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日本东京的政府,在《政府公告》上刊登了这样的一条消息:

籍贯·户籍·姓名不详,男性,身高162cm左右,体格中等,年龄约为60~80岁;随身物品:现金100,983日元、存折2本、现金卡2张、钱包2个、手表1个;身穿蓝色裤子。

2008年11月5日下午3时15分左右,该人被发现于东京都大田区东六乡之起居室里,盘着两腿呈向前倾倒状,已经死亡,遗体腐烂。死亡时间约为2008年10月26日左右。

该人遗体已付诸火葬,骨灰由相关部门保管。倘有人了解该人线索,敬请提供给本区。

简而言之,一位老人,在家中孤独地死去。直到10天后,尸体开始腐烂,人们才发现他。然而没有一个人了解他,甚至对他的姓名、年龄一无所知。

日本避难所生活现状(镜像日本泡沫经济后)(1)

在日本,人们对于“无名死者”的现象早就习以为常,甚至日本社会还给这个群体取了一个名字——“无缘死者”

“缘”,无论在汉语还是日语中,都有一种意思:关系。

“无缘者”也就是“与社会没有任何关系的人”。

在日本的《政府公告》人员指出,平均每年有3万2千名“无缘者”去世,他们或孤独死于家中,或沉尸河底,或暴毙于路边。

总之,他们之间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没有人知道他们究竟是谁。

日本避难所生活现状(镜像日本泡沫经济后)(2)

活着的时候,他们无依无靠,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任何人与他们保持联系。死后,他们大多数人的骨灰只能合葬于无人认领的死者墓地。

后来日本广播电视台采访政府时,他们得知,其实每年这3万2千名死者的身份最后大多数都得到了确认。

然而亲属却拒绝认领他们的骨灰,理由千篇一律:“我们已经不联系了,不想与他产生任何瓜葛!”

日本避难所生活现状(镜像日本泡沫经济后)(3)

中国人的习惯是死者为大,更何况,死去的是自己的亲友,为什么连为他们“收尸”都不肯?

这种反“人情”的现象,背后一定有着一些根深蒂固的原因……

过度城市化后,回不去的故乡

1985年9月22日,作为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的日本,与美、英、德、法,在纽约广场饭店签订了“广场协定”,目的是希望五国干预外汇市场,抛售美元以让美元贬值,来增加美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以改善美国进出口收支不平衡的状况。

当时的日本刚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或因为想让日元取代美元的野心,或想通过提高日元的汇率以购买到更多的石油,总之当时的日本大藏省极力推动这项政策。日元在不到三年内,相对于美元升值了一倍。为了补贴因日元升值而受到损失的出口业,日本开始施行金融缓和政策,对国内投入大量的贷款。

日本避难所生活现状(镜像日本泡沫经济后)(4)

有了闲钱,日本人开始疯狂地投入到股票与房地产市场中。日本国内看起来欣欣向荣,经济迎来了战后仅次于6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与经济同时发展的,是日本的城镇化比率。由于日本没有户籍制度,日本人只需要把证明自己身份的“誊本”从当地迁出,到所在地进行登记既可以,因此日本的城镇化极为方便。

日本避难所生活现状(镜像日本泡沫经济后)(5)

从1947年的33%到1990年达到了90%。也就意味着大量的人从乡村来到了城市,在形成了以东京、大阪、名古屋、福冈为主的四大城市圈。

人口的大量涌入导致了城市的房价大涨,正好应证了房地产中流行的骗人的“鬼话”:“土地永远不会贬值。”

日本避难所生活现状(镜像日本泡沫经济后)(6)

为此当时的银行也推出了所谓的“三代贷款”的产品,也就是100年为期限的抵押贷款,购房者要用自己、儿子甚至孙子好几代人来偿还。

由此形成的连锁反应极多:

在城市有了房子的人自然不会回到农村的故乡定居;

