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创证券,王薇娜,胡琼方)

一、复盘养殖珍珠历史:低价替代品打破价格体系

(一)日本申请养殖珍珠专利,Akoya 珍珠成为天然珍珠平替

天然珍珠稀有且昂贵,奠定有机宝石市场地位。虽中国在三国时期就有医术记载珍珠, 欧洲各国宫廷皇室与贵族画像也经常能寻得珍珠元素,但作为日常首饰被大家熟知还在 20 世纪初。天然珍珠的形成过程十分漫长且困难,野生贝壳受到外来物的入侵,外套膜 受到刺激,分泌出珍珠质,层层包裹住外来物逐渐形成珍珠。

1)稀有:自然条件下异物 进入贝体概率小,通常捞捕打开几万个珍珠蚌才能寻得几颗;2)珠身普遍较小,根据养 殖珍珠的节奏一般 1 年只能分泌出 0.15mm 左右的珍珠质,而珍珠在贝内存在 4 年以上 就会大幅降低贝的存活率,天然珍珠的牡蛎和贝类普遍较小,通常为 2-3mm“小米珠” (seed pearls);3)无暇正圆比例极低,异物形状决定珍珠形状。因此,高品质天然珍 珠数量极其稀少且价格昂贵,奠定天然珍珠在全球市场地位。在日本 akoya 母贝(马氏 贝)因过度捕捞数量连年递减,御木本·幸吉为开始保护 akoya 母贝,开始人工繁殖,经 历数次赤潮、资金枯竭危机。

日本率先突破珍珠养殖技术,获取专利。1893 年御木本·幸吉培育出了第一颗养殖珍珠, 尽管形状是半圆形,不甚完美,但仍是首次技术突破。其于 1896 年取得半圆养殖珍珠专 利(1912 年到期);1904 年,Tatsuhei Mise 培殖出圆形珍珠,随后一年御木本·幸吉先 生也培育出了球形珍珠。两人先后申请球形珍珠专利,但由于御木本有半圆养殖珍珠专 利,故迟迟未通过。直至 1916 年御木本·幸吉(全环式)、Tatsuhei Mise 和 Tokichi Nishikawa 才均被批准专利,进而开始商业化养殖珍珠;1924 年御木本·幸吉创立的 mikimoto 被日 本内务部指定的皇室珠宝供应商;1925 年日本珍珠养殖协会成立,控制调节生产,日本 养殖者通过购买专利参与珍珠养殖,现协会有超过 1600 家珍珠养殖加工出口企业。

直至 1960 年澳大利亚北部海岸才开始大规模生产养殖珍珠;80 年代大溪地黑珍珠接受 度和知名度提高;中国也于 60 年代淡水养殖技术突破,主攻每个母贝出产多颗(海水珍 珠 1 母贝 1 颗)、且成珠率更高的淡水珠,很快提供了全球珍珠需求的 90%。

珍珠市场环境分析(珍珠行业深度研究报告)(1)

珍珠基本成分是珍珠质,约 90%为文石(3) 约 5%角质基 RFM 其他有机物和水; 根据母贝、产地主要分为 Akoya 珍珠(日本)、淡水珍珠(中国)、南洋白珍珠(澳大 利亚、印尼、菲律宾)、大溪地黑珍珠(波利尼西亚)。Akoya 珍珠以正圆为主、光泽 度高,直径在 5-9mm,养珠期 1-2 年;中国淡水珍珠一个母贝可培育约 20-40 颗珍珠, 多呈椭圆形,尺寸在 6-9mm 之间;南洋白珍珠尺寸最大,约 10-15mm,养珠期 2-5 年; 大溪地黑珍珠以黑色为主,带有金属光泽,有圆形、水滴形等,直径在 9-11mm 之间。 据 Anon 统计,2004 年南洋白珍珠总产值 2 亿美元,占比全球 35%,Akoya 产值 1.35 亿 美元,占比 22%,黑珍珠 1.2 亿美元,占比 19%,淡水珍珠 1.5 亿美元,占比 24%。

