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禅(曾思德)近照 — 无禅(曾思德)1951年生于成都北京中南海紫光阁画院院士、中国美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英国牛津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山水意境禅画?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山水意境禅画
— 无禅(曾思德)近照 —
无禅(曾思德)1951年生于成都。北京中南海紫光阁画院院士、中国美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英国牛津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习花鸟、山水、善诗词篆刻、(并著有无禅千首《野芦居题画诗集》)。并出版有数十部画集,艺术传略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华人英才录》、《新中国美术家大典》。并荣获《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和世界华人艺术展特别金奖。
艺术专辑载入《东方之子》,中央电视台CCT老故事《写意人生》介绍。2003年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2015年应邀在法国举办《无禅巴黎个人画展》,2016年6月由故宫博物院老院长呂济民先生题写的《成都无禅美术馆》在成都向社会公众开馆。
作品被收藏的有:中南海西花厅、北京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军委八一大楼、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央军委办公厅北戴河办事处、中央军委办公厅三座门接待处、京西宾馆、《求是》杂志社、亚运会、泰皇室及国际友人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收藏。其作品被宗教界和其它收藏的还有:峨眉山、普陀山、五台山、九华山等全国各大寺庙和文博单位收藏。
枝枝叶叶皆自警,作常无禅留率真“掸帚勤拂去心尘,淸浊一念乃夙因。枝枝叶叶皆自警,作常无禅留率真。”画家曾思德的这首小诗,其实更是他的一种心境表达。
观曾思德先生的绘画,总会有一种忽地进入清静寂定的意境之感受,其中的气韵,让人感受六尘不染,晨钟暮鼓,进而更有“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的升华。他的绘画,他意境中的“真我”,也许正是无尽的禅意。这正好合了那句道语:“有我则无真我,真我无我;有执则无真我,真我无执。”
曾思德号为“无禅”、“掸无”,是佛家居士。无禅意即“有尘则掸,有垢则涤”。以“禅”而号的他,其性情与绘画,自然归于传统,这也合于其历来的信念:中国传统绘画以儒为根,道为养,佛为润。“故欲固执丹青之道者,必浸润于三家,体其妙谛,方可言斯道也。”他将这一“混沌理论”运用于绘画之中,便有了其既固守本根,又极具特色的花鸟画和山水画——他的绘画因为禅意而更有了崇高与开拓。
中国画最讲究笔法,无禅的笔法,既师于古,又别开蹊径。其笔下之花鸟,若唐裾飘逸,勾勒如吴带当风;花形缤纷,若群花争放。或相视而笑,或背向而嗔,或顺笔速生,或逆笔缓行,或淡水轻匀清浸染,或浓墨透迤似金石鏨痕。或调息,或调心,见光明,见轻快,见欢喜,见仁见智,冷暖自见。
在无禅的艺术创作中,梅兰竹菊四君子是最为重要的绘画主题。在他笔下,中国文人的坚韧、清雅、骨气和高洁展现无遗。他喜欢兰花,是因为“以兰为伍,可养心,可养气,可养志,可养节,可养廉,可养德”。他喜欢竹子,缘起于“四川到处都是竹子,尤以斑竹最为常见,从小就在竹林里玩,这也算是文化的母体”。他还专门创作《百竹图》,每一幅作品都配诗一首以明志。他喜欢梅花,甚至历时5年完成《百梅图》,以自身的根器去感应元代高僧中峰明本的百首咏梅诗。无禅先生的画作基本都只用自己写的诗,唯有这批诗意画例外,因为“中峰和尚的梅花诗暗含禅机,讲述了博大深邃的禅净合一的观识”。
张大千先生曾说,梅有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在无禅的梅花之中,十分精到地体现了这一点。梅花的枝干,以墨色浓淡相宜的恰到好处的表现,画出了梅须老干如铁、枝柯纵横有致的生动特征,再配以梅花花朵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左右呼应的自然盛势,这便有了“一枝入牖,众香失色”“小窗挂月,疏影横枝”“暗香入户,斜月当窗”的美好。历来画界有云:“得笔法易,得墨法难;得墨法易,得水法难。”无禅的花鸟之作,则是把笔、墨、水诸法运用得如行云流水。
兰花生于深林绝谷,汲雨吮露,暗香清远,其叶飘逸,花色淡素,为此历代画家倾力追逐、赏玩之,形成为一种文化载体,一种审美意象。宋代赵孟坚的《墨兰图》,笔调劲利,笔意绵绵,画出了兰的潇洒姿态,也画出了他的超逸情怀。明代徐渭《墨花九段图卷》中的墨兰,简练脱俗,格调古雅,画兰的同时也写照自己,“无媚存清苦”之态貌。清代郑板桥更是留下了大量关于兰的画作,也写下了诸多题兰诗。
很多时候,虽然文人笔下的兰花只有寥寥数笔,但是兰作画品要成为精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便有诗云:“多少画家写墨兰,出人头地最为难。”无禅却偏要从最难处着手,以水墨技法画出兰花的清高。在他的画品中,水墨写兰,往往五叶一花,以神似为主,韵味十足,情趣盎然,笔简意骸,切合了东方文人的哲理思想。他的水墨撇叶,落笔时有转折,花淡叶浓,花瓣巧有阴影。无禅有诗写道:“墨痕淡淡浅浅苔,兰叶扶疏画笔裁。抛却物象存风韵,犹胜深闺素媚腮。”这深深地透露了他追逐高远的人文情怀。
无禅写兰并其颂兰云:“兰之于我,每岁春日,微风轻拂,幽香暗递,闲倚画窗,赏新花数箭,劲叶几撇,品高韵绝尘,俗累顿消。”这其实正是道出了他醉心于兰的用意,他于画兰之中追寻道艺。宋代《宣和画谱》有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也者,虽志道之士所不能忘,画亦艺也,进乎妙,则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无禅于兰的情结,怎不在于这深远的道艺?而这道艺,如何不是归于禅?
