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几期马未都先生的节目后,得出一个结论:作为文化名人,他是真的很敢说。

文史学家都还没考究清楚李白的生世,他倒是有了一套很详实的说法,对诸多古典诗词也是颇有一些不一样的意见。而提到现代诗,他更是表示“郭沫若写诗还不如我,就是小学水平”,这种话估计也就他敢说了。除了点评这些外,他甚至还点评过年年入选课本的《司马光砸缸》。

马未都问司马光用什么砸缸(马未都说司马光砸缸有硬伤)(1)

央视的一期电视节目,请到了北大历史系的一位女教授赵冬梅来给大家讲历史。她提到我们读史就是梳理过去发生的真人真事,对咱们的人生是有很重要意义的。但坐在台下的嘉宾马未都就不同意了,他认为古代的历史有一些东西是经不住推敲的。

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马未都提到了《司马光砸缸》。这是一则出自于《宋史》的往事,说的是宋朝大臣司马光小时候就很聪明,和小伙伴玩耍的时候机智地拿起了大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落水的同伴。

马未都问司马光用什么砸缸(马未都说司马光砸缸有硬伤)(2)

马未都认为此事有假,主要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司马光当时只是个7岁的孩子,这样的年龄拿一个大石头砸一个大水缸,应该是砸不破的。如果第一个理由还有些牵强的话,他又提出了第二个理由:宋代不具备制造这么大水缸的水平。

咱们都知道,马未都是一个文物收藏家,对于古董的知识自然懂得比较多。所以当他提出这一说法时,台上的赵教授确实答不上来,她只能说马未都的观点有些超前了。

马未都问司马光用什么砸缸(马未都说司马光砸缸有硬伤)(3)

节目播出后,很多观众支持马未都,认为司马光的这件事可能真的有假。但也有一些专家说了,如果宋代不具备建这么大水缸的能力,那“请君入瓮”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

成语“请君入瓮”出自《资治通鉴》,讲的是唐代的一段趣事。话说武则天当年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曾任用过一个名叫来俊臣的小人。有一天,武则天让来俊臣查办大臣周兴参与谋反的事。来俊臣想到这周兴也是个硬骨头,怕他不肯说,于是便假意问他:“如果让你审犯人你会如何?”周兴便说到:只需要找人拿一个大瓮,让犯人进到瓮中,然后在四周用炭火烧,就不愁对方不招了。

马未都问司马光用什么砸缸(马未都说司马光砸缸有硬伤)(4)

来俊臣听完后,当即命人弄来一个大瓮,让周兴自己进去,这就是请君入瓮的出处。既然唐代就已经能做可以装得下人的瓮了,那宋代怎么就没能力做一个装人的大缸呢?因此,不少人便指出马未都的说法没有道理。

不过,对此,支持马未都的网友也有话说,他们认为:瓮和缸毕竟不一样,瓮开口小,缸开口大,制造工艺也不一样。

马未都问司马光用什么砸缸(马未都说司马光砸缸有硬伤)(5)

正当大伙儿争论不休时,故宫博物院的考古专家杨静荣,在接受采访时用事实打脸了马未都。他提到一处在宋墓中挖掘出的壁画,画中除了有一些人物外,背景上还有一个大水缸。这种壁画一般都是写实的,如果当时没有大水缸,古人不可能乱画。同时,虽然宋代出土的大水缸确实很少,但并非没有。在山东曾出土过一个高近1米的水缸,装大人可能有问题,但装一个小朋友是没问题的。

这两个例子,都能证明《司马光砸缸》的真假问题,靠宋代有没有水缸是无法判断出来的。只能说,马未都先生对文物还是看得太少了。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其实就能发现一点:要找古籍的茬,确实挺难。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