“人造珍珠”也曾以假乱真,17 世纪法国就出现了“人造珍珠”(在玻璃珠上涂鱼 鳞粉),通过相似的颜色光泽鱼目混珠,1968 年日本法律规定必须表示是“人造珍 珠”还是“人工珍珠”/“养殖珍珠”,并通过法律对珍珠成分进行定义。现售市场 中仍存在“假珍珠”(ABS 树脂珍珠、玻璃珍珠、贝壳珍珠),大尺寸、特殊品种 (比如真多麻等)更有模具生产以控制品质,这类珍珠也广泛应用于装饰品中, Chanel、Dior 等品牌耳饰、项链中也有广泛应用。

1987 年小松博成立的日本真珠科学研究所(真科研),并发布文章对珍珠进行系统、 严谨的分级,随后提出“天女”、“真多麻”等品级定义;1998 年武内恭一创立真 珠综合研究所,提出“特选”等品级定义。现在主流的分级体系还有美国 GIA 分级 体系、Richard H.Cartier 西欧国家分级体系、日本阿古屋海水养殖珍珠分级体系、 French Polynesia 塔希提黑珍珠分级体系。

珍珠市场环境分析(珍珠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

(二)日本 Akoya 珍珠养殖产业二起二落

在上文列出的 4 种主要珍珠中,价格相对平稳的是日本 Akoya 珍珠,我们认为,主要系 日本早期便对其进行专利保护,中期进行全球推广,后期有日本珍珠协会、水产厅控制 全国生产养殖规模以及全球技术应用(水产厅规定海外生产珍珠不公开养殖技术、日本 有销售权、规定品种、形态;即使马氏贝栖息的地方也不允许用马氏贝生产珍珠)。

复盘日本 Akoya 珍珠的商业化养殖历史,可分为六个阶段,由于早年间母贝的养殖需要 4-5 年,珍珠插核到开蚌取珠也需 1-2 年,所以供需存在阶段性不平衡,调整周期有 5 年 左右。

1)1916-1939 年(二战前):产量快速扩大,但价格极速下跌。随着御木本向全球推广 Akoya 珍珠,并控制专利授权提高供给;1926 年日本珍珠养殖经营单位达 33 家,年产量 共 775 万颗。产量于 1938 年达到二战前的高峰,1938 年日本出口珍珠达 512 万日元(主 要国家:美国 200 万日元、欧洲 130 万日元、印度 100 万日元、中国 80 万日元)。但由 于缺乏相应标准,且没有法律保护,1932-1934 年价格逐年腰斩(1932 年 1.01 万日元/kg; 1934 年 0.27 万日元/kg);1940 年日本颁布了禁止制造和销售奢侈品的禁令,珍珠的生 产也因此停止。

2)1948-1967 年:战后快速恢复,生态环境恶化。1948 年战争结束后珍珠生产恢复,1954 年日本珍珠养殖企业 1016 家,近 95%的养殖珍珠被出口到其他国家。1956 年因三重县 (90%以上生产者聚集)发生赤潮导致贝类大量死亡,日本政府开始管制生态环境,珍 珠养殖扩展到四国、九州等地区。1967 年,日本珍珠产量达到峰值 125 吨;

3)1968-1973 年:珍珠供给过剩后的萧条。由于产量快速扩张,全球各地区开始出现其 他种类养殖珍珠,海外需求收缩,导致 Akoya 供给过剩,价格下跌约 40%(从 1966 年 31.2 万日元/kg 下跌至 1971 年 22.1 万日元/kg),进一步抑制海外市场的购买,日本珍珠 生产量下降至 34 吨(1973 年),仅 6 年跌至 1967 年巅峰时期的 1/4。珍珠养殖者接连 破产、倒闭,养殖企业数量从峰值 3768 家收缩至 1878 家,这一时期被称为“1965 年代 的衰退”;

珍珠市场环境分析(珍珠行业深度研究报告)(3)

4)1974-1995 年:政府干预生产,稳定价格,珍珠鉴定标准逐步建立:日本水产厅采取 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恢复珍珠生产,例如调整和限制超量生产、实行价格卡特尔、国家购 买、储存库存等。1976 年起产量转跌为增。虽海外需求连年下滑,但 70 年代起日本国 内需求开始增长,真科研开始确定珍珠分级标准,日本丧葬后期贵族后裔要佩戴珍珠及 珍珠饰品的习俗也推动着消费者对珍珠的需求;泡沫经济(1986-1991 年)前后,珍珠产 量基本维持在 70 吨的小高位,单价逐年提升至 126 万日元/kg,产值飙升至 885 亿日元, 珍珠养殖企业也高达 2077 家。

