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又称为《春秋左氏》或《左氏春秋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曹刿论战”是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和战术。这一“战”,指发生在齐鲁间的“长勺之战”。
(一)《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伐:进攻,攻打。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4)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5)曹刿: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6)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这里指位高禄厚的人。
(7)间:参与。
(8)鄙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9)乃:于是,就。
(10)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介词,用,凭。
(11)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
(12)专:独享,个人专有。
(13)徧:通“遍”,遍及,普遍。
(14)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牺牲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14)孚:为人所信服。
(15)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6)狱:案件。
(17)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8)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19)驰:驱车(追赶)。
(20)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21)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横木。
(22)既克:已经战胜。
(23)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24)靡:倒下。
(25)弗:不。
(26)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7)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8)加:虚夸,这里是以少报多的意思。
(29)察:明察,弄清楚。
(30)情:诚心,实情。这里指对各种诉讼案件处理得合情合理。
(31)忠之属也:这是为民尽心的一类事情。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32)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33) 败绩:溃败。
(34)战则请从:(如果)作战[2],就请允许我跟随者去。
(35)遂:就,于是。
(36)逐:追赶,这里是追击的意思。
(37)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38)伏:埋伏。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隙 )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 今义:增加 )
4、牺牲玉帛 (古义:用来祭祀的猪牛羊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身)
5、肉食者鄙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 )
6、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
【主题归纳】
本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人物形象:
曹刿:机智,沉着,深谋远虑,善于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目光短浅,昏庸无知。
【本文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话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将曹刿和鲁庄公作对比,突出了曹刿以上两个特点和鲁庄公的目光短浅。虽然鲁庄公没有远见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耻下问,虚心的向曹刿请教。
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1.运用正确的战略技术
2.善于把握战机
3.懂得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关键
【相关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起来。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曹刿问战)
这一段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另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取信于民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曹刿参战)
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本段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本文中心。(曹刿论战)
“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写作手法: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研讨与练习】
1.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详略安排得体,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本文语言十分精练。
2.怎样评价鲁庄公?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3、“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6、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7、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抓准战机,后发制人
8、列举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和另外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淝水之战、赤壁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
【阅读指南】
1、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史书,叙述_______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__________根据_______国史《春秋》所编,《左传》也是出色的文学著作。它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繁简得当;尤其难得的是_______________生动传神,寥寥几句,就让读者如闻其声。
2、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_______________,终于使弱鲁战胜强秦的史实,突出地阐明了战胜的原因: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同时,也表现了曹刿_______________,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3、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线索,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曹刿帮鲁国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先点名齐鲁之战的________,概括交代了曹刿“________”的原因。作者通过曹刿与________的一番对话,说明当权者________________,同时透露了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态度冷漠,这些为鲁国能否抵御齐国的入投下一束阴影。曹刿的回答也显示了他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接着通过对话切入“论战”的正题,说明如果要战胜强国必须在战前做好“______________”的准备工作,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可以一战的保证。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小惠”、“小信”,而是“_______”、“_____”,取信于民,曹刿重视________________与战争胜负关系,确实比“肉食者”有“________”。
第二部分(第2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再次显示的曹刿的“________”。这一部分言简意赅,重点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件事。写庄公,“将鼓之”“将驰之”说明了他不察敌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曹刿,两个“_______”,两个“_______”,表明曹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第三部分(第3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刿的论述用了两个“_______”字作为发语词,从两方面回答了庄公的疑虑,一个选择“______________”的有利时机发动进攻,解释了为什么要等到“______________”后才曰“可”,二是选择敌人“_______”“_______”的时候趁胜追击,解释了曹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曰“可”的原因。
4、全文紧扣“_______”运用对话形式,逐层展开,阐明了曹刿论战的过程。整篇文章并无直接的语句来褒贬两人,主要通过对比来表现人物性格,曹刿和“乡人”的对比,突出了曹刿______________,参与国事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曹刿与庄公的对比,既表现了庄公的浮躁、懵懂、目光短浅,也反衬了曹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编年体 春秋 左丘明 鲁国 人物形象
2、战略战术 取信于民 善于掌握战机 深谋远虑
3、战前 战时 战后 战前的准备工作 时间 请见 其乡人 目光短浅
关心国事 深谋远虑 取信于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民从 孚 民心向背 远谋 战争的经过 远谋 击鼓 逐师
轻举妄动 急躁冒进 未可 可矣 胸有成竹 善于把握战机
战后论述取胜原因 夫 彼竭我盈 齐人三鼓
辙乱 旗靡 下视其辙乱,登轼而望之
4、论战 挺身而出 责任感 爱国热情 沉着 机敏 深谋远虑
【文言点击试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曹刿请见
2、肉食者鄙
3、虽不能察,必以情
4、牺牲玉帛
5、小惠未徧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7、又何间焉
遂与外人间隔
奉命于危难之间
8、必以信
小信未弗
愿陛下亲之信之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9、彼竭我盈,故克之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以入
10、其乡人曰
吾视其辙乱
11、又何间焉
问何以战
二、句子解释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内容理解
1、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请战”的主要原因是
(2)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一个词语是
(3)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4)“忠之属也”具体是指
(5)在曹刿看来,反击的有利时机应是 ;
追击敌军的有利时机应是 、 。
2、请说说曹刿“远谋”的具体表现。
战前:
战中:
后:
3、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
②
③
4、从文中看,鲁庄公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试作说明。
①
②
③
5、上文对战争的发生的原因和战前双方的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的过程也只是用
“ ”、“ ”和“ ”十二个字作了交代,
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这是为什么?
