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在三国时称辽口,两晋时称历抹口,明朝时称梁房口,清代称没沟营,1866年(清同治五年)改称营口没沟营演变为营口是"没沟营口岸的简化"(据《中国古今历史地名大辞典》载:"盗船三只闯入没沟营口岸---...,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营口属于辽宁省哪个市?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营口属于辽宁省哪个市
营口在三国时称辽口,两晋时称历抹口,明朝时称梁房口,清代称没沟营,1866年(清同治五年)改称营口。没沟营演变为营口是"没沟营口岸的简化"(据《中国古今历史地名大辞典》载:"盗船三只闯入没沟营口岸---...
营口在三国时称辽口,两晋时称历抹口,明朝时称梁房口,清代称没沟营,1866年(清同治五年)改称营口。 没沟营演变为营口是"没沟营口岸的简化"(据《中国古今历史地名大辞典》载:"盗船三只闯入没沟营口岸----"。咸丰五年春二月(1855年3月)"拨师船五只驶赴牛庄没沟营口外攻剿-----"。同年六月初十(7月23日)"复有盗艇三十二只直入口内扑岸。经兵勇轰击,毙匪多名,盗艇仍盘踞营口-----"。咸丰八年(1858年)"九月,英船一艘进入没沟营海口----"。同年八月二十七日(10月3日)"法军舰驶入没沟营海口-----"。1866年以后,《清实录》的记载则直写营口之名。同治四年十一月(1866年1月)"拨津郡洋枪队防护营口"。因"营口一无所持,洋枪队驰赴营口后扼要驻扎-----"。同治五年七月二十一日(1866年8月30日)"著费荫魁所带洋枪队五百驻营口"。同年十一月(12月)"设奉天、锦州、山海关兵备道----即于营口值班"。1867年1月3日,"增设营口海防通知厅",清政府首次直接以营口命名地方衙门。 中国有很多带"口"字的地名,如蒋介石老家叫溪口,鄱阳湖与长江连接处叫湖口,长城上有古北口、喜峰口、九门口等,还有三江口、三岔口等。不难发现带"口"的地名均与河口、山口、道口或城门口相关。三国时的辽口无疑是辽河入海口之意,为何逐渐演变成没沟营?这"营"又如何产生? 《清史稿》在营口条下记载:清初有蒙古人在此张幕而居。蒙古人怎么在营口"张幕而居"呢?查清《圣祖实录》确实在康熙二十七年"拨张家口外巴尔虎蒙古暂驻牛庄一带游牧",二年后分别安置在熊岳、奉天各地。正如《营口市志》大事记卷记载:"巴尔虎人以窝棚为居室,窝棚相连状似军营,因名营子。又因潮水沟在潮退时沟涸(无水),涨潮时沟没于水,故称没沟营。"
历史沿革营口地区历史悠久。早在26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营口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五千多年前,传说中的尧、舜时代,营口属青州、营州。
夏、商、周时期,营口地区先后属青州、营州、幽州管辖。
战国时期,燕国统治今辽宁省,营口属辽东郡。
秦统一中国后,先后共设36个郡,营口地区仍属辽东郡。
汉朝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在今营口南部熊岳置平郭县,在今大石桥市置安市县,在今盖州市置文县,这是营口地区最早的县级建制。
东汉末年,中原大乱,之后中国北方陷入民族政权分割的局面。今营口地区曾先后经历公孙政权、前燕、前秦、后燕的统治。
东晋太元十年(385年),鲜卑族的后燕政权移平州治所于平郭,管辖辽东郡、玄莬郡、辽西郡、昌黎郡、乐浪郡、带方郡,这是营口地区唯一一次设置管辖今整个东北地区、河北省东部以及朝鲜大同江以西广大地区的地方政权机构。
十世纪初,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建立辽王朝。契丹统治者将原渤海国的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中的二京八府三十二州连人带地名迁徙到辽西、辽东,迁到营口的有辰州、卢州、铁州、归州、耀州及宁州。