5)1996-2000 年:母贝传染病爆发,产量陷入低谷:1996 年日本大量珍珠牡蛎被病毒传 染死亡,矢野经济研究所估计死亡率为 75%,珍珠贝数量减少,大量养殖企业退出市场。 1999 年日本珍珠产量下降到 25 吨,为 1957 以来历史最低值。

6)2000 年以后:外部竞争加剧、自然灾害频发:进入 21 世纪,Akoya 面临与低价淡水 珍珠的激烈竞争,海外需求减少,养殖企业数量和单价(2000 年 97 万日元/kg 到 2009 年 38 万日元/kg)连年下滑,珍珠产值在 09 年跌至 84 亿日元,不到 90 年生产规模 1/10, 为近 50 年来新低。此外,2010 年反常气候、2011 年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也使得珍珠养殖 企业产出受损,生产积极性减弱,进一步激化珍珠生产企业数量的减少(2003 年至 2013 年生产企业数量减半)。2010 年后生产量基本维持在 20 吨,单价略回升,从 10 年 46.2 万日元/kg 增长 47%至 14 年 67.8 万日元/kg。

剔除物价变动后的珍珠价格相对平稳,由于早年母贝养殖需要 3-4 年(现压缩至 1-3 年), 从插核到开蚌取珠需要 1 年生长,所以价格波动周期比一般消费品长,大约为需要 5-7 年。珍珠作为高端可选品,在需求主导的市场中,供需短暂错配,其价格具备弹性,但 由于生产周期长,所以恢复到供需平衡的时间更长,日本通过控制专利、价格卡特尔、 推动行业标准在 80 年代后加快调整周期。

珍珠市场环境分析(珍珠行业深度研究报告)(4)

然而 2000 年以后原珠单价持续跳水,我们认为主要是更高性价比的淡水珍珠流入日本市 场以及全球市场,养殖珍珠供给端稀缺性被破坏,购买行为转移到更低价替代品上, Akoya 价格失去需求支撑,反弹动力不足。

(三)淡水珍珠构成大众需求新平替

以日本 Akoya 为代表的海水珍珠,其珠核较大且为正圆,故生长出的珍珠以正圆为主, 日本于 1991 年开始提高加工技术,使得日本 Akoya 有独特抛光层,被称为“小灯泡”, 但由于其 1)珍珠层薄,Akoya 珍珠层>0.4mm 非常难得,所以佩戴持久度较低,基本用 于奢侈品;而淡水珍珠几乎全由珍珠质包裹,珠身紧密,相对在大众消费品中应用的持 久度好。2)海水养殖珍珠密度低于淡水珍珠,海水珍珠密度为 2.66-2.76,淡水珍珠密度 为 2.76-2.78;海水养殖珍珠微量元素含量高于淡水养殖;3)产量高,成珠率高,一个淡 水珍珠母贝能产出 20-40 颗珍珠,成珠率在 60%以上,而海水珍珠往往是一比一养殖, 成珠率仅 30-35%。所以淡水珍珠具备产量高、价格低、应用范围广的优势。

中国淡水珍珠在 1960 年技术突破后,供需双震,进入 20 世纪珍珠出口大幅增长。1992 年中国取消了出口管制,2001 年加入 WTO,淡水珍珠出口额进一步扩大。根据 UN Comtrade 数据,2000-2005 年中国出口珍珠及制成品总额年复合增长 35%,从 0.4 亿美元 增长至 1.8 亿美元。生产端也大力扩产,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2002-2007 年我国淡 水珍珠产量复合增速为 10%,1994-2007 年产量翻 5 倍,达历史最高 5114 吨。

