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电扇、空调,扇子就成为人们消暑的必备利器。古韵悠然处,必有一扇耳。折扇,早已烙下了深深的中国印记。“白如玉,光如镜”的金陵折扇与苏州檀香扇、浙江黑纸扇、广东葵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扇”。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美的金陵折扇,既是祛暑纳凉的生活用品,又是可以馈赠亲友的工艺品。近日,记者走进南京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一探金陵折扇的“前世今生”。

匠人匠心纪录片一把折扇一片匠心(白如玉光如镜)(1)

从明朝开始盛行,秦淮河一带形成金陵折扇的集散地

“扇”这个字,从底下的“羽”可以看出,最早的扇子是用羽毛制成的。晋代陆机写过一篇《羽扇赋》,说楚国大夫宋玉、唐勒“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可见战国时已有羽扇了。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也有“羽扇纶巾”的描述。而折扇,起源于宋朝,盛行于明代,古称聚头扇,又称折叠扇,因便于袖藏,扇面又书画相宜,故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而金陵折扇,顾名思义就是南京地区的传统手工折叠扇。

相传,金陵折扇的制作工艺,是从明朝宫里传出的。明初,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登上皇位后,十分欣赏江南的许多民间工艺品,他发现折扇舒展自如,灵巧美观,携带方便,于是“命工如式为之”,下诏令宫内工匠制扇,并吸取外来工艺制作,从此,折扇“自内传出,遂遍天下”,无论宫廷还是民间,使用折扇形成习俗。《金陵琐事》中有这样的记载:“东江顾公清云:南京折扇名天下。成化年间李昭竹骨、王孟仁画面,称为二绝。”

南京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是目前南京唯一的金陵折扇生产和研究机构。倪世金是这家研究所的所长,也是金陵折扇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金陵折扇的发源地就是我们这里。”他告诉记者,南京是科举之地,过去学子们以购得金陵折扇为荣,因而秦淮河一带形成金陵折扇的集散地,至今还保留“扇骨营”这一地名。

匠人匠心纪录片一把折扇一片匠心(白如玉光如镜)(2)

“白如玉,光如镜”的金陵折扇,纯靠手工制作

“金陵折扇的特点,可以用六个字概括,‘白如玉,光如镜’。”倪世金说。为了做到这六个字,整个生产工艺流程目前大致分为选料、制骨、打磨、制面等步骤,每个步骤都得精益求精。

“首先从选料来讲,全国有很多地方都有毛竹,但是我们为什么偏偏要到无锡宜兴去采购毛竹?因为越朝北,不管木质还是竹质,密度就越大,而且为了防风防雪,会把毛竹头给掐掉,但是宜兴的毛竹不掐。如果把毛竹头掐掉以后,毛竹就失去了润性。”倪世金说,有些地方毛竹是拖着下山的,“但是我们不允许拖,不允许碰撞,有技术要求。”而制作金陵折扇的纸张都是安徽的名品宣纸,采用熟纤工艺制作,在扇面作画、写字,效果颇佳。

选完料之后,制骨和打磨也是非常精细的工序,不是随随便便来个人就可以做。“比如说我们的扇骨内骨打磨是很薄很薄的,达到0.1毫米的厚度,如果手重了,可能把它打破了,如果打得不光滑,同样也会影响‘光如镜’特点。”倪世金说,这些工作都必须手工完成,要靠多年的经验和手感。“脾气暴躁的人打磨不好的,他磨两下子可能就不耐烦了。所谓匠人匠心,可以讲是不求回报地去追求。因为金陵折扇是一个工艺品,必须要充分反映它的艺术价值。”

匠人匠心纪录片一把折扇一片匠心(白如玉光如镜)(3)

金陵折扇靠手工制作。

而扇面制作更是讲究细节。倪世金告诉记者:“比如收褶,这是非常细致的,错一点,每一个褶相差0.1毫米,可能10个褶相差下来就是1毫米,每一个扇面的连线,都要正对圆心,如果不对圆心的话,那扇面就可能打不开。我们这些几十年的老师傅,只在这一道工序来讲,一天都造不到一把。”

手工制作意味着缓慢、少量、坚守,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是对完美的追求,唯有如此,才能将这项非遗传承下去。

匠人匠心纪录片一把折扇一片匠心(白如玉光如镜)(4)

传承发展金陵折扇,不断丰富文化内涵

倪世金的大半辈子都为了金陵折扇的传承发展而努力。1980年,20刚出头的他进入了南京金陵制扇厂潜心学习制扇技艺,成长为制扇“高手”。2009年,栖霞区在原南京金陵制扇厂的基础上,成立了南京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请来倪世金担任所长。他克服无人员、无场地、无生产专用工具、无原料的困难,通过寻找制扇艺人、研习工艺,恢复了金陵折扇的全套制作流程,并生产了竹子和红木折扇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将折扇技艺发扬光大。

匠人匠心纪录片一把折扇一片匠心(白如玉光如镜)(5)

匠人匠心纪录片一把折扇一片匠心(白如玉光如镜)(6)

凭着对金陵折扇的热爱和精通,倪世金与南京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全体成员一起不分白天黑夜摸索打拼。在研究所挂牌仅仅3个月后,他们就打通了竹骨折扇生产工艺流程,第一批金陵折扇成功面市。倪世金用传统的工艺、材料,坚持手工制作。从制作扇骨到扇面、雕刻、绘画,无一不是精工细作、精益求精。除了坚守传统技艺之外,为了丰富金陵折扇的文化内涵、创新金陵折扇的种类,倪世金积极探索折扇与现代文化、南京文化等的有机融合,同时还尝试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比如金陵折扇与金陵竹刻等结合产生“雕刻扇”。此外,他还创造性地研发出了“金箔扇”“雨花扇”“剪纸扇”……

匠人匠心纪录片一把折扇一片匠心(白如玉光如镜)(7)

南京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内展示的金陵折扇。

“我们金陵折扇不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被淘汰,而应该随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不断地发展。”倪世金说。在他看来,金陵折扇是南京文化的代表物之一,也是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他的目标,就是把金陵折扇做大做强,打响这张文化名片。

匠人匠心纪录片一把折扇一片匠心(白如玉光如镜)(8)

扫码看视频。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