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是不是第一位山水诗鼻祖(山水诗鼻祖谢灵运)(1)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

战胜臞者肥,鉴止流归停。

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情。

刘宋景平元年秋,谢灵运被贬为永嘉太守,随后称病离职。写下这《初去郡》时,正是去官还家时的一个清冷的月夜。谢公枯坐石上,尽情酌饮着流泉,闲闲地望着那一片空旷静谧的沙岸……看这情形,多半是厌倦了官场黑暗,要学那魏晋名士,归隐山林,采菊东篱了。但世事变幻,谁也未能想到的是,就在写下此诗十年后,一代文坛巨匠谢灵运,竟获罪被官府砍了脑袋,而罪名居然是——谋反!

如此的雅致闲情,如此的忘情山水,作为南朝最负盛名的诗人,谢灵运怎会和谋逆大罪扯上关系?究竟是有人诬陷,还是平日藏得太深?要揭开这一谜团,就要从这位大才子的家世说起。

01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提到的“王”和“谢”,便是东晋一朝势力最盛的两大门阀家族。“王”指的主要是琅琊王氏,远到晋武帝司马炎之母王元姬,近到襄助元帝立国的王导,以及“袒(改:坦)腹东床”的草圣王羲之,皆出自此门;而“谢”则是陈郡谢氏,两晋之交的“江左八达”之一谢鲲、淝水之战中力挽狂澜的谢安,还有组建北府军的谢玄,都是这一门响当当的人物。谢灵运,正是谢玄的亲孙子。

谢玄戎马一生,带着北府兵在淝水战场击退前秦,又乘胜开拓中原,收复了河南、山东和陕西南部一带,战功赫赫,去世时获赠车骑将军。祖辈立下如此功勋,谢灵运自是含着金钥匙呱呱坠地的了。小谢同志虽不像爷爷那么骁勇善战,聪慧伶俐却是世间罕有。史书上对他不乏溢美之词:“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也就是说,东晋全国公认,谢灵运的诗文才气第一,无人可比。听到的赞言多了,他自己也有些飘飘然:“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谢灵运不光文章好,还是个喜欢颠覆传统、擅长标新立异的时尚达人。在他出任司马德文,也就是后来的晋恭帝的行参军期间,无论是车马、衣装都始终站在潮流的最前沿。可谢灵运还是不满足,常常对时下的衣服和各种物品的样式进行大胆的改造,而谢大才子所认可的style,也会作为时尚风向标,迅速风靡全国。

谢灵运是不是第一位山水诗鼻祖(山水诗鼻祖谢灵运)(2)

02

假如谢灵运仅仅做个狂傲的文人或者时尚大使,大概会活得更久,也会给我们留下更多名篇佳句和奇闻轶事。可惜他犯了千百年来才子们常犯的一个错误:严重高估自己的能力。

相比于文才诗情,谢灵运的军政才华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当然,他自己绝不认可这个评价。刘裕代晋立宋后,给了谢才子一个“太子左监门率”的职务,掌管东宫诸门禁,也就是给太子当保安队长。负责皇位接班人的安全工作,说明老刘家对您还是比较信任的。可谢灵运完全不这么想:什么左监门率,不就是个看大门的么?像我这个级别的人物,应该去更重要的岗位上去发光发热才对嘛!怀揣满腹的牢骚郁闷,谢灵运开始发掘朝中的“潜力股”。一来二去,他将目光锁定在了二皇子——庐陵王刘义真的身上。

政治搞投机,站队抱大腿,在数千年的官场上都属于常规操作。何况,当时的太子刘义符喜好“狎呢群小”,整天带着一帮子浪荡子弟吃喝玩乐,刘裕也隐隐露出过想要废掉太子的意思。问题是,您看好的这位庐陵王真是个潜力股吗?刘裕北伐,灭掉后秦,成功进占了长安,并让庐陵王率领诸将镇守。可刘义真一通胡闹,却搞得手下大将自相残杀,最后被赫连勃勃的大军钻了空子,长安再度落入胡人之手。如此不成器的皇子即位,南朝人民也不答应啊。

作为开国皇帝的刘裕,在龙椅上仅仅坐了三年,便带着无限的遗憾,永远离开了他的臣民。“娱乐至死”的刘义符手执接力棒,丝毫不改以往的作风,依旧是笙歌妙舞,管弦悠扬,结果被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等人弑杀。遗憾的是,有关下任皇帝的人选,谢灵运的“潜力股”刘义真,并未在这些大臣的考虑范围内。真正穿上龙袍的,却是宜都王刘义隆。

贬官、赋闲,等待老谢的命运可想而知。前途晦暗,不如寄情山水,我们前面提到的那首名作,正是谢才子心灰意冷的真实写照。自觉政治生涯已经到头的谢灵运,在永嘉郡开始了任性的遨游。他经常十几天不归,治民、决讼等郡守的主要职责,他一概不闻不问。要说这永嘉郡的老百姓也真是倒霉,合着上头调来的不是郡守,整个一个旅游局局长。不过话说回来,同样是“隐士”,谢才子可比陶渊明要惬意得多,人家陶渊明是亲自“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跟普通老农没啥差别,甚至家里穷到了“耕植不足以自给”的份上;而谢才子毕竟出身名门贵胄,手里的钱多得花不完,别墅、耕田、花园无一不有,怎一个“爽”字了得。