金融危机影响海外需求,供给快速释放造成环境压力。2008 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极大影响 海外珍珠类有机宝石消费需求的增长,2007 年珍珠出口退税率从 13%下调至 5%,淡水 珍珠参与养殖户、产量均出现下滑。直至 2015 年由于海外需求下滑,叠加人民币汇率持 续提升,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十条,地方政府发布“禁养令”,珍珠养殖出口利润被 持续压缩,养殖面积大幅减少。

珍珠市场环境分析(珍珠行业深度研究报告)(5)

淡水珍珠高产价低,珍珠行业附加值低。2007 年淡水珍珠产量是海水珍珠 15 倍以上, 但销售额仅不到其 1/10。全球海水珍珠产量不足 100 吨,而全球淡水珍珠产量超 1600 吨; 中国淡水珍珠产量占全球 90%以上,但销售额仅占全球珍珠业总销售额约 8%。根据国务 院发展研究中心数据,1999 年中国出口淡水珍珠 3.8 亿美元/世界珍珠销售额 45 亿美元, 占比 8%,中国海水珍珠出口额 1.6 亿美元,同年日本珍珠出口额是中国珍珠(海水 淡水) 的 2 倍(13 亿美元)。

造成产量高,产值低的原因在于:

1) 国内珠宝需求较低,国内珍珠饰品定价低,净利率较低。根据欧睿数据, 2007 年中 国珠宝市场尚且仅有 238 亿美元(其中 6 成以上为黄金,非金银类饰品销售规模仅 1.3 亿美元),同期美国珠宝市场已是中国 2 倍以上,非金银类饰品销售规模是中国 10 倍以上。2005 年中国珠宝销售市场 1400 亿元,其中珍珠类仅占 3%,而境内生产 的珍珠则仅占整体 1%。

2) 根据千足珍珠年报,2010 年之前中国珍珠饰品毛利率普遍 40%左右(同时期 Mikimoto、 Tasaki 均有 50%-60%毛利率),另国内零售端收缴 10%消费税(制成品出口退税, 故大量企业以出口为主),最终零售净利率低于生产以及珍珠粗加工出口净利率,导 致企业不愿意培养国内珠宝市场;

3) 珍珠深加工方向主要发展珍珠粉药用、妆用需求,缺乏强势珍珠饰品品牌。珍珠养 殖毛利率 25%,珍珠粗加工流通环节利润率 30%,珍珠饰品毛利率 40-60%。以上市 公司山下湖为例(2016 年更名为创新医疗)其主业为珍珠养殖 散珠出口 珍珠首饰 销售 珍珠粉药剂业,研发方向主要在药用、养殖领域。主要的技术与专利突破均在 养殖方法层面,而日本 Akoya 珍珠在调色、抛光的珍珠精加工环节均有独特技术。 20 世纪初中国发展水解珍珠技术,开展在美容医药保健品中应用,附加值低,毛利 率仅有 20-40%。

珍珠市场环境分析(珍珠行业深度研究报告)(6)

4) 珍珠企业以珍珠养殖、粗加工为主,行业壁垒低,竞争激烈。全球有稳定高品质需 求,根据山下湖招股书,2006 年全球对高品质珍珠有近 200 吨需求(9mm 以上,正 圆形)。虽然技术突破了插核后养殖 3 年的门槛,采用增养技术安全育蚌 4 年以上, 形成 9mm 以上高品质珍珠,但澳洲海水珍珠 40 年前便突破到 10-20mm,而我国高 档珍珠产量不足百吨。

5) 珍珠养殖行业发展粗放,高密度养殖导致水污染重。由于中国珍珠养殖分管于各个 部门(渔业与环保部门等),行业协会没有监管职能,所以很难形成日本 Akoya 珍 珠协会控制养殖规模的作用;导致早期大量企业与个体户进入珍珠养殖,盲目扩大规 模,低价竞争,很快便造成水体污染、珍珠蚌死亡。

国内缺乏消费需求,尚无淡水珍珠家喻户晓、高奢定位品牌。淡水珍珠成本低,定价相 对适中,属于大众消费品,根据 UN Comtrade 数据,中国珍珠制成品出口单价平均 30-80 美元/kg,而日本制成品出口单价为 5000-17,000 美元/kg;另一方面,淡水珍珠由于珍珠层厚,形状不规整的珍珠用途广,研磨成珍珠粉药用或进入化妆品领域。主要饰品品牌 在发展后期均不局限于销售淡水珠,产品覆盖 Akoya 珍珠、大溪地黑珍珠等,但均以珍 珠 K 金/银为主;其余珍珠品牌均以化妆品或保健品为主。

