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第二部。作品跨度大、历史感厚重,人物众多、线索繁杂,有时看到后面忘了前面,但总的来说较之第一部,第二部更压抑一些,反应了重大历史事件给哥萨克带来的悲剧性冲突,体现了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怆和无奈。
随着沙皇倒台,临时政府被推翻,布尔什维克领导的红军将革命风暴带到了宁静的顿河草原上,给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哥萨克农民们带来了新的命运选择。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主角葛力高利摇摆不定的悲剧人生渐次展开,不仅表现在爱情问题上与有夫之妇阿可西妮娅的藕断丝连,还表现在政治立场上的犹疑迷茫,同时也隐含着社会的悲剧性和人性的荒诞性。其实,格里高利在战争中无情杀敌毫无惧色,但是战后就觉得心灵上受到折磨,对于为什么而战的问题并不清楚。战场上杀死敌人的同时,自己的心灵也倍受煎熬。这既是他的个人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哀。
当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不成熟,政策上的不确定,不经审判的滥杀俘虏,没有获得哥萨克农民的理解支持,也是苏维埃政权受挫的重要原因。布尔什维克工作队负责人波得捷尔柯夫曾滥杀战俘,这让哥里高利心里种下了对红军不信任的阴影,也为他离开红军埋下了伏笔。特别是波得捷尔柯夫因轻信叛军而被捕,最后被白军审判,当众被绞死,其他红军将士们视死如归、英勇就义的悲壮情景历历在目。当然,此时目睹惨状的葛里高利已脱离了红军,投入到了捍卫哥萨克自由的叛军。
哥萨克是独特的存在,骁勇善战、不畏生死的英雄气概和桀骜不驯、追求自由的民族性格,无疑是红军和白军双方极力争夺的重要对象。这在哥里高利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出生的家庭并不显赫,但他热烈地追求自己的生活理想,既不巴结上级,也不贪图富贵,虽遭受种种打击,却依然保持着善良朴实、追求正义的本色。
有人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人,有时候很强大,可以逆天改命;有时候又很脆弱,如同时代的一粒灰被无情压垮。滚滚红尘,谁都有可能被命运裹挟。是得过且过?还是逆来顺受?这无疑就是强者与弱者的区别。当然,更多的时候,个人再坚强,也抵御不了这样的压力,都会被时代的灰尘所掩埋。其实,遇到战争、疫情,每个人都会变得渺小而无奈,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在大时代的洪流中,小人物何去何从?这让生活在静河的哥萨克们感到极为困惑。小说以小人物视角,特别是以格里高利及家人为代表,鲜明地反应了哥萨克在大时代变迁之下被卷裹的无奈,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在动荡局势下复杂多变的人性,以及历史洪流中不可避免给普通人和家庭带来的社会悲剧。这无疑是这部史诗性巨著的价值所在,以及足以令人思考的重要原因。
当然,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伧与无奈,也反映在中国作家的作品中。据说作家陈忠实的史诗性作品《白鹿原》就深受《静静的顿河》的影响。在《静静的顿河》中,最令人感到同情和压抑的就是哥里高利的妻子娜塔利耶,虽被丈夫抛弃但仍不离不弃,还生了一对男女。其实,格里高利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但是她一直执着地继续着她的单相思的所谓爱情,最后因为自己愚蠢行为导致自己丢掉生命。而《白鹿原》中冷秋月的命运也与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她的悲剧人生是旧时代女性地位的一个缩影,更是对那个产生女性悲惨命运时代的强烈控诉。(王兆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