无禅的花鸟形式种类广泛,画面充满在自然的灵气,布局疏密有致,有些画布白多,着墨少,多数作品皆信笔随心而意味使然,反更显其独到不凡。所画雀鸟,生动灵活,姿态各异。出枝布叶,气韵流动,墨色清淡,格高韵雅。由禅意而升华的人文精神,将观赏者带到另一精神层面去审视广阔的情愫,让人回味丰富的传统文化魅力所带来的审美愉悦。
心藏竹万竿,历寒数十载“修竹几竿紧相连,不惧风雨不惧寒。更兼几撇拂袖叶,潇潇洒洒不用谈。”无禅先生写竹的这首小诗,体现出非同寻常的禅意。
观无禅的画,禅痕笔简意足,意境空阔,清脱纯净,在脱尘境界的简远笔墨开示中,体现了一种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简约主义思想和卓而不群的禅境风骨。基于儒,染于禅,归于道,空而不虚,寂而不灭,简而能远,淡而有味,高古脱尘,其特有的征象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而令人拍案叫绝。
无禅于竹,最是用力。其《曾思德百竹图集》更是在绘画界引起巨大轰动,被誉为极品。竹子的生长方式与众不同,首先是嫩笋破土而出,逐节上升,开枝发叶,象征“有志有节”;竹竿外表光滑洁净,不易攀附蔓生植物,象征“不趋炎附势”;而竹的内部为空,象征“清虚自守”。整体竹株看起来似不经意而藏坚韧,风来顺风,雨来承雨,雪来载雪,时时“以柔克刚”。中国古人自古就有爱竹的傲岸与清虚。不过也有其古贤云;“喜气画兰,怒气画竹。”的历史绘画遣痕,而其中表现的槎槎桠桠当临风雨战场,尤如在万马军中奔腾昂首的高风气节;静立晨空细观无禅所绘之竹,有如又虚怀若谷之高士,其墨痕不胜例举。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载,唐朝的萧悦,工竹一色,有雅趣,著名诗人李白则有诗赠之。可见文人于竹的钟情。
无禅数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笔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可谓“胸中有竹”。他画竹的情景感受,竟不逊于郑板桥: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苏东坡对这种画竹的情景也有过评述,其云:“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这是说画竹子时不但忘了身旁的人,最后连自己都忘了,一心只有竹,甚至化身为竹。
无禅画竹行笔其叶分布既沉着又飘逸,参差无定而外张有神,末稍也留得比较长。叶片有浓淡之分,在墨叶之后,随机加上淡色叶子,层次繁多的“浅色”暗影,不但簇拥出秀逸富神采的叶丛,也拉出前后距离,产生空间感。然后再在竹叶竹节中,随机加画劲挺又有弹性的细枝,穿插其间,深浅自如,使竹丛更显茂密精彩,生动的气韵也由此而生。同时,“以书入画”的特征,也在无禅的写竹作品中得到体现,这是借书法的笔法来丰富画面的层次,使画面更调和统一。但是,显而易见,无禅并不拘泥于“以书入画”,他的笔法、墨色富于变化和韵味。
观无禅的百竹图画,笔墨野逸,古拙精妙,疏密偃仰,不存定势。信笔挥洒,痛快淋漓,用墨精微,气韵雅致,结构丘壑,吐吸云烟,立意处常有出人意表处,潇潇然存拂云之气。他的许多作品,整个画面心通气徹,直盖古人。
“画竹微醺风雨暝,似闻笔下箫箫声。劳君勤劝杯中酒,助我诗怀益我情。”无禅的这首诗作,道出了他的清狂与深邃。某种情势下,无禅的竹,也和郑板桥所画的兰竹有着神趣相通般的关联,那就是二人的写竹都精妙地做到了删繁就简,提炼精髓,还把竹子的神韵生动活泼地表现成为跨越绘画史的标范。
无禅竹韵超然,首先得之于喜竹爱竹。他认为竹子坚强,不管风吹雨打还是严寒烈日,都是身板挺直,青青郁郁;竹子“虚心”之物理,不论山野巨竹还是房前青枝,都是空心如一,从不妄自尊大;竹子有“节”,经得起磨难不“变节”。竹子的风格与无禅的脾性契合,物我交融。
