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第一支武装力量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大兵团战役的胜利,正是这场震惊中外的世纪之战,彻底决定了蒋家王朝的失败命运,也是这一战迎来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提早诞生。

这场令世界瞩目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决战,距今已将近73年。当我们再次重新将目光投射到那段关乎中国未来命运的那段历史时刻,发现其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细节,引起我们追根溯源的浓厚兴趣,譬如:淮海战役最初的战略构想是谁提出来的?中央军委与毛泽东为何会临时成立总前委?为何粟裕建议战役由陈毅、邓小平来指挥,却未提及刘伯承?

淮海战役粟裕经典片段分析(淮海战役粟裕建议由陈)(1)

粟裕是首提淮海战役战略构想的第一人 曾有过犹豫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资料显示,淮海战役发起时间是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战役结束,共历经两个月零四天。这场战役之后,整个长江以北全部成为中共领导下的行政区域,这也预示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未来的作战区域将完全在国民党控制的长江以南展开,北方再无规模性战事。

这场战役的胜利,无疑将一个崭新的新中国的诞生推上进入倒计时的历史轨道。那么发动这场战役构想的第一人,究竟是谁呢?他就是时任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和政委的粟裕大将。

在淮海战役发起之前的1948年9月24日,也是华东野战军正在进行的济南战役的收尾之时,毛泽东收到由粟裕署名的一封4A级绝密电报,在这封电报中粟裕第一次具体的提出发起淮海战役的构想:……该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攻占两淮,收复宝应、高邮,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围歼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尔后全军转入休整。

淮海战役粟裕经典片段分析(淮海战役粟裕建议由陈)(2)

从这份电报中,可以看出当时粟裕所设想的淮海战役,其规模远远没有后来所发生的那么巨大,这封电报中的第一阶段战略构想,也仅仅是欲歼灭两淮地区和驰援之敌的10万国民党部队,这封电报所提建议内容细节,是源于1948年5月中央欲从华东野战军抽调第1、第4、第6三个纵队组成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由粟裕率领渡江南进到国民党统治区腹地,形成与中原野战军两把插入国民党占领区的两把尖刀的战略布局受到粟裕异议后的延续。

早在1948年1月27日,看到中原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成功开辟了牢固的革命根据地站稳了脚跟,并在内线牵制国民党30多万重兵。

毛泽东电令华东向长江以南地区派出一支三个纵队的野战兵团,在蒋统区执行"宽大机动作战"的战略部署,"采取这个战略行动的意图,是迫使敌人改变集中强大兵力于中原的战略部署"

这样,不仅能缓解正面战场的压力,还能游刃有余地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毛泽东还形象地称之为:这是孙猴子钻进牛魔王的肚子里"拳打脚踢。"

淮海战役粟裕经典片段分析(淮海战役粟裕建议由陈)(3)

可是这个战略设想在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苏粟裕的眼中有着不同的看法,虽然对中央的战略部署有异议,粟裕还是坚决执行中央的指示,开始着手制定渡江南进的作战计划,并将计划呈报中央。

可内心对这个计划的实施,粟裕还是很不踏实的。经过三天的慎重思考后,粟裕决定还是要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呈告中央,于是于1948年1月31日向中央拍发了2000多字的长电,直抒己见陈述了不同意见。

他在电文中根据目前军事的形势,认为:如能将这三个野战军纵队交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取忽集忽分战法,于目前所处的三个地区辗转寻机歼敌,是有可能于短期内取得较大胜利的。过江作战存在的风险没有战略纵深、没有后勤保障、没有群众基础,部队转战行军路途遥远得不到休整,势必会造成大量损失,这样很难形成对国民党的威力震慑,所以他认为暂不过江为好。其实,粟裕真正的意图是,在江北完全可以实施对国民党军展开大歼灭战的战略设想。

淮海战役粟裕经典片段分析(淮海战役粟裕建议由陈)(4)

粟裕的"长电"引起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重视,毛泽东将正准备从中央返回的陈毅留下一起参与中央对渡江南进部署的讨论,最终结果还是坚持此前的过江决定。

