富裕家庭纷纷解囊相助。苏东坡又请安国寺长老继连协助自己记录日常收入和支出。所有购买米布绢絮之事,都由古耕道包办。苏东坡当时自己也处于经济最为困难的时候,却也慷慨地率先拿出十千钱,表示自己对黄州小儿的关心爱护之情。苏东坡曾说,如果每年能救活一百个婴儿,也算是自己谪居黄州的一大乐事了。

苏东坡在黄州拯救溺婴的善举,真是功德无量。

【东坡辞行和雪堂留别】

元丰七年(1084)元月二十一日,苏东坡接到朝廷“移汝之命”的调令,从黄州团练副使改任河南临汝团练副使。他的心情极为矛盾,本想请朝廷恩准留在黄州“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但考虑到“君恩至厚,不可不奔赴”。苏东坡不忍离黄赴汝的这种心情是真切的,因为他与黄州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接下来,他要做的是辞行和留别。

这年的三月三日,苏东坡“杖头帽挂一葫芦”,与参寥禅师及几位黄州友人一同去邻居家串门。他先到初来黄州时住过的定惠院,这里的新主人把他十分欢喜的海棠养护得非常好,让苏东坡恋恋不舍,主人还热忱接待他们,一起喝酒叙旧。过后,去邻居尚氏家中探访,尚家虽然是市井人家,但室内收拾得干干净净,室外的竹林花圃修整得井井有条,对苏东坡一行的来访礼敬如宾。苏东坡大概是多喝了点酒的缘故,醉卧小板阁上,稍醒后,又一同欣赏崔成老的琴艺,崔成老用雷氏琴欣然弹上一曲“悲风晓月”,令同行之人心旷神怡。接着,他们又顺着小沟岸,来到何圣可、韩毅甫家中,两家主人赶紧在竹园阴处摆上酒席。恰在这时,黄州主簿刘唐年又送来了味极鲜美的油煎饼,苏东坡说了句“为甚酥?”问饼子叫什么名字,同行一齐说,好!这种饼子的名字有了,就叫“为甚酥”吧。等到游兴已尽,苏东坡这才顺道回家,经过何氏园圃时,特意讨要了丛橘树苗,打算移种在雪堂之西。苏东坡这一天像走亲戚一样的在黄州串门,心情好极了,晚上就习惯性地拿起笔,完整地记下一天的活动,后人把这篇记叙小文命名为《记游定惠院》。

离别的日子越来越近,四月一日,苏东坡特意在雪堂置办了酒席,感谢黄州邻居好友几年来的照顾,略表心意,正好李仲览从江东来告别,于是,苏东坡就写了首《满庭芳·归去来兮》词赠给他。这首词用散文式的句子和俚俗的语言,真切地表现了苏东坡对黄州的依恋之情,对黄州邻里父老的惜别之意。

◆东坡遗爱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与李公择》(1080年)

我穷交旧绝,三子独见存。

从我於东坡,劳饷同一飧。

可怜杜拾遗,事与朱阮论。

吾师卜子夏,四海皆弟昆。

《东坡八首·其七》(1081年)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饮,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满庭芳·归去来兮》(1084年)

◆东坡成语

【明日黄花】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冰肌玉骨】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洞仙歌·冰肌玉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