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小圆子,八岁开始迷上了拆盲盒。每次带她去书店,我还没站稳脚跟、她已把一个个神秘的小盒子捧到了我的面前,每个盒子上面都印着萌萌哒的卡通形象。

拆盲盒100个超级少女心(让无聊变成惊喜)(1)

我故意问她:“为什么喜欢盲盒?如果你喜欢里面的玩偶,我们就直接买一个呗?”

圆子说:“不好,直接买就没有惊喜了!”

我又说:“可是,如果没有拆到你想要的怎么办呢?”

圆子想也不想就回答我:“没关系,虽然没拆到,但是我‘拆’过了呀,‘拆过’和‘拆到’一样好玩!”

我心里暗暗地竖起大拇指,嘴上却穷追不舍继续问:“那你会不会失望呢?”

圆子像个哲学家似的说:“也会、也不会。这是你自己要拆的,反正不管拆到什么,都是你自己选的嘛。”

圆子的话,让我想起了日本的“福袋文化”——每逢新年,商家们就纷纷将不同的商品加以组合、装入布袋或纸盒中封好,进行搭配销售。虽然顾客付款的时候,并不确定自己究竟会买到什么,但人们对这样的“不确定”不但不反感和排斥,反而还总是趋之若鹜、摩拳擦掌,甚至不惜通宵排队抢购。或许,拆福袋的大人就像拆盲盒的孩子一样,即使结果没有满愿、也不妨碍对下一个“不确定”的期待。

同样是不确定,当被装进生活的“盲盒”里时,人们的心情似乎就没有这么轻松了——

一早起来,本来下决心要母慈子孝的妈妈,拆开孩子递过来的“盲盒”,却发现里面装着顽皮、拖延、顶嘴、耍赖……于是,又一次鸡飞狗跳地度过一天。

进入职场,本来下决心要大施拳脚的新人,拆开老板递过来的“盲盒”,却发现里面装着打印、接线、端茶送水……于是,又一次怀疑起人生来。

新婚燕尔,本来下决心要幸福一生的夫妻,拆开伴侣递过来的“盲盒”,却发现里面装着争吵、谎言、移情别恋……于是,从此再也不相信爱情……

不仅如此,生活似乎还总爱捉弄人:总在我们以为拆到幸福的时候,冷不防搭配一堆的意外;在我们以为拆到了真理的时候,又双叒叕搭配一堆的打脸事件。

于是,焦虑、恐惧、抑郁,一堆堆的心理问题接踵而来。怎么“破”?用圆子的话来说:“盲盒是自己选的,它不‘香’吗?不香就自己做一个嘛!”

于是,有了野餐盲盒、文具盲盒、诗词盲盒,就连困难,都可以做成盲盒——拆到哪个解决哪个,解决不了就接纳它。如此一来,困难也不那么可怕了,反正都是自己的选择,甚至还会变成小确幸:幸好没有拆到那个更困难的呢!

进一步来想,既然生活充满不确定,与其被不确定的盲盒击垮,不如将它们定义成一个个“福袋”:虽然“人生哪能多如意”,但可以教会我们调整预期、练习“万事只求半称心”;虽然“而今识尽愁滋味”,但可以教会我们升华情绪、练习“却道天凉好个秋”;虽然处处“穿林打叶声”,但可以教会我们正念减压、练习“何妨吟啸且徐行”。所以,反正都是福袋,拆到什么是什么,不确定又怎样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长长的一生,想要收获稳稳的幸福,我们不妨像个孩子那样:把确定的日常琐碎装入盲盒,让无聊变成惊喜;把不确定的困难挑战装入福袋,让恐惧变成好奇;然后,所有生活的搭配和组合,就都可以用来修炼心性,让我们慢慢地、稳稳地接近幸福的目的地。

目的地里,说到底,没有别人、只有一个你。(林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