阮仕珍珠(RUANS):来自中国最大珍珠产地浙江诸暨,创立于 1988 年,2013 年 曾作为主席夫人参观坦桑尼亚“妇女发展基金会”随礼之一(还有百雀羚套装、蜀 绣),2016 年阮仕珍珠的国花胸针被作为 G20 参会国礼。拥有大溪地黑珍珠专属采 购权,定价偏中高端。

千足珍珠:主要产自浙江诸暨、湖北洪湖,山下湖(002173.SZ 创新医疗前身)旗下 注册品牌,2006年已销售超7.8万件珍珠饰品,贡献1080万营收(外销占比85-90%); 2013 年珍珠行业下游需求趋弱,开始出现营收与毛利率波动,2015 年千足珍珠营收、 毛利率、净利润大幅下滑;内销下滑 31%,外销下滑 22%;2017 年旗下养殖场遭受 湖北省监利县正度、渔政局以及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破坏性拆除, 300 余亩 养殖水域被破坏。现其官方旗舰店仍有售各类珍珠饰品。

珍珠市场环境分析(珍珠行业深度研究报告)(7)

珍珠美人(祺福珍珠):始创于 1988 年广州,集海水、淡水养殖、产品设计加工、 批发出口等,90 年代引进日本现金加工工艺,2008 年已推出线上零售电商网站,定 位“精品珍珠专家”,官宣优势“无中间商、厂销低价、严格分级、品质保证”。

京润珍珠:1994 年建于海南,主售珍珠饰品、珍珠化妆品、珍珠保健品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二、品牌穿越周期,高附加值品牌屹立不倒

根据上文分析,即使 Akoya 珍珠存在行业协会调整价格,有专利授权控制生产规模,但 仍然在淡水珍珠的冲击下大量生产企业逐步亏损破产。反观品牌端,御木本·幸吉创办的 Mikimoto 仍在全球有 117 家门店,2021 财年营收 144 亿日元(近 6.5 亿人民币)。

日本珠宝市场集中度低,市场规模下滑,但 Mikimoto 和 Tasaki 份额均上升。过去 30 年间日本珠宝市场不断收缩,2019 年规模约 1.02 万亿日元,较 1999 年下降约 30%。2021 年受疫情影响规模回落至 0.85 万亿日元。市场集中度不高,CR3 约 26%,且欧美高奢品 牌占据主导地位。日本本土珍珠首饰品牌 Mikimoto 和 Tasaki 份额分别列位第 7 和第 10 位,虽经历市场规模萎缩,但 Mikimoto 市占率提高了 0.9pct 至 2.4%,Tasaki 提高 0.4pct 至 1.5%,两个主流珍珠品牌市占率均实现提升。

珍珠市场环境分析(珍珠行业深度研究报告)(8)

(一)Mikimoto(御木本):用珍珠妆点全世界女人的颈部

Mikimoto 深度绑定创始人,坐拥皇室背书。御木本·幸吉为品牌创始人,被誉为“珍珠 之王”(Pearl King),其毕生夙愿是“用珍珠妆点全世界女人的颈部”。1899 年 Mikimoto 株式会社成立,同年在东京银座开办了第一家专营珍珠珠宝的店铺;1913 年,在英国伦 敦开设了首家海外分店,并先后进驻纽约、巴黎等;1924 年,御木本“巴黎珍珠审判” 胜诉,Mikimoto 也成为日本内务部指定的皇室珠宝供应商,此后一直为皇家婚礼提供珍 珠首饰品,主打对品质高追求;2004 年,Mikimoto 中国首店在上海恒隆广场开业;2018 年聘请迪丽热巴作为品牌亚洲代言人,现为 Mikimoto 全球代言人;2019 年中西伸一出 任新总裁,提出要“吸引年轻一代”;2020 年 2 月与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创立的时装品 牌 Comme des Garons 合作开发男士珍珠首饰。

