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理五行

战国时期是五行学说广为流行的时代,也正是《易传》中《说卦传》的形成时代,《说卦传》按五行思想将八卦配于八方。

五行配八卦表

西北

西南

南东

东北

西

五行中木金土三者,不见于八卦的八种基本象征之内,但五行思想的五行循环决定了一年四季的更替,万物的生、长、壮、老、已。《说卦传》将震卦为东,兑卦为西,坎卦为北,离卦为南,形成了一个反映万物生长壮老已过程的体系。而且在八卦方位中,没有五行的“中”,也是不得已的变通。《说卦传》中的八卦方位即文王八卦方位,是五行思想的产物,已为易学研究者所公认。汉以后日趋发展的“易学术数学”即渗入浓厚的五行思想。《易传》中关于天地之数,其奇偶互配,便象征着五行。

中医学对易理五行学说的发展

易学认为,五行有生数和成数。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为生数;水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十为成数。按《系辞传》中天地之数与五生成数,按东南西北中五的布局绘制成图,便是河图,这是一种世界结构模式。

中医学在易学五行学说的基础之上,将五行的成数与五脏、五方相联系,谓“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类草木……其数八……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类火……其数七……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类土……其数五……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类金……其数九……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类水……其数六”,希冀通过数字进一步说明五行的内在结构及其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从而借助五行归类和五行的生克制化,把人体及人体与外界环境形成一个天人统一的五行结构系统。由此,五行学说便成为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等各学科的理论基础。

五行理论与类比思维(易学之五行学说)(1)

易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