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最值得讲述的人物(从首辅到官场新人都是)(1)

作者 | 周淮安

  壹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二十三日,一男一女的尸体停在紫禁城东华门侧,凌冽寒风中,几个太监忙碌着为死者装殓。

  紫禁城东门竟成了停尸地,让人惊奇。有人发现太监给男尸只穿了双空靴子。

  太监回答说:“凤不裹头,龙不裹脚。”

  这对被称为“龙凤”的死者正是紫禁城的前主人--崇祯皇帝和皇后周氏。

  这是一个被时人认为“天崩地坼”的时代。四天前,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大明王朝的掘墓人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

  他奔向皇宫,想见一见老对手,只发现被砍倒在地的袁妃和15岁的长公主。李自成感叹崇祯对妻女太残忍,命将二人送回宫调养。

  他对崇祯并无恶感,甚至还有点同情。当有投降的明朝大臣为讨好新主而骂崇祯时,李自成还痛斥这些大臣辜负崇祯信任。

  但是,崇祯下落不明始终是个心病,李自成“乃悬令募献者封万户侯,赏金万镒,首告赏金千两”。

  两天后,终于在万寿山发现自缢身亡的崇祯及太监王承恩。

  也许是出于收买人心,体现天命所归的气度,李自成决定以帝王之礼安葬崇祯夫妇。

  令人尴尬的是,李自成热心,明朝官员却很冷淡。大明最后一科(1643年)进士之一,庶吉士周钟在骑马经过崇祯灵柩时,直接策马而过,视而不见。

  《甲申传信录》《燕都日记》等史料记载,在东华门侧为崇祯装殓时,在旁痛哭的明朝官员,仅兵部主事刘养贞一人。

  满朝文武百官,只有一个处级干部为大明皇帝送终。

  贰

  其他官员呢?他们很忙,忙着辞旧迎新,在大顺朝谋个好位置。

  其实,李自成根本不用礼葬崇祯收买人心,尤其是不用收买“官心”,大明官员的心大多已经站在他这一边。

  原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项煜的言行,颇能代表当时官员的心态。项煜是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在崇祯时期言辞激烈,以“诤谏”沽名,一副忠君爱国的形象。

  崇祯十七年二月,项煜的门生黎志升在山西投降李自成并受到重用。随起义军进入北京后,黎志升力推自己的老师为相。

  眼见有从厅级一跃到正国级的机会,项煜对大家说:“大丈夫名节既不全,当立盖世功名,如管仲、魏征!”

  潜台词是:反正节操都碎了一地,不如学习管仲、魏征好榜样,谁说忠臣不能事二主?

  但李自成仅仅给了项煜一个从五品的太常寺丞,负责宗庙祭祀的清水衙门。项煜大失所望,后乘被派去祭祀泰山的机会,潜逃南方,想混入南明朝廷继续为官,被驱逐。

  另一位官员王孙蕙的演技更为高超。北京陷落前三天,崇祯召见时,王孙蕙痛哭流涕,誓言杀身成仁。起义军攻入北京,他安慰家人说:“不要怕,我早有定心丸!”找来一个竹竿,挂一黄布悬挂门外,上书:“大顺永昌皇帝万万岁”。

  不仅自己主动去纳投名状,王孙蕙还邀约无锡籍的同僚秦汧、张琦、赵玉森等人“同去,同去”,并鼓励大家“方今开国之初,吾辈须争先著。”

明朝那些事儿最值得讲述的人物(从首辅到官场新人都是)(2)

  

  官场老油条如此,新人表现如何呢?