Mikimoto 定位高奢,入驻顶奢商场提高品牌影响力。截至 2022 年 1 月 9 日,Mikimoto 在全球拥有 117 家门店,其中日本 79 家(19 年 8 月 67 家),海外 38 家(19 年 8 月 36 家),开店足迹涵盖曼谷、伦敦、纽约、港澳、北京上海等地。在中国,Mikimoto 入驻 商圈均为一线城市顶级奢侈商场,21 年新开店 2 家,分别是深圳万象城的华南首店和北 京王府中环的第 2 家北京店,现中国大陆共有 11 家门店。

疫情影响门店零售,公司营收和净利下跌。疫情前公司运营平稳,收入小幅下降,利润 小幅上升。2015 年营业收入 278 亿日元,2019 年 264 亿日元,4 年复合增速-1.3%;2015 年净利润 23.3 亿日元,2019 年 24.8 亿日元,复合增速为 1.6%。疫情影响下,2020 年收 入下降 34%(vs 日本珠宝首饰市场规模 yoy-26%)至 173 亿日元,净利润由正转负,亏 损 14.4 亿元;2021 年收入进一步下降,净利润亏损收窄至 3.4 亿日元。

珍珠市场环境分析(珍珠行业深度研究报告)(9)

(二)Tasaki(塔思琦):更高的品质和独特的创意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诚心

Mabe 珍珠专利 自有珍珠养殖基地 De beers 原石采购权。1954 年田崎俊作创办同名珍 珠品牌 Tasaki;1959 年在日本长崎县开设珍珠养殖基地;1970 年成功发明人工采苗养殖 马贝珍珠的技术(Mabe 珍珠,直径大 10-20mm、伴彩丰富、光泽强,在生产完 1-2 颗圆形珍珠后再养殖 3-7 粒马贝珠);1994 年获得 De beers“原石采购权”,奠定往后设计 钻石与珍珠元素相结合的基因。

品牌元素多样,不局限于 Akoya 珍珠。创始人培育出马贝珍珠,使得珍珠不局限于球形。 根据公司年报,Mabe珍珠生产金额占比从 1998 年 2%,逐步提升至 2016 年 24%。而后 Tasaki 很快也进口并培育出了南洋珍珠,产品结构更多元化;2005 年公司上市,2009 年 现任社长田岛寿一从田崎俊作手中接棒,田岛寿一出生于 1953 年,1990 年 37 岁加入 Gucci,7 年任职销售部总经理,1997 年加入 Dior 任董事后升至总裁,2004 年出任 Fendi 日本公司总裁兼 CEO,2009 年被任命为 Tasaki 社长至今,并聘请新锐设计师 Thakoon Panichgul 担任创意总监,推出 Balance 系列风靡全球;

2012年在北京国贸开设旗舰店, 同年与特立独行的珠宝设计师 Melanie Georgacopoulos 合作推出 M/G Tasaki 系列,打破 边界,将珍珠切开露出珠核、或切割成钻石形状,展示珍珠的多面光彩,M/G 系列大获 成功,延续至今;2017 年私有化退市,同年纽约时装设计师 Prabal Gurung 接棒成为新任 创意总监,推出 Tasaki Atelier 系列,致敬女性独立与自由。现全球拥有门店 132 家,包 括日本 69 家,中国大陆 29 家,韩国 10 家,法国 5 家,美国 2 家等。

Tasaki 快速挖掘海外市场,因海外战略调整退市。截至退市前,Tasaki 在 2008 年金融危 机重挫后逐步恢复业务,2016 年营收 223 亿日元,五年复合增速 9%,净利润于 2013 年 转正,2016 年约 20 亿日元。品牌通过珍珠与钻石的组合,在面对淡水珍珠大批量进入 日本市场时,尽管 Akoya 价格持续下滑,但公司 2002-2008 年营收基本维稳。

珍珠市场环境分析(珍珠行业深度研究报告)(10)

