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提问题?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提问题(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提问题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读准字音,结合注释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义。(重点)

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深入理解课文。(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若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作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预习展示

1.了解相关文常。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后期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由于《战国策》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重点实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书: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2)词类活用:

①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服,名词作动词,穿)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3.把握句式。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②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⑥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三、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文意

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也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建议,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二)深入理解课文

1.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骗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3.劝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重点)

2.理解文章的劝谏技巧。(难点)

3.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重难点)

4.认识邹忌劝谏成功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今天,让我们在复习中再次走进课文,对其进行深度探究。

二、预习展示

上节课我们大致疏通了文意,现在我们来尝试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谁更……)

翻译: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呢?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式,……是……)

翻译: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忌不自信。(自信:相信自己)

翻译: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4.与坐谈。(省略句)

翻译:(邹忌)与(他)相坐而谈。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

翻译: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式,蔽:被蒙蔽,受蒙蔽)

翻译: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闻)

翻译: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我,并能使我听闻的。

三、合作探究

(一)人物形象

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出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明确:(1)邹忌:课文首先通过“三问”“三思”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然后写邹忌进谏时的“三比”,表明他又是一个忠君爱国、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

(2)齐威王:从一个“善”字,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从“三赏”可以看出齐威王的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而“三进”“四国朝齐”则从侧面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显著。

(二)讽谏艺术

邹忌进谏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有哪些?

明确:(1)从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类比国事。邹忌将“妻私己、妾畏己、客欲有求于己”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有很强的说服力。(2)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语言委婉含蓄,容易让人接受。邹忌没有直言齐威王的弊病,而是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3)讽谏有针对性,设身处地地为齐王着想。邹忌针对“王之蔽甚矣”的现实和齐王希望修明政治、兴利除弊的愿望进行讽谏,让齐威王欣然接受。(4)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说服力。邹忌在讽谏时,连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

(三)写法探究

本文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1)本文采用了“三叠法”。排比句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

(2)本文巧妙地运用了设喻(类比)的手法。

(3)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发现采用系列问题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而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也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另外,我在教学过程当中清晰地认识到,中学生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一些同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老师们感到惊异。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引用名言加以共勉。这样的效果很明显,学生们很乐于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达出来。我觉得这样至少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一定的帮助。

不足之处: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不够多,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课文理解不透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