谢灵运是不是第一位山水诗鼻祖(山水诗鼻祖谢灵运)(3)

03

不知是可喜还是可悲,这种闲居的日子并没过多久,刘宋朝局就起了变化:徐羡之和傅亮等辅政大臣齐刷刷倒台,遭到清算;而后来稳坐帝位三十年之久的宋文帝刘义隆开始走上前台。谢灵运也随之时来运转,元嘉三年,一纸诏书载着满满的诚意,将他召回朝廷。

临行的那天,老谢挑起马车的布帘,得意地看了看自家的田园宅邸:再度归来时,我必是锦衣荣华,一人之下了!

可让谢灵运无比郁闷的是,诗文方面,刘义隆虽是自己的“小迷弟”,甚至称他的文章和墨迹为二宝,却从未给予他实质性的权力,只不过将他作为一个顶尖的御用文人养着而已。谢才子再度开启了消极怠工模式:经常称病不朝,偶尔出城游玩,一走就是半个月,不上书请示,也不告假。文帝宽容,没有将他直接免职,而是暗示他主动辞官。老谢见状,索性称痼疾在身,文帝则顺水推舟,让他回家乡好好调理,把身子骨养好了,再回来建设四化。

回到故乡会稽的谢灵运,依旧是生活富足,奴仆成群,而且有无数先人的门生故吏与之往来。老谢有劲儿没处使,只得带着一帮子人游山涉岭,遇到险阻则往往伐木凿石开道,对周围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可谢灵运浑然不觉,这不,他又看上了会稽城东的回踵湖,上疏请求将此处辟为私田。两晋南朝那会儿实行门阀政治,达官贵人圈地私占并不罕见。文帝看了老谢的上疏,也没多想,写了个“批准”就发了下去,让会稽太守孟顗照办。

可这位孟太守却是个硬气的人,他拒绝将回踵湖划给谢家,理由也简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会稽郡城不少百姓都指着这湖里的鱼虾、莲藕养活自个儿,决不能白给你留作私用。

谢灵运一看,嘿!上面领导不鸟我也就算了,你一个小小的太守居然也跟我对着干。老谢文章卓绝,行事风格却有些流氓:他命令家丁在郡中搞打砸抢烧的活动,危害治安,滋扰百姓,想借此威逼孟顗就范,或者干脆让朝廷觉得孟顗失职,将他罢官。可没想到,孟顗浸润官场多年,行事稳健老辣,他非但没被这些治安事件慌了手脚,反而直接上书,弹劾谢灵运兴兵谋反!

谋反可是灭族的大罪啊!谢灵运吓出了一身冷汗,赶忙去京城当面向文帝辩白。其实文帝心里明镜似的:说老谢不务正业,清高跋扈可能确有其事,要说谋反,他没这个能力,更没这个胆量。毕竟喜欢他的诗文,文帝并未加罪,还让他去临川作内史。

谢灵运是不是第一位山水诗鼻祖(山水诗鼻祖谢灵运)(4)

04

与当年在永嘉和京城一样,看不上自己官职的谢才子怠工依旧,也因此遭到了监察部门的弹劾。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时是元嘉十年,正是文帝之弟,彭城王刘义康主政的时代。刘义康为人精明干练,提拔用人不问出身,而对那些整日提笼架鸟的世家子弟则相当反感。谢灵运便非常倒霉地成了他要抓的反面典型。接到了弹劾奏本,刘义康眉间一寒:速速将谢灵运捉拿到京城审问!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此番的谢灵运做了一生中最匪夷所思的事情:将刘义康派去的使者强行扣留囚禁了,不仅如此,他还愤愤挥笔:

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

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

借着张良和鲁仲连两个历史人物表达自己的不满,在外人看来,这已经是反意毕现了。如今是刘宋的天下,您谢大才子是怀念旧晋,以新朝为耻是吧?是想找个司马家的后裔玩复辟是吧?行了,不用解释了,直接大军出动,有种扣留军队啊,有种直接打到京城啊。

到了这份儿上,文帝也救不了谢灵运了。在刘义康的坚持下,他先是被流放广州,很快又有人告他在广西三江口密谋窜逃,于是上面下令,将老谢在广州公开处斩,以儆效尤。

“咔嚓”一声,血光四溅,一代文豪就此陨落。

究竟是谁导致了谢灵运的冤死?看到此处,想必您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其实在纷乱的南北朝,无论战场之上还是朝堂之中,血流成河之事实在太过寻常,谢灵运之死也不过一朵小小的浪花。可回望老谢的一生,时而消极,时而狂悖,又何尝不是世家大族走向衰亡的深深无奈呢?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琴剑霜月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