金收国元年(1115年),女真人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大金国。金天会三年(1125年),辽王朝灭亡后,金朝继承了辽王朝在东北的版图。金朝在辽宁境内设东京路、咸平路和北京路,今营口地区属东京路。金天会七年(1129年),金政权将曷苏馆路治所迁到宁州,为专门管理女真族的军政机构。金明昌四年(1193年),罢曷苏馆,建辰州辽海军节度使。金明昌六年(1195年),改辰州为盖州,下辖汤池县(今大石桥市汤池镇内)、建安县(今盖州市区)、秀岩县(今岫岩县)、熊岳县(今熊岳镇)。
蒙古太祖元年(1206年),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蒙古太祖二十年(1225年),蒙军将金政权在东北的势力完全消灭。元中统三年(1262年),设盖州路(今盖州市)管辖辽南各县。元至元六年(1269年),降盖州路为盖州,并熊岳、汤池、秀岩入建安县,属盖州。元世祖元年(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定国号为元。元朝在辽宁境内设辽阳路、沈阳路、广宁府路及开元路、西部大宁路,今营口地区属辽阳路。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废州置卫”,改设盖州、复州卫。盖州卫管辖范围:北至博洛铺(今大石桥市博洛铺镇)15公里,南至八家铺(今瓦房店市太阳升一带)85公里,西至海7.5公里,东至岫岩(今鞍山市岫岩县)115公里。属盖州境内的有盖州城、熊岳城、永宁监城和五十寨堡等其他9座城堡,并设有为数众多的墩台。盖州城是营口地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置盖平县,隶奉天府。从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政府在熊岳设副都统(正二品)。熊岳副都统曾管理熊岳、凤凰城、金州、复州、旅顺、岫岩六处驻防旗。熊岳为辽南军事重镇。营口没有独立政区,埠内分别由海城、盖平两县管辖。清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撤营口海防同知厅,设营口直隶厅,直属奉天省管辖。营口直隶厅管辖范围是:北起今盘锦市大洼县,南至蓝旗场(今西市区沿海街道办事处兰旗村),东起今大石桥市,西至沿海,营口始有独立的地方行政建置。同年,改奉锦山海关兵备道为锦新营口等处分巡兵备道(简称锦新道),仍驻营口。
民国二年(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废除了清朝的府、州、厅,在省与县间增加道一级,形成省、道、县三级制度和政权机关。同年,撤销锦新兵备道,改置奉天省南路观察使,仍驻营口,新置“中华民国”外交部营口交涉员公署,并改营口直隶厅为营口县。民国三年(1914年),奉天省南路观察使公署撤废。奉天省划分为辽沈道、东边道、洮昌道。辽沈道驻营口,管辖沈阳县、辽阳县、海城县、盖平县、铁岭县、开原县、西丰县、西安县、辽中县、盘山县、锦西县、绥中县、新民县、营口县、锦县、义县、北镇县、兴城县、东丰县、彰武县、黑山县、台安县,共22个县,是奉天省首道。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日伪政权将营口县改称营口市,下设8个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20日,营口市第一次解放,成立营口市民主政府。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2日,营口最后解放,恢复市民主政府。
1949年5月1日,营口市民主政府改称为营口市人民政府。
1959年1月5日,盖平县、盘山县、盘锦农垦局划归营口市管辖。
1966年1月,盘山县与盘锦农垦局合并为盘锦垦区,从营口市划出。6月,盖县(1965年,盖平县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盖县)、营口县划归辽南专署管辖。
1969年1月,盖县、营口县、海城县划归营口市管辖。
1973年,海城县划归鞍山市管辖。
1975年11月,盘山县、大洼县划归营口市管辖。
1985年1月,盘山县、大洼县划归盘锦市管辖。营口市管辖盖县、营口县及站前区、西市区、老边区和鲅鱼圈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