在给华东野战军的回电中,毛泽东同意了此前他们呈报中央的过江计划,部队可以休整到3月15日后再执行中央的这项部署。拿着这份电报,粟裕心里沉甸甸的,还要不要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开始有些犹豫了。

由于战争局势的变化,3月下旬过江的计划推迟到5月15日。粟裕一面加紧渡江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一面对战局发生的变化做更进一步的科学分析。一直到4月中旬过后,他终于还是将自己再次经过两个多月缜密思考和战局分析后得出的不易过江的结论,于4月18日义无反顾上报中央,详细陈述实施这个部署所存在的利弊关系。

在这次电文中,粟裕认为: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更有利于迅速改变中原战局,形成战略进攻的最大优势。在电文最后,粟裕再次表明坚决贯彻执行中央指示精神的态度"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淮海战役粟裕经典片段分析(淮海战役粟裕建议由陈)(5)

当时,在中原黄淮地区,集结着我中野、华野两大军事集团,对国民党大兵团实施围歼的各种条件已经成熟,如果我军分兵渡江南进,这种优势将大大减弱。红军时期那样"零打碎敲"的作战模式,已经显然不适合解放军野战部队的作战特征。

与国民党进行一场决定性的大决战,我军所具备的最突出最有保障的重要基础,就是有着广泛人民群众基础的晋冀鲁豫老解放区的最大支持,而这一点恰恰也是国民党必将失败的重要因素。

对这次粟裕"斗胆直陈"之举,毛泽东比以往更显慎重,在仔细将粟裕的建议和构想看完后,他认为非常有必要当面听取粟裕有关下一步战略谋划的直接汇报。于是在4月21日还在城南庄的毛泽东就电令陈毅、粟裕到西柏坡中央驻地就渡江南进和暂不过江的问题当面向中央军委说明情况。

4月29日,陈毅与粟裕到达西柏坡。

淮海战役粟裕经典片段分析(淮海战役粟裕建议由陈)(6)

淮海战役 粟裕建议由陈、邓负责指挥

当粟裕去毛泽东的住处时,毛泽东给予了粟裕极为特殊的接待"礼遇"—出门相迎,因为党内所有了解毛泽东的人都知道,对党内来访的同志,毛泽东从来都不会亲自出门迎接,更不会热情到迎上前热情握手。

而此刻的毛泽东却伸出手迎向粟裕操着浓厚的湖南口音说道:"我们的英雄回来喽,欢迎粟裕同志。我们应该有17年没有见面了吧?"

粟裕紧握着毛泽东的手激动地说:"是啊主席,已经有17年了,主席你还好吧?"

毛泽东高兴地说:"好啊好啊,只要你们在前方能多打胜仗,我这里就一直会好得很呐。"

稍微顿了一下后,毛泽东接着说:"这次让你们来,就是要好好听听你们的想法,我们可以当面仔细研究商讨下一步的战略思路啊。"

淮海战役粟裕经典片段分析(淮海战役粟裕建议由陈)(7)

4月30日,中央五大书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听取了粟裕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详细汇报,并阐述了自己提出异议的依据,和对战局分析后的判断,最后他说:"三个纵队暂不过江,可以在刘司令员和邓政委中原局的直接指挥下,在中原和黄淮展开机动作战歼灭国民党的有生力量,这比过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当时的粟裕已经开始谋划实施形成淮海战役的先决条件,这在后来华野取得豫东战役、济南战役等一系列军事行动的胜利中,可以看出粟裕的长远目光。

只不过那时粟裕并不想把话说得太满,只是向中央表明"愿立军令状"的坚决态度。对于粟裕有理有据的分析与陈述,历来都很少能够被说服的毛泽东,陷入深深思考之中。

他认为粟裕说的观点是成立的,但是会不会真的成为他所说的"野战兵团过江后将很难发挥出预期效果"的结果,毛泽东还是有所怀疑。

最终,毛泽东只同意了"暂不过江"的建议,而并没有做出撤销这项部署的决议。毛泽东还是要先看看华野和中野在中原黄淮的军事作为后再做最后决定。直到三个多月后,粟裕相继取得豫东战役、济南战役的胜利后,毛泽东才开始真正对粟裕的军事远见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取消了"过江南进"的计划。

