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于公众号:深圳文艺评论)

尺八名谱教学(籍琴求道自况)(1)

2022年11月30日上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宋瑾教授为第四届深圳青年文艺评论骨干(艺术学专题)研修班带来了题为“籍琴求道:自况的行为方式”的专题讲座。

宋瑾教授从明代徐上瀛《溪山琴况》中的“自况”概念说起,通过对“况”的字源考释,发掘出中国古代琴学中以籍琴求道、怡情养性为宗旨的境界美学。他提出,“自况”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实践哲学,即“做的哲学”。宋瑾教授详细地阐述了“自况”的行为方式。首先,在“衣道”方面,除了衣冠整齐外,要求穿着“鹤氅”或“深衣”,前者有修道意味,后者使身体深藏不露,且显得雍容典雅,体现“礼”的精神。其次是“身道”,操琴之前须沐浴净身,以此达到静心的目的,就榻的坐姿和位置也有一定的规范。其次是“水道”,水在古代是君子人格的象征,古人以水比德,且邻水弹琴符合声学原理。其次是“香道”,操琴时须焚香,一方面驱蚊虫,另一方面可以品味从有到无、由实入虚的传统美学意蕴,与琴艺相辅相成。最后是“琴道”,琴艺要符合自然原则,轻重缓急,与道妙会,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弹琴时讲究情志专一,从而使躁心释、欲心平。宋教授的系统讲述还原了中国古典琴艺的整体性,纠正了把抚琴只当成一种演奏技艺的狭隘看法,他以陶渊明的“无弦琴”故事(“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说明了古代重道而轻器的审美趣味。

宋瑾教授提出,中国古代琴学背后有着深厚的中华美学精神为支撑,体现了以天道与“和”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思想。琴艺符合自然原则,五音与星宿、五行、五脏、五常等对应,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并按照阴阳五行的法则来制作乐曲,讲究动态平衡、同生共荣,具备一种非中心化的和谐生态观,旨在达到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

最后,宋瑾教授在中西美学的比较中总结了“自况”的美学意义。在他看来,区别于以注重感性和主体性为基本特征的西方美学,“自况”体现了一种超越感性和超越主体性的中华美学精神。

附:宋瑾教授简介

尺八名谱教学(籍琴求道自况)(2)

宋 瑾 男,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博士,音乐学系教授(博导),曾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音乐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美学专业委员会会长等。现兼任中国音协音乐美学学会会长;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厦门大学、闽江学院等讲座教授。著作有《走出慕比乌斯情节——世纪末音乐美学断想》、《国外后现代音乐》、《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综合艺术教育·大学音乐》、《音乐美学基础》、《后现代思想与音乐人类学》、《20世纪音乐素材与技法》(译著)等,迄今发表文论190余篇;主持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全球化语境中的多元音乐文化观念研究》、《中国专业音乐人才培养未来发展研究》、文旅部文化艺术科研项目《混生音乐族性的美学分析》等课题研究;主编国家级教材《西方现代音乐美学》,教育部新课标配套教材高中《艺术》(9册)。多次出任各级文艺理论、创作表演、教材课程等评委。频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