①
②
四、常识填空
《曹刿论战》选自《 》,这是我国著名的 史书,叙述的是 时期各国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 根据鲁国的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 ”。
参考答案:
一、1、参见,拜见 2、鄙陋,目光短浅 3、明察,明了 4、指猪牛羊等祭品
5、恩惠 6、虚报 7、参与 隔开 期间 8、诚实 信用 信任 相信 9、完
10、他的 他们的 11、为什么 什么
三、1、(1)肉食者鄙两句 (2)请见 (3)夫战,勇气也 (4)小大之狱三句 (5)彼竭我盈 辙乱 旗靡
2、客观评价了鲁国的准备工作 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准确分析了作战取胜的原因
3、(1)讨论战前准备时,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2)作战时不察敌情,贸然进攻和追击 (3)胜利后尚不知曹刿战术正确之所在
4、(1)广开言路,让平民曹刿与论战(对曹刿的刺耳批评能虚怀若谷)(2)不高高在上,亲临战斗第一线 (3)甘当配角,让曹刿指挥,且不干扰其作战部署 (4)战后向曹刿请教,总结经验(任写三点)
5、齐人三鼓 齐师败绩 遂逐齐师 (1)因本文重点在写曹刿的“论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2)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对比,更能突出曹刿的上述两方面
四、左转 编年体 春秋 左丘明 齐师伐我
【基础巩固练习】
1、选自 《左传》 ,这是一部 编年体 史书,作者 左丘明 ,朝代 春秋
2、齐师伐我(军队)(讨伐、攻打
3、曹刿请见(请求)(拜见,谒见)
4、又何间焉(参与)
5、肉食者鄙(吃)(浅陋无知)
6、未能远谋 (深远)(谋划、商量)
7、乃入见 (进宫廷)
8、衣食所安 (养)
9、弗敢专也 (不)(独占,独有)
10、对曰 (回答)
11、小惠未徧 (恩惠)(同“遍”,遍及,普遍)
12、民弗从也 (听从、顺从)
13、牺牲玉帛 (指猪、牛、羊等祭品)
14、弗敢加也 (虚报夸大,以少报多)
15、必以信 (根据)(信实)
16、小信未孚 (信用)(信任)
17、神弗福也 (保佑)
18、小大之狱 (诉讼案件)
19、虽不能察 (即使)(明察,考察)
20、必以情 (实情)
21、忠之属也 (尽忠,尽本职)(类,一类)
22、可以一战 (可以凭借)
23、战则请从 (请允许我)(跟从,跟随)
24、公与之乘 (坐,驾车)
25、公将鼓之 (击鼓进军)
26、齐师败绩 (大败)
27、公将驰之 (驾车马追逐)
28、下视其辙 (车轮碾过的痕迹)
29、登轼 (用手扶着车前横木)
30、既克 (已经)(战胜)
31、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32、一鼓作气 (振作,奋发)
33、再而衰 (第二次)
34、彼竭我盈 (耗尽,消失) (旺盛,增长)
35、故克之 (所以)
36、难测也 (困难,不容易)
37、望其旗靡 ( 倒下)
38、从长勺之战的胜利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只有 取信于民 和 善于把握战机 ,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时也表现了曹刿 深谋远虑 ,具有 正确的战术思想 和 卓越的军事才能 。
39、本文所得的成语 一鼓作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40、曹刿请战的主要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依据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 曹刿认为反击的有利时机是:“ 彼竭我盈 ”之时,追击的最佳时机是 敌军“辙乱”“旗靡” 之时。
41、曹刿对“未可”“鼓之”(把握战机)的解释是: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对“未可”“驰之”(详察敌情)的解释是: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2、文中曹刿的“深谋远虑”具体表现在哪里?