  崇祯十六年(1643年),是明朝最后一科进士,崇祯选拔的最后一批“国之栋梁”。

  结果,这批进士中不少人既不忠诚,更没担当,谁赢就帮谁,李自成来了降大顺,多尔衮来了降大清,有的甚至成了“三姓家奴”。

  明朝最后一个状元杨廷鉴,南直隶武进人(今常州武进区),殿试时提出“取士先品行,而后文辞,用人贵朴诚而贱浮,竞论邪正,不论门户……”崇祯深加叹赏,亲擢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李自成进京后,他投降并被授予弘文院编修。清军入关,李自成败退,他乘乱逃回南方,降清但以病拒绝为官。

  探花陈名夏,南直隶溧阳人(今常州溧阳市),明亡时为翰林院修撰,兼户、兵二科都给事中。先降李自成,再降多尔衮,为人圆滑的陈名夏在清初官场如鱼得水,顺治五年被提拔为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三年后授弘文院大学士,进少保,兼太子太保,成了正国级大员。顺治十一年因陷入“党争”被处死。

  生逢乱世,身不由己。如果说杨廷鉴、陈名夏还有点被逼无奈的话,他们的老乡兼同年、庶吉士周钟就属于“欢天喜地迎闯王”的典型了。

  周钟,南直隶金坛人(今常州金坛区)。北京陷落后,他专门到牛金星住所递“门生帖”,上表称崇祯皇帝“独夫授首,万姓归心”,夸李自成“比尧、舜而有武功,迈汤、武而无惭德。”

  当有人认为李自成“残杀太重,万难成事”时,周钟反驳说:“太祖初起亦然。”

  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革命哪有不死人?朱元璋最初造反时不也一个尿性?最后还不是成了万人敬仰的明太祖。

  崇祯死社稷,随其殉国的大臣仅20余人,入朝觐见李自成等待重新上岗的官员却有3000余人,时人感叹说:“杀身易而就义难,殆非虚语也。”

明朝那些事儿最值得讲述的人物(从首辅到官场新人都是)(3)

  

  明朝最后一任首辅大学士魏藻德,崇祯十三年参加殿试时,崇祯问:“今日内外交讧,何以报仇雪耻?”

  魏藻德对:“知耻。”

  崇祯因此钦点其为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不到三年即提拔为首辅。

  李自成进京后,抓住魏藻德问道:“何不殉死?”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当年大谈“知耻”魏藻德不仅没有一丝羞愧,反而理直气壮地回答:“方求效用,哪敢死?”

  很多人觉得魏藻德作为文官领袖,无耻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但这在明末是普遍现象。

  明末是一个将道德标准推到极致的时代,却成为了精英阶层道德最为沦丧的时代。

  士人所谓的“名节”已经成为一种政治资本与党争手段,官员要么以“诤谏”为名讪君卖直,语不惊人死不休;要么挥舞着“道德”的大棒互相攻讦,以道德完人的标准要求别人。

  黄仁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用道德代替法制的弊端,在明朝达到了极致。万历五年,权倾朝野的张居正仅仅因为没回家丁忧守孝,就被进士邹元标骂为“猪狗禽兽”。

  在某种意义上,明末的士大夫阶层普遍成了“精致利己主义者”,嘴上全是主义,心里满是利益。

  既然理想信念的标准高不可攀,“正面典型”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必然滋生现实主义与功利主义,不为圣人,即为禽兽,青史留名还不如活在当下。

  从实际利益出发,在一家一姓之天下,改朝换代无非是换个皇帝,文官集团等同于职业经理人,老板是谁并不重要,大明亡还是不亡,那是朱家的事,关卿何事?

明朝那些事儿最值得讲述的人物(从首辅到官场新人都是)(4)

  

  如果只是改朝换代,明末士大夫阶层这种玩法是游刃有余的。但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1644年恰恰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吊诡的一段行程。不只是改朝换代,而是天崩地坼,波诡云谲,亡国亡天下,谁也想不到最终胜利者是满清。

  本来卸下道德包袱就可以成功,无奈历史偏偏跟士大夫开玩笑:投降一次哪能行,亡国不在乎,那就亡天下吧。

  也许老天在想,既然你们都这么不在乎,那就多来几次。

  是为甲申三百七十八年祭。


公号“游历史”作者新书由三联书店出版

该书以汉匈百年战争为切入点,着重反思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和重农抑商的国家发展模式对西汉王朝盛衰的深刻影响,并与同时代发展的古罗马进行相应的横向对比,力图还原一个更接近历史真实的汉武帝时代和汉匈战争。

明朝那些事儿最值得讲述的人物(从首辅到官场新人都是)(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