淮海战役粟裕经典片段分析(淮海战役粟裕建议由陈)(8)

也是在这次西柏坡见面后,毛泽东电告粟裕,中央已经决定调陈毅和邓子恢去中原局工作,毛泽东说:"今后华野就由你来搞。"

这让毫无思想准备的粟裕十分意外,他连忙拍电报给毛泽东说:"华野离不开陈军长啊。"

随后建议让陈毅继续担任华野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他可以行使代理之责,毛泽东最后同意了他的要求,但让陈毅去中原局的决定不变。多年后,后人对毛泽东这一决定的评价是:"高屋建瓴,知人善任。"

历史也屡次证明了陈毅在军事谋略方面与粟裕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毛泽东调走陈毅也有"防止掣肘"的顾虑。

济南战役结束后,粟裕给中央去电提出发动淮海战役的战略构想,获得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支持。而此次战役中共集中了华野与中野两大野战军,而当时两大野战军实力却有着天壤之别。

华野共有16个纵队且包括装备优良的重炮纵队,而刘邓率领的中野只有4个纵队,基本没有什么重武器。可在组织淮海战役前,粟裕致电中央,建议由"陈军长和邓政委负责统一指挥(淮海战役)。"而建议中没有提到刘伯承,这又是什么原因?

淮海战役粟裕经典片段分析(淮海战役粟裕建议由陈)(9)

粟裕建议"陈、邓"指挥淮海战役 而没有刘伯承的背后真相

粟裕发起的淮海战役起始时间是1948年11月6日,而中央确定发动这场战役的时间是11月8日。就在一个星期之前的10月31日,粟裕给中央发去一份至关重要的电报,电报核心内容只有一句话:此次战役(指淮海战役)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作为华野最高指挥官,粟裕手握近四十万精锐重兵,却将战役指挥权"拱手相让"给只有不到二十万兵力的中野,显然这不符合协同作战的重兵一方拥有战场最大话语权的常规。

何况对粟裕卓越的军事才能了如指掌的毛泽东,一直以来对粟裕军事部署都给予了充分信任,并对粟裕事事请示中央的做法,曾专门去电告知粟裕不必事事请示,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可以有"相机专断"之权。而在战役发起之前,粟裕给中央发去这份电报,背后即蕴含着粟裕的政治智慧,也有着难以名状的顾虑之忧。

淮海战役粟裕经典片段分析(淮海战役粟裕建议由陈)(10)

早在一年前中共军队由战略相持阶段进入反攻阶段后,华野在粟裕的指挥下,在先后发动的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到不久前的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中,不仅缴获颇丰,还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有生力量,这些战役被兄弟部队认为是"吃肉"战役,意思就是及时解决了兵员补充的问题,使队伍得到发展壮大,又能用缴获的美式武器装备自己的部队,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而中野却一直扮演着夹缝中求生存的内线作战"啃骨头"的角色,不要说进行大规模歼灭战,能在国民党几十万重兵之下站稳脚跟就已属不易,这也是中野与华野形成差距的重要原因。这种非常明显的对比,在豫东战役两大野战军配合作战时,却显现出战斗力的巨大强弱之分。

1948年6月下旬,粟裕指挥华野攻占开封后不久就撤出开封,寻机在运动中准备对国民党区寿年兵团实施围歼,睢杞战役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的。

淮海战役粟裕经典片段分析(淮海战役粟裕建议由陈)(11)

