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山沟里的广播声

——记上海小三线职工的生活之二

(图片选自网络和个人提供)

文字撰写:路岐

绝大多数上海小三线各企业军工单位(除极少数在县城或县城郊外),全都是驻扎在皖南山区的深山沟里。每天的各个时段,连通家属宿舍区及厂区各车间和单身宿舍区,早中晚都会响起大喇叭的广播声。

上海东北三线建设数据(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1)

小三线各厂安装的各式喇叭。

上海东北三线建设数据(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2)

小三线各厂安装的各式喇叭。

清晨六点三十分,大喇叭里,响起了清脆响亮的起床军号声。当起床军号声一结束,接着就响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歌唱祖国》开始曲,同时有广播主持人宣布:现在是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时间,然后开始广播当天的新闻。

因此,每天清晨的大喇叭,就是在催促人们赶快起床,准备上班或上学。这时,当厂区大喇叭的起床军号声一响起,家属区里当爸妈的职工,就赶忙把孩子们弄起床,并赶快弄好早饭或早点,先让孩子们吃好,然后,他们自己也匆匆地吃早饭。

每天早新闻,就是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而每天晚上8点整,就是大家都极其熟悉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在厂区大喇叭的播放下,全厂男女老少,虽然都身在大山沟里,却仍能胸怀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用当时的时髦话来说,那就是:“胸怀全球,放眼世界”啊!

清晨七点三十分,这时厂区的大喇叭里,每当早新闻之后,厂区大喇叭里,就播放各种音乐节目。如《血染的风采》、《东方红》、《社会主义好》、《打靶归来》、《泉水叮咚》等等,都是当时很有时代气息的革命歌曲。尽管大喇叭的音色,远远比不上现在的先锋音响。但在那个年月里,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躲在皖南山沟里的人们,每天都能紧跟党中央,沐浴在革命时代的精神文明之中。

清晨七点五十五分,这时厂区的大喇叭里,响起了雄壮有力的《运动员进行曲》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于是,此时的厂家属宿舍区里的职工与孩子们,都急匆匆地奔赴各自应该去的所在地:或车间,或办公室,或学校。尤其是夫妻俩,在忙完孩子之后,赶忙简单整理一下家务,也踏着喇叭声里的乐曲或歌声,急匆匆地往厂里跑,因为这是大喇叭里播放的最后一支乐曲或歌声。这首乐曲或歌声一完,如再不赶到车间里去,那就要算迟到啦!

清晨八点整,大喇叭里最终响起了清脆响亮的集合军号声。就这样,在皖南山区里,人们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而中午下班和晚上下班的时候,厂区大喇叭里,就会放一些工厂的自编新闻。这时,大家都会听听广播里,到底都说些什么。

上海东北三线建设数据(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3)

上海小三线工厂里的女广播员。

上海东北三线建设数据(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4)

上海小三线工厂男广播员。

当然,内容自然都是厂里这两天所发生的大事记。比如,几号车间,超额完成了计划任务;几号车间,提前超额完成了生产指标;还有某个八级师傅,开始了传帮带;有那个劳模,坚持以厂为家精神等等。尤其是在那个“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知识分子如不受到批判,那就算已经是万幸了。所以,在厂区的大喇叭里,就很少能听到对知识分子他们的表扬了。

当晚上下班时,厂区的大喇叭里,就会准时响起解散的军号声。只要解散号声一响起, 如从山坡上往下望去, 就会看见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出现在厂的大门口。有走路的,有骑自行车的,人头攒动,行色匆匆。就像是冲破山沟的水流, 迅速地分散成了好几条支流。然后,就渐渐地弥散开。最后,就消失在家属区里鳞次栉比的楼房与平房里了。这解散号声与这个热烈的场景,相映成辉,风雨无阻,几十年如一日地不断地演绎着。