① 战前:有正确的战略思想,懂得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前提条件;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
② 战中: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③ 战后:准确分析了取胜的原因。
43、鲁庄公的“浅陋无知”表现在哪里?(结合文中具体语句)
① 战前: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② 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③ 战后:胜而不知何以胜。
44、鲁庄公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① 大敌当前,他敢于应战;甘当配角,让曹刿指挥;
② 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建议,并及时总结经验;
③ 不高高在上,亲临战场。
45、本文长勺之战的经过只用了十二个字交代:
“齐人三鼓” 、 “齐师败绩” 、 “ 遂逐齐师”
但对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却描写得很详尽,这是为什么呢?
(本文的题目可否换为《长勺之战》?不可以,因为:)
① 本文的重点在于通过曹刿“论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② 本文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对比,突出他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翻译句子】
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的乡亲们说:“当权者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
2、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人。”
曹刿回答说:“小小恩惠不可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3、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鲁庄公说:“祭神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做到诚实可信。”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4、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能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了。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同去。”
5、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不行。”他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用手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6、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弱,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7、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是难以推测的,害怕他们设有埋伏;我看到他们车轮碾出的痕迹杂乱,远望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模拟题练习】
2006年宝山一模
(三)阅读下文,完成4——6题(9分)
曹刿论战(节选)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职,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4.节选文字内容相传为鲁国史官 (填写人名)所写。(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3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6.选文第①段,曹刿论在“论战”时,所强调的最重要的前提是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段简单叙述了 的经过。(4分)
4.(2分)左丘明
5.(3分)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了。如果作战请让我跟您同去。(得分点:关键词 “以”、“从”和句意顺畅
6.(4分,每空2分)取信于民 战争或长勺之战
2010长宁一模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对第①段划线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翻译,下列最合理的一项是______(2分)
A.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又有何人会参与呢?
B.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你又和谁去参与呢?
C.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你又为何去参与呢?
D.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10.第①段中,曹刿与鲁庄公探讨“何以战”:(共3分)
⑴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小惠”和“ ”
⑵曹刿肯定了鲁庄公取信于民的举措:“ ”
⑶曹刿认为“ ”是作战之本。他请求参战,表现了他对战争胜负的政治因素的准确把握。
鲁国以弱胜强,除了政治因素胜出,还取决于曹刿在实战指挥中能 ,恰到好处地激发了鲁军的勇气,从而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3分)
参考答案
9、D (2分)
10、 ⑴ 小信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⑶忠之属 (各1分)
11、准确把握战机(3分)
2010一模嘉定区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曹刿论战》选自《 》。 (2分)
lO.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l.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自然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B.第二自然段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第三自然段写曹刿论述长勺之战的取胜原因。
D.文章紧紧围绕“远谋”来选取材料。
9.(2分)《左传》
10.(3分)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11.(3分)D(应将“远谋”改为“论战”)
2010虹口二模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上文选自《 》(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理解错误 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交代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是帮助鲁国做战前的准备工作。
B. 第二段略写战争的经过,主要是为了突出表现鲁庄公的急躁鲁莽。
C. 第三段战后分析,论述了作战取胜的原因在于观察敌情掌握战机。
D. 对曹刿言行的描写,表现曹刿具有正确的作战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9、曹刿论战
10、我看到齐军的车辙乱了,远望到他们的战旗倒了,所以(下令)追击齐军。
11、B
2010松江二模
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9. 课文选自根据鲁史而写的《 》,“齐师伐我”中的“我”指春秋时期的 国。(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3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1.下列不属于从节选文字中获取的信息的一项是 。(3分)
A. 鲁庄公对神灵很虔诚,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B. 肉食者鄙视下层百姓,阻挠百姓参与谋划国家大事。
C. 鲁庄公能把养生的东西分给他人,可见他能做到礼贤下士。
D. 能否“取信于民”是战争胜败的关键。
9.(2分)左传 鲁国
10.(3分)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可以凭借它打一仗。