为了防止邱清泉、胡琏和孙元良三个兵团对区兵团的驰援,粟裕电请中央要求中野配合阻敌增援,毛泽东立即电令中野配合华野完成歼灭区兵团的作战任务,毛泽东电文"为保粟军胜利,你们行动有二方案:1、中野全军尾敌北进,直达睢杞地区;2、以四纵尾敌18军北进直达睢杞,以一、二、三纵歼吴绍周。以上方案择一而行。如不取第一案,则必须取第二案,务使敌18军于7月10日前不超过睢杞"。

中野回电中央保证在7月10日之前,决不让敌增援部队进入睢杞战场,很显然,这又是一次华野"吃肉",中野"啃骨头"的战役。

虽然中野阻敌决心很大,但是粟裕还是很担心中野的战斗力,毕竟18军是国民党的王牌部队。于是派出一支侦察分队严密注视战场以南的太康地区,那里正是中野阻击敌援兵的关键要点。

战役从7月1日打响,截止到6日,已歼灭区寿年的兵团部、整编第七十五师师部和第6旅的1个团共计5万余人。

淮海战役粟裕经典片段分析(淮海战役粟裕建议由陈)(12)

而就在粟裕准备歼灭区兵团整编74师之时,侦察分队传回重要消息:中野两个团的阻击阵地已被胡琏的18军突破,距离主战场只有几十华里,粟裕很遗憾的撤出部队,敌整编74师得以逃脱。

战后,粟裕很懊恼地给中央发去了一份情况说明的电报,毛泽东对中野没有完成阻击任务非常不满,提出严厉批评。7月24日,已在中原局的陈毅给粟裕发来一份"口气很不友善"的电报,这份电报让粟裕理解的是陈军长在中原局有"难言之隐",于是致电中野表示了歉意。

对粟裕10月31日发来的电报,毛泽东只看了一眼,就已经对这份电报的真实含义"心知肚明"了。从大局出发,毛泽东同意了粟裕的这项建议,并提请中央军委同意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由中原局第一书记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陈毅、刘伯承、粟裕和谭震林为常委,统一筹划管理淮海战役的一切事宜。

而对战役的具体军事部署和指挥毛泽东却另有深意地赋予粟裕更大的战场专断之权。

淮海战役粟裕经典片段分析(淮海战役粟裕建议由陈)(13)

对于中央同意粟裕的建议,陈、邓均表示出当仁不让的"服从"。但受军事谋略方面的桎梏,陈、邓回电中央"怕电讯信号影响,还需中央在战役期间具体细节负责直接对华野进行指挥。"

为什么粟裕发给中央的建议电没有提到刘伯承,是因为中野主力在陈、邓的率领下,已于10月下旬进至配合华野作战位置的徐州、蚌埠地区,而刘伯承则率领的中野两个纵队在豫西负责牵制国民党黄百韬和张淦两兵团,目的使其不能进入淮海战场,所以粟裕在电报中没有提到刘伯承。

历经两个多月的淮海战役的结果,人民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80万正规军,取得了歼灭55万国民党军的伟大胜利。在战役中还发生了一段颇有意思的插曲。

在中野于双堆集围歼黄维兵团之时,粟裕考虑中野没有重型装备的短板,派出由参谋长陈士渠率有百余门重炮的华野三个纵队配合中野作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淮海战役粟裕经典片段分析(淮海战役粟裕建议由陈)(14)

战斗结束后,粟裕指示所有华野参战纵队的缴获全部移交给中野,一枪一弹也不能带走,让"啃"了两年多"骨头"的中原野战军真正"吃"了一回"肉"。战后,粟裕又将重炮纵队的三个团级炮兵干部派往中野,帮助中野组建炮兵部队。

粟裕作为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却展现出一个政治家的大局观,让人不能不由衷敬佩他的博大胸襟和政治智慧,但与毛泽东所体现出来的政治领袖的格局相比还是稍有逊色。

毛泽东欣然同意了粟裕的建议电,实际上是对粟裕一种具有深意的"精心呵护",这种保护与在1955年粟裕拒绝元帅军衔时毛泽东的明确态度同样有 "异曲同工"的含义。因为在世人眼中,以粟裕的军事造诣和不世功勋,早已成就了他第一大将的元帅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