品牌价值支撑高价,高定价保证高毛利。相同的珍珠类型和大小,Mikimoto、Tasaki 的 价格是国产品牌珍珠美人的 10-20 倍(耳饰约 40 倍)。我们认为传承的品牌故事、严格 的品控、前卫潮流的设计、以及深度绑定创始人和皇室带来的消费者信任,使得 Mikimoto 和 Tasaki 获得了品牌附加值,支撑起了极高的定价,保证了公司可观的毛利率和净利率。 2021 年 Mikimoto 毛利率 60.4%,较 19 年下滑 2.7pct;2016 年 Tasaki 毛利率约 65.2%。 二者疫情前净利率在 10%左右。

珠宝品牌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末端,加价率高,但如何抵御新品类冲击,我们认为越高 定位品牌(高定价 高品牌价值)越能经久不衰,而决定其生长速度快慢的则是“变革”, 以上两个品牌都在 Akoya 珍珠经历淡水珍珠冲击后,快速拥抱更稀缺的钻石,在设计中 加入更多钻石、黄金等其他珠宝元素。品牌的设计与创新理念更能助力品牌摆脱“原材 料”烙印,从而使得消费者愿意为设计买单。投资角度上来说,我们认为,能从新品类 中做出长期品牌的公司必定具有故事感 变革效力。

珍珠作为有机宝石,与其他珠宝品类有较多差异:由于其相对较脆弱,佩戴场景相对局 限(珍珠质外膜易产生划痕);随着时间流逝光泽会黯淡;大多数珍珠不具备稀缺性, 只有极个别规格较稀有。但珍珠由于其独特的光彩与气质,广泛应用于各大品牌珠宝系 列,比如 Dior、Chanel、Gucci 等;但其均用“树脂珍珠”/“玻璃珍珠”等人造珍珠来 规避养殖珍珠易产生划痕的各类问题,且大小突破至 14mm(养殖珍珠较难得)、颜色 设计更多样。(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珍珠市场环境分析(珍珠行业深度研究报告)(11)

三、总结

珍珠与钻石相似,自然形成的过程中独特、稀缺、相对漫长,所以天然珍珠与天然钻石 均因稀而贵。在养殖珍珠/培育钻石行业发展之初也均被质疑为“假货”,但随着产业链 逐步正规化,形成了鉴定标准与证书。早期价格受天然品的影响,价格大多与天然珍珠、 天然钻石挂钩,发展至中期则更受供需关系影响,发展至后期更与政策支持、相关品牌 发展相关。

珍珠与钻石同样在饰品应用领域有更低价更可控的替代品——树脂珍珠、玻璃珍珠;立 方氧化锆、莫桑石;相似的外表形态即使成分不一样,也能被大众需求接受。这就导致 在行业发展中需强调产品差异,以免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珍珠作为“有机宝石”,不易保存,注定其“保值属性”比一般珠宝更弱,“时尚属性” 更强。珍珠养殖比钻石培育有更长的生长期,更少的加工环节(无需切割打磨,直接进 入设计环节),所以价格博弈快但产业调整周期长。而培育钻石同样的设备即可生产钻 石也可生产工业金刚石,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多元。

仍需专利保护、行业标准构筑壁垒:养殖珍珠在早期便形成了专利,垄断生产节奏,反 观钻石培育,虽海外已有专利保护,但国内 HPHT 钻石培育技术则以“有技术经验的专 家”、扩展设备的资金实力来形成竞争壁垒。

2016 年之前莫桑石作为天然钻更普遍的替代品,其价格完全跟天然钻挂钩,固定为天然 钻 1/4,据 Persistence Market Research,14 年北美莫桑石市场发展至 225 亿美元,而在 2016 年莫桑石价格急转直下,原因在于莫桑石一家独大的生产商 Charles & Colvard 专利 到期,大量生产商进入市场,莫桑石现售价 200-1400 美元,生产切割工艺简单,故留存 品牌仅剩比利时魔星与 Charles & Colvard,后者现已推出培育钻石系列。

培育钻石现在仍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形成生产格局,可喜的是已经有非常健全的行业标 准与鉴定机构,品牌也在陆续入场,消费者需求仍在持续增长,根据贝恩数据,2021 年 全球钻石终端零售额达 840 亿美元,同比 29%,美国作为钻石主要消费国,其钻石终端 零售额同比增长 38%。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