中小城镇由于人口的大量迁出,而不断衰落,就业机会随之减少。原本留守在家的人,一旦失去了生计,只得迁往城市。由于房价上涨得速度极快,哪怕银行依然可以批出大量的贷款,后迁入城市的绝大多数日本人,也买不起房,只得住在出租的公寓中。

那时候通讯系统并不发达,长达数十年的地缘的隔离,年轻时候的朋友、同学,渐渐地与自己失去了联系。

能够搭上话的只有父母和亲戚。

日本避难所生活现状(镜像日本泡沫经济后)(7)

然而,原本日本传统的大家庭,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也慢慢地分裂成了以三口之家为主的小家庭,加之日本的高单身率和离婚率,当他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去世后,能够联系上的甚至只有素未谋面的伯父或者侄孙,而他们之间的关系甚至不如普通的朋友。

开头提到的那位孤独去世的老人,正属于这样的情况。

2009年日本广播电视台(NHK)的记者,在做节目时,在日本《政府公告》发现了这位死者的信息。出于不解,他们对此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最后才发现,这位老人名为大森忠利,73岁。

日本避难所生活现状(镜像日本泡沫经济后)(8)

他并非“令人讨厌的老人”。

他的家里有六个孩子,他是小儿子。哥哥们相继死去,姐姐们先后嫁人,大森忠利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高中毕业后,他当了木匠,直到33岁时家里破产,为了母亲的生计,他把母亲留在老家,独自去了东京务工。在工作的20年里,兢兢业业,从不迟到,也从未缺勤过。

据他的同学向记者透露,大森忠利曾结过婚,但后来后来离婚了。

母亲去世以后,他就和与故乡断了联系。但他每年都坚持给老家寺庙寄父母的香烛供品费。为了寄钱,他不得不在东京拼命工作。

日本避难所生活现状(镜像日本泡沫经济后)(9)

直到自己在公寓里孤独地死去。

职场终结,即社会关系断裂

按理说,一个人哪怕没有任何亲戚,那么他在职场上或者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认识他的朋友吧?

的确,按照中国甚至欧美的视角,一个人纵使无亲,也不至于“无故”。然而日本却是个例外。

日本避难所生活现状(镜像日本泡沫经济后)(10)

1918年,松下新之助开始在自己的企业,进行了一种新的制度的尝试被称为——终身雇佣制。

为了让员工不必为未来担忧,松下幸之助曾说:“松下员工(正式员工)在达到预定的退休年龄之前,不用担心失业。企业也绝对不会解雇任何一个松下人。

日本避难所生活现状(镜像日本泡沫经济后)(11)

二战之后,松下开创的经营模式被无数企业仿效。

虽然日本的法律和企业制度并没有将终身雇佣制明文规定,然而这一制度为战后日本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约定俗成”

企业为了自己的名誉不会轻易开除员工,员工为了自己的生计也不会轻易离开企业。因此为了企业的发展,几乎所有员工都拼了命的努力,不仅仅是工作,就连社交与生活也都与企业息息相关。然而一旦他们退休后,通过企业建立的纽带也开始失联。

日本避难所生活现状(镜像日本泡沫经济后)(12)

在NHK的调查中,有一位叫高野君的男人。他在公司的42年时间里,所有的人际关系都依靠公司而建立。身边的朋友要么是公司的员工,要么就是企业的客户。为了业绩,他拼命地工作,无暇顾及家庭。同时因为工作太忙,也没时间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因此志趣相同的朋友也几乎没有。

日本避难所生活现状(镜像日本泡沫经济后)(13)

后来妻子也离开了自己,儿子跟女儿因此对他产生了极深的怨恨。在记者采访他的过程中,他准备带着礼物去看一下儿子,然而儿子却对他说:“你这就是给我添麻烦,希望以后不要再到我工作的地方来找我了。”

采访中的高野君,还算是老一辈的职场人当中比较幸运的。因为1991年2月,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从此进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大量的企业倒闭破产,失业率急剧增加。加上日本人也逐渐发现终身雇佣制的弊端,因此大量地与员工签订“临时工”合同。