“忆君心似面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中国竹画,历史悠久,演变有序。无禅的竹,既忠于传统,又兼有独到,并存有咏竹诗百余首,被画界称为是“心藏竹万竿,历寒数十载”的写竹高士。他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都是他对于竹深刻理解的结果,是他静观默察、纵横比较和冷静思考,把握其神貌和实质的不凡成就。
在纵观无禅的竹画中,特别要重点提到他七十年代前后首创中国竹画历史中从未出现过的霜竹,在无禅画语中我们发现他有这样的语言;"余创霜竹始于一九七五年,成熟于一九八三年,历时八载,至今已三十个春秋。散世作品不过十余幅,余从不轻与人,究其因:乃敝帚自珍故。纵观画史,竹画始于唐,历代皆有高手以传厥派,尽眼观,其种类有雪竹、墨竹、朱竹、双勾竹、紫竹、班竹……。唯不见其霜竹。故艺道人云:嘉勉此霜竹乃填补其画史空白也,余汗颜甚。余之霜竹,白帝司权,清霜凝物,素裝裏银,穿插互見,神清力健,独傲蒼穹。崖壑坡地,澗溪野堤,枝干撼风,柯条撑月。矗立处寒凝凑霜,叶劲刚键似剑锋,耸立处具昂霄之态,凌云处有虚怀之德,直直然有君子之节"。2010年北京拍卖会其霜竹单幅作品创下了35.84万元的骄人成绩。
无禅霜竹作品,填补了中国竹画史品种的空白。四川知识产权机构给予了登记保护,还被北京非遗机构纳入并颁发了证书。
江山入吾兴,随笔散清华“江山入吾兴,随笔散清华。峰影分斜日,波容映落霞。”明代著名山水画家的这首小诗,很适合于无禅的创作境界。
当艺术进入禅意之境界时,便是简而能远,远以致阔,阔而进入理学。无禅先生精于花鸟之作的同时,也深情地将他的禅意表达于山水之间。也因于此,他的山水画有着一派和合冲融、风神迷漓、寂然空幻的禅意之美。
天下山水尽在蜀,天下丹青亦在蜀。作为成都人,无禅对于山水可能有着更多的深切体验和理解;作为一名用心思考、善于创造的艺术家,他的泼彩水墨山水画和张大千的风格有很大不同。他利用宣纸的自然浸透性,展现了色彩不可预测性的碰撞和融合,以此呈现丰富的肌理与视效。在不可控的情况下去控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禅先生对泼彩水墨进行了3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最终形成了鲜明的艺术唯美风格。
无禅的山水画,笔、墨、彩在流淌中渗化,自由不拘,他信手点画,随机而为,以平常心画出不平常的意境和韵致,此为禅意山水画的平常心和随机性特点。
他说:“我对自然界多维空间的探索,光影的捕捉,色象的变化,构成中的点、线、面、气韵、力度等,完全赋予新的唯美直觉,那种形式的构成,造型语言的表达,笔法和技巧都做了一番改造和突破。”他还认为,一个有着几千年绘画史的文化艺术传承者,不管其艺术形式怎么变,它的内核和形式一定凝固着本根文化艺术符号不能改变。
编者按 禅画是作为禅理的阐扬,修禅者用笔墨来表达禅道。禅者在万里长空、万籁寂静的虚空中,思索如何引人入胜,促使有限的人生活泼地步入生生不息的永恒大道,提升到无限的多维世界。禅者借用笔墨,写出心灵的声息,在有限的人生岁月中,一口吸尽西江水,拓开思想领域,创造广大的世界。
无禅先生享自然之精华,天地之秀气,以精致、神化的笔墨表现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枯荣,其作品具有无穷妙趣。他的禅画受顿悟的支配,力求简练,通过简远笔墨,将儒、释、道并融的本土禅画推向无可质疑的艺术至高点,在当代艺术与生活方面,都具极高的价值。
文 / 王道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