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了,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相信的科学的我们都知道,龙是不存在的,那这“龙抬头”中的龙到底是啥?而且二月二为什么有剃头的习俗呢?

专家表示,“龙抬头”这一说法和古代天文学有关,“龙抬头”指的是二十八宿中代表苍龙两只犄角的两颗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个时候春风化雨、大地返青,全国春耕生产由南向北展开,因此“二月二”又有“春耕节”等名字。唐代还把每年的“二月二”列为国家公假日,全国放假一天。

唐代节假日安排(二月二在唐代是国家公假日)(1)

二月二到底是什么节日?

二月二正统的名字应该叫“龙头节”、“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青龙节”等,古代称作“中和节”。

根据传说,把二月二定为节日是源自三皇五帝中的伏羲。二月二这一天,伏羲大帝会亲自下地干农活,为全国人民做示范。皇后这一天会装成农妇的样子,给他送饭。后来的尧舜禹等帝王都延续了这一传统,据说尧帝还是在二月二这天出生的。

到了周朝,二月二这天的节日活动尤其隆重,不仅周天子要耕地,文武大臣都要下地干活,体验一下农民伯伯的工作。

“二月二,龙抬头”是怎么来的?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主要有三个版本:

神话版:武则天篡位称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于是他使出了报复用杀手锏,那就是就是三年不下雨。有条小龙见到百姓们心里苦,就偷偷下了一场雨。玉帝大怒,将小龙压在山下,还说要在金豆开花的时候才能放他出来。有位老农发扬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号召大家将炒开花的玉米撒的满地都是,对空中大喊“金豆开花了”,玉帝猛一看好像确实如此,就把小龙放了出来。小龙抬头飞上空中,这天正好是二月二。

不过这个传说有个硬伤,玉米原产于美洲,明朝后期的中国才有,所以唐朝农民炒炒黄豆还差不多。

地理版:二月二是惊蛰之后,地下的蛇、蚯蚓等动物从冬眠中醒来,这些长条形动物是龙的原型,所以“虫抬头”就变成了“龙抬头”。

天文版:这个解释大部分父母都给孩子说不清楚。原来古人认为天上的东西南北对应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兽,每个区域有七个星宿,而二月二这天正好是东方青龙七星宿从东方地平线上开始上升的日子。

二月二为啥要剃头?

中国人过节一定要吃些东西,不过二月二比较特殊,这天人们会给家常食品“改名字”,这天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春饼叫做“撕龙皮”。

清代的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龙抬头》中记载“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而且这天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鉴于清朝女子是不理发的,所以这男人出去剃头,女人在家。这是不用干活的一天,是少有的清闲日子。

唐代节假日安排(二月二在唐代是国家公假日)(2)

地方有什么风俗?

旧时,每到二月二这天,许多村庄要举行庙会,唱大戏、耍龙灯,热闹一番。二月初二早晨,北方大部分地区家家户户都往家里引龙,引龙的方式多种多样。

山东、河北、北京一些地方,人们一早打着灯笼到河边或井里去打水,一路上还将麦糠、谷糠、草木灰等碎状物呈线状撒在地上,就算把龙引进家中了。之后要烧香、上供,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龙”。引龙之后,家家户户做面饼,称为“龙鳞饼”,据说有了鳞,龙就不会受冻了。还有些地方要做面条,叫做“龙须面”,吃龙须面是为了让龙健壮有力。总之,这一天的食物多以龙的某一部位为名,以取吉利。吃饺子叫“吃龙耳杂”,吃油炸糕叫“吃龙胆”,喝茶要喝“龙井茶”,连烙饼的动作也叫“龙翻身”。

山东等地区这一天要炒黄豆,还有个顺口溜:“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可见金豆开花并不是忽悠玉帝,真正的原因在这里。

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帝君诞辰日,过去在二月二也让孩子们开笔写字,希望接下来能有利于考取功名,不过现在已经没多少人记得了,因为正月十七孩子们就已经开学了。(来源:新华社、齐鲁晚报、知识就是力量微信公众号)

综合编辑:韩璐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