11.(3分)B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形体容貌光彩美丽。早上,他穿戴好衣帽,查看镜子(里自己的形象),问他的妻子:“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来访,邹忌和他坐下交谈。(邹忌)问客人:“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打量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镜子审视自己,又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到了晚上邹忌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心想:“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入朝拜见齐威王,说:“臣的确知道自己没有徐公美。但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事情)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土地,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妃子侍从,没有一个人不偏爱大王的;朝廷的大臣没有一个不害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一个不有求与大王的。这样看来,大王受到的蒙蔽太深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令:“所有的大小官员和百姓,能当面指责我过错的人,授予上等的赏赐;上书劝谏我的人,授予中等的赏赐;能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并被我听说到的, 授予下等的赏赐。”命令刚刚颁布,许多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有时候间或有人进言;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要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都(派使臣)到齐国朝见齐威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修明内政,不用兵就可以战胜其他的国家。
【注释】(1)本文选自西汉后加的。《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是一部国别史书,原作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邹忌:《史记》作邹忌,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纳:接受。谏(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2)修:长,这里指身高。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 这里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3)昳(yì)丽:光艳美丽。 (4)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朝:早晨。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5)窥(kuī)镜:照镜子。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孰:谁,什么。孰与:连用表示比较。 (7)君美甚:您美极了。 (8)及:赶得上,比得上。 (9)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宾语前置用法。 (10)复:又。 (11)妾:旧时男子在妻子以外娶的女子 (12)旦日:明日,第二天。 (13)与坐谈: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话。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4)若:如。 (15)明日:第二天。 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通“熟”(shú),仔细。之,指城北徐公。 (16)弗如:不如。 (17)暮寝而思之:夜晚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卧。之,代词,指妻、妾、客 “美我”一事。 (18)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美,赞美。 (19)朝:朝见。威王:即齐威王。私:动词,偏爱。 (20)诚:确实。知:知道。
(21)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 (22)齐地方千里:齐国土地方圆千里之内。方:方圆。 (23)宫妇左右:指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 莫:没有人,没有谁。 (24)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5)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甚:厉害。 (2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27)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君王的过失)。谤讥,公开议论指责,没有贬义。市朝,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28)闻寡人之耳者:传到我耳朵里,闻,使……听到。 (29)门庭若市:宫门口,庭院里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人多的样子)。 (30)时时而间进:时时,有时,不时,有时候。 间(jiàn),间或,偶然,有时候。 进:进谏。进谏:进言劝谏。 (31)期(jī)年:第二年,明年。 (32)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33)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是表示尊重齐国。 (3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词类活用】1.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2.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3.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4.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5.名词作动词 朝〔服〕衣冠 ∶(穿戴) 一般“服”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6.名词作状语 〔朝〕服衣冠:在早晨。
【特殊句式】1.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2.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3.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4.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 判断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者,……也。 式标志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 式标志 5.省略句 (忌)与(之)坐谈 皆以(我)美于徐公 (忌)问之客 6.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蔽,意含被动。
【通假字】1.孰:通“熟”,仔细(徐公来,孰视之) 2.受:通”授“,赐予,赐给(受上赏) 3.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一词多义】之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代这件事)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主谓之间独立性) e.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g.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h.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i.臣之妻私臣(的) j.王之蔽甚矣(取消主谓之间独立性) k.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l.数月之后(连词,无意义) m.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 朝 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b.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c.朝服衣冠 早晨 (zhāo) 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 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向 上 a.受上赏(第一等的) b.上书谏寡人者(向皇帝......呈上) 修 a.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 《红楼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e.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史记·陈涉世家》(果真) f.诚如是,汉室可兴矣。(如果,果真) 方 a.今齐地方千里:方圆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地点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将要 若 1、徐公不若君之美者(及,比得上,动词。) 2、门庭若市(如,像,动词。) 美 1、不如徐公美(美丽的) 2、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词,代这件事)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主谓之间独立性) e.