除了在固定时间的广播,厂区大喇叭里,有时候也会突然响起,播放一些临时性的事情。比如,有时候,也会在晚上突然大喇叭里广播:“某某某,马上请到几号车间去,有急事找你”。这就意味着,这个被叫的人,就要去厂里临时加班了。

上海东北三线建设数据(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5)

群星材料厂职工在安装扩音喇叭。

上海东北三线建设数据(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6)

上海小三线工厂电工在维修广播喇叭。

那个时候,也不讲什么加班费用。因为当时没有加班费,也没有奖金,就是靠工人们的一股子革命热情。大家都是响应毛主席关于“加强备战、巩固国防”的号召来的。这样的例子,在上海小三线工厂里的人和事多得很。所以,那时你就很难讲说:自己是在上班还是下班。反正,只要能把生产任务完成好,就行了。因此,只要广播喇叭一喊,任何人都会自觉自愿地急忙赶到车间里去加班。

厂区的大喇叭,除了宣传功能之外,大喇叭还有实用功能。比如通知开会、找人或晚上播报电影放映的消息。那时,最让人比较兴奋的,就是一到夜晚,厂区大喇叭里,传来播音员清脆的声音:“同志们请注意,今晚7点半在厂篮球场,放映某某电影,请同志们到时观看”。

还有在大喇叭里,听到“某车间,或某科室的全体同志注意啦,请你们到厂部某某地方,集中领取发放的东西”的播音。这就是说,厂里后勤部门,为大家采购了大批的水果、蔬菜或鱼肉鸡鸭等主副食品,需要大家去领回家了。

那个时候,上海小三线工厂的职工,除了有比当地县城居民更高的粮食定量以外,还可以在副食品供应方面,享受到更多的上海市政府给予的照顾。例如,逢年过节,他们就可以享受到像带鱼、西瓜,这样的一些海鲜、水果的供应。因此。可以说:上海小三线工厂的职工,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他们的物质生活,还是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尤其是在那个什么都要票证,什么都是定量供应的年代里,厂里后勤部门,为大家采购了大家所需要的物品,可算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于是,在广播播出以后,在家属区里,大家都会忙得不亦乐乎,就会看到全家出动,轰轰烈烈地推着自行车,前呼后拥地往小卖部,或指定的地点(场所)去领取物品。

可以这么说:今天,我们怎么去形容上海小三线各工厂里的广播在当时的重要性,都是不过分的。因为它使得曾经的荒山野岭,变成了一个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场所。每个车间工棚,每个人群汇集的地方,都能听见厂里的广播声音。

而这广播声声,使得上海小三线的人们,在精神上的高度统一,促使了上海小三线厂迅速走向正规,由此形成了热火朝天的生产局面。同时,也使得这些宛如独立王国般的小三线工厂,与周边的农村地区或县城居民,形成了强烈的城乡反差。

上海东北三线建设数据(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7)

毛主席发出号召:“三线建设要抓紧!”

上海东北三线建设数据(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8)

27万余名上海的职工及其家属在皖南和浙西深山中硬是建起一座座现代化工厂。

当年,上海小三线数万多名职工和家属,在皖南的深山沟里的生活条件极差,工作环境艰苦。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风吹雨打,都坚持苦战;他们的口号是:“抢晴天、战雨天、三天的活,一天干完!日干、夜干,拼命抢时间。”他们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想方设法,节约投资,不论职位高低,不分干部工人,哪里有困难就往哪里冲。

就是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这些工人阶级最终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并由广播这样的工具,而使得他们产生着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并最终将小三线工厂,带入了真正的红火时期。今天,我们再回首往事,很难讲小三线工厂的广播,对于小三线事业直接产生了多大贡献。但是,我们可以想像,如果没有小三线工厂广播的存在,那么,上海小三线人的故事,一定会黯然失色了许多。

《皖南山沟里的广播声——记上海小三线职工的生活之二》情况介绍全部结束。非常感谢大家热情地观看,再见!路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