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无改鬓毛衰怎么读的(乡音无改鬓毛衰)(1)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确实无愧于"少小离家老大回"这一句:他少有诗名,又高中状元,随后进驻长安,被授予国子博士,自号四明狂客,为人旷达不羁,写下大量绝丽诗篇,还顺便帮李白促成了"谪仙"之名;86岁时,贺知章才返回家乡——这一去,就是五十多个年头。

"乡音无改鬓毛衰",就是这五十载时光的见证,他的乡音未改,鬓角的头发却早已斑白。这首诗充满了岁月沧桑,又不失生活情趣,是贺知章最为经典的力作之一。小解犹记得当初朗声诵读"鬓毛衰(cuī)"时物是人非的感觉,可是我偶然间却发现,如今"衰"竟然读作shuāi了?

乡音无改鬓毛衰怎么读的(乡音无改鬓毛衰)(2)

在现代字义上讲,衰读cuī时,表示等级的意思;读shuāi时,表示事物发展转向微弱,表示一种向下的趋势。在诗句中,衰用于形容鬓毛的减少,所以应该采用cuī的读音。然而,这是衰的现代含义,至于它的古义和古法,恐怕早就被人忘却,连字典都没记下来。

可是,不知道就代表可以忘记吗?事实是,鬓毛衰(cuī)已经成为了传统和习惯,至少在00年之前出生的许多人的记忆里,教科书里和老师口中都是这种读音。cuī有一种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的感受,而shuāi却给人一种拖沓、守不住的感觉。那么,课本为什么要打碎那么多人既有的文化涵养,而选择更改这个字的读音呢?

乡音无改鬓毛衰怎么读的(乡音无改鬓毛衰)(3)

有趣的是,在一些家庭里,两代人之间,从语文课本里学到的"衰"竟然是不同的,这仿佛一道文化断层横亘在中间,让很多家长很是疑惑。爸爸问:你怎么能这么读呢?孩子说:老师就教这样读的。爸爸翻开课本一看,果然是这么读。他不禁眉头一皱,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出现偏差,更怀疑孩子上了个假学。

不止是"鬓毛衰"的问题,还有"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再也没有霞光照面的美好;还有"一骑(qí)红尘妃子笑",那种风尘滚滚的气势一下子没了;还有说(shuō)客,还有粳(gěng)米,还有荨(xún)麻疹,还有很多很多。这些我们上学时被纠正的错误读音,如今都成了正确读法。

乡音无改鬓毛衰怎么读的(乡音无改鬓毛衰)(4)

据此,有人分析出以下几点原因:其一,普通话是根据北京方言来的,改变是为了语音的系统性;其二,为了达到词义一致性,没必要为了个别词汇而增加一个音;其三,语音与时俱变,比如"打的"之的(dī)就是受到了粤语的影响。但是,这些专业的解读对大众而言太遥远了,我们关心的更多是使用者的接受度。

用通俗易懂的话讲,就是学霸被学渣打败了,曾经努力获取的知识竟然成为错误,曾经老师三令五申的反面教材反而变得正确了。那么,是不是说有文化的人被"文盲"打败了?换句话说,有文化、有能力区分不同读音的人,为什么要迁就那些不懂的"文盲"?

乡音无改鬓毛衰怎么读的(乡音无改鬓毛衰)(5)

在小解听到的网友呼声里,持反对态度的占据多数,他们认为不应该更改,因为这很像是把真理从他们手里剥夺掉,就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库被硬生生的压缩了,这种感觉并不舒服。但是,如果理性地来看,参与审音改音的专家必然是经过了多方面因素的考虑之后才下的决定,是顺应时代语言发展的,我们不能过于着急地否定。

还是那句话,读音不是不可以更改,而要看使用者的接受程度。一些词语里的读音可以进行适当地修正,但是小解认为,古诗词中的读音是不应该变更的,纵然世界上只有那一句诗读那一种音,也应当保留下来,因为那不仅在于平仄韵律,更是千百年来文化沉淀的结果,在这方面我们不应该选择迁就那些所谓的"文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