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g.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h.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i.臣之妻私臣(的) j.王之蔽甚矣(取消主谓之间独立性) k.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l.数月之后(连词,无意义) m.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 朝 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b.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c.朝服衣冠 早晨 (zhāo) 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 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向 上 a.受上赏(第一等的) b.上书谏寡人者(向皇帝......呈上) 修 a.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 《红楼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e.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史记·陈涉世家》(果真) f.诚如是,汉室可兴矣。(如果,果真) 方 a.今齐地方千里:方圆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地点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将要 若 1、徐公不若君之美者(及,比得上,动词。) 2、门庭若市(如,像,动词。) 美 1、不如徐公美(美丽的) 2、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古今异义】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规劝 今:讽刺 2.窥镜 窥:古:照,看 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土地方圆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指责。古: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 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身边大臣 今:方位名词 莫:古:没有一个 今:不,不要 9.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古:长,原文指身高 今:改正 10.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古:即使 今:虽然
【阅读指南】
1.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文章主旨】
2.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贤臣形象和齐威王善于纳谏,知错就改的明君形象,告诉当权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①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在妻、妾、客的赞美之余冷静反思,并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说明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身材外貌,作为他自美和被别人赞美的基础。“窥镜”“自视”,刻画出他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暮寝而思之”是故事的转折和深入,邹忌经过冷静思考,悟出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由自身想到国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
第二部分(第②段):邹忌以自身的经历(比美小事)与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婉转规劝齐王除弊纳谏。(说明邹忌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爱国。)
这是课文的中心部分,分为两层。第一层,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这样从自己的生活小事类推到一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
第三部分(第③④段):齐王纳谏及其付诸实践后的良好效果/结果——在国内修明政治,在国外不战而屈人之兵。(说明齐王虚心纳谏,勇于实践。)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
3.文章设喻说理生动确切,类比说理极具说服力。语言的运用极有特色。全文几乎都是运用三层递进的排比句式来记叙的,如邹忌与其妻、妾、客人的对话,三答的口吻同中有异,富于变化,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心理状态。再如“朝”、“旦日”与“明日”,“令初下”、“数月之后”和“期年之后”的时间推移,“妻之美我……妾之美我……客之美我……”、“莫不私王……莫不畏王……莫不有求于王”的层层推论,都使语言具有一种整齐、洗练的节奏美。
4.艺术手法
本文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却鲜明的塑造了邹忌这个有头脑、有才能的谋臣形象,这得益于文章既有正面描写(如邹忌的冷静思考),又有侧面描写(如通过齐王纳谏和齐国磊治表现邹忌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此外,本文在语言上运用众多排比句式,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
5.人物形象特点:
①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贤臣。
②齐王:虚心纳谏并积极付诸行动的明君。
【点击练习】
一、解释加点词语
1、忌不自信
2、今齐地方千里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时时而间进
5、形貌昳丽
不死而死,以形求脱
6、徐公何能及公也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及郡下,诣太守
7、“群臣进谏”的“进”与本文中“ ”一句中的“进”意思相同,都是解释为 。
8、“而”作为连词的主要作用有:
A、表示并列关系 B、表示递进关系 C、表示承接关系
D、表示转折关系 E、表示修饰关系 F、表示因果关系
请说说下列“而”字的作用。(在括号内填上序号)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3)窥镜而自视
(4)暮寝而思之曰
(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二、句子解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内容理解
1、齐威王“善”字的回答,表明了他怎样的态度?
2、从文中看,邹忌是个怎样的人?
3、既然文章运用的几乎都是三层递进的排比句式,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把妻、妾和客人的回答都写成“徐公何能及君也”等一样的句式,而要作现在这样的变化?
4、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
(1)
(2)
四、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由西汉 (人名)编订而成。
答案:
一、1、相信 2、方圆 3、看,观察 4、隔开,间隔
5、形体,体态 形状,有样子 6、比得上 赶得上 到,至
7、时时间进(或“无可进者”) 进献
8、(1)A (2)F (3)C(4)E(5)E
三、1、表明了齐威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或:表明了齐威王接受邹忌劝谏的态度)
2、(1)有自知之明。尽管妻、妾和客人夸大其美,他最终仍有清晰的认识
(2)善于思考。从生活小事中悟出深刻道理,运用到治理国家的大事上
3、如改成一样句式,就不能表现三个人“私”、“畏”和“欲有求”的不同心理
4、(1)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良臣
(2)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
四、战国策 刘向
2011一模杨浦区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巨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本文选自《 》,由 (朝代)的刘向编订而成。 (2分)
1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能冷静思考,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段强调齐威王从善如流,善于纳谏,使国内政治修明,体现本文主旨。
D.本文第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9.《战国策》西汉(2分)
10.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得上等奖赏。(3分)
11.C(3分)
声明:本文来自“初中语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尽快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