日本避难所生活现状(镜像日本泡沫经济后)(14)

工作不稳定加上工资低廉,也就让他们只能住进保障低的普通公寓。一旦遇到管理不善的物业,那么他就会像大森忠利那样,孤独地死去被人以往。

过高的离婚率和单身率

与为公司奋斗一辈子的职场人相比,家庭主妇倒比他们的老年生活安逸得多。

很多日本职场的男性,在退休之后,因无所事事又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只能围绕着妻子打转。

而家庭主妇早就在照顾家庭的同事,参加了好几十年社区活动,生活非常的丰富。加上子女从出生开始几乎全都由她们来照料,因此与子女的关系相当融洽。

由于丈夫退休,夫妻相处的时间大幅度增加,夫妻之间之前没有暴露的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因此日本近年来的老年离婚率,也越来越高。

日本避难所生活现状(镜像日本泡沫经济后)(15)

另外很多的男女也选择了单身,NHK采访了一些单身的老龄人,他们表示:

一方面,成立家庭和养育子女需要巨大的成本,而在终身雇佣制式微之后,日本工作不稳定的“临时工”越来越多,不稳定的收入,让他们放弃建立家庭;

另一方面大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很多事情都有社区和专业的人员帮忙处理,自己即便不结婚,也能过得很好。

据日本调查显示,2015年,50岁以前的男性有23.4%从未结过婚,而女性这项数据也达到了14.1%。

不结婚的男人认为,自己无力支撑家庭的支出;而女性认为结婚之后会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

破局点何在?

其实,日本早在很多年前对于养老的问题就非常重视,在年轻时就为自己的养老做好了规划,支付了大量的养老保险。

在东京的一篇官方报告称,60-69岁的家庭,平均可以支配的储蓄达到1862万日元,折合成人民币大约120万元。他们的收入70%都来自于养老金。

因此日本存在许多啃老现象,甚至老人去世后,子女为了继续领老人的保险金,隐匿老人的死亡。

日本避难所生活现状(镜像日本泡沫经济后)(16)

同时日本的养老产业也非常发达,从福利咨询到实施完成,至少需要四类专业人员一起协作,才能把一位老人的养老服务完成。

然而“无缘老人”依然没有减少,毕竟专业的养老机构所需要的费用也是极高的。

NHK的记者将为这一类人群做了一个节目,叫做《无缘社会》,节目播出后反响最大的是三十四岁的年轻人,他们觉得,像大森忠利那样的“无缘死”很可能是自己未来的下场。

目前,日本政府在养老金方面亏空极大。以前都是把公民与在职人员缴纳的保费与税收的一部分作为老年人的养老金进行发放。

但随着老年人口比例越来越多,养老金亏空也越来越大。

政府逐渐没钱缴纳那么多的养老金,于是只能采用各种手段延缓。比如:

员工厚生养老金(日本有两种强制缴纳的养老金,分别是厚生养老金和国民养老金)的比例从2004年以前的13.85%提升到现在的18.3%;

国民养老金从每月固定的13300日元提升到16900日元;

逐渐地推迟养老金领取的年龄,从60岁增加到了65岁。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颁布了一项制度,如果选择继续推迟养老金领取的年龄(66岁-70岁),那么你可以政府额外的补贴。

日本避难所生活现状(镜像日本泡沫经济后)(17)

因此最近几年65岁以上就业的人数相比10年前增加了300万。

而老龄化、低生育率、养老金不仅仅是日本存在的问题,欧美,包括我们的中国也正有向日本贴近的趋势,如何养老,其实是一个世界上的问题。不过,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给我们添加了一道保险,极大程度上避免了“无缘死”的出现。

那么养老问题的破局点在哪里?“无缘死者”这个群体究竟会不会消失,一切的问题在目前看来还没有答案。

也没有人知晓,这个民族未来的命运,将要去往何方……

推荐阅读:《无缘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