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子里的高贵根植于内心修养(是根植于内心的同理心)(1)

骨子里的高贵根植于内心修养(是根植于内心的同理心)(2)

骨子里的高贵根植于内心修养(是根植于内心的同理心)(3)

女友曰:“体不安”,汝回一句,那要多饮热水哩!”终不复来;

同事不善,汝为之百端,彼若不能领也;

与老公言,极力而解之,然不能听也。

此二人不足以通,似曾相识,至有感也。

非苦得一言以解我也,我言皆通捷径也。

寺师曰:“此事实有径路,赖有同心。”

义理之理,不如处所。

同心相得,即心自释,“世事皆可谅”,自觉一世温柔。

哀心与理异。

恻隐之心,一心也,发愤恻于人,而同心为一术,屏弃自己,绝人目以视,易人视以听。

云有一年,初立《天地》杂志苏青,素所赏好者张爱玲稿。

至期,爱玲亦不寄。苏子曰:“吾忘之矣。”

青遽求人补之,费周折,得其稿,不废杂志。

群僚皆愤爱玲之爽约,私不重人,建议暴其事。

然苏青曰:“一作家稿即其饭碗,岂无故不纳稿耶?必有他故缠之,可以解矣。”

后语闻爱玲,实感之。其时诚人生芜杂,殊不暇草,爱玲叹青有“同理心”之性。

自是之后,不失《天地》一篇之约,而与苏青为友,当时文士之盛言也。

人诚立于人之隅,析思理感,此难得之道也。

同心近人,朋友最温。

俞敏洪尝云:“昔年负担入北大,正土气之弱,后益同心,多识者不易。”

今世常谓“人同心,心同理”,亦无论在生处、在事处,以异心一事,便成异体。

西哲有言:“欲获其福,必出于我,以入于人。”

我之苦者,常执于自我,不肯立于人隅。

乃者朋友兮以职事郁郁。

问其故,乃是时年中考,与之一级,非级也。甚以为屈,在单为至,率亦至高,临领如此,难于承受,一备跳槽。

问之曰:“汝职事中也,汝先己事,为先主意?”

“自其事也,君亦不知吾事,其言多非也”。

臣得其实,官不乏人,彼以职习为事,以言为风,久则以君为不敬,虽勤,不买直。

当此之时,臣等诚须与主上易之,立之于板角,庶事豁然。

“试思汝主之,一员甚努力,不用汝指挥,以节奏从事;而一人知汝所终,依汝向作,二人更何所好?”弃之兮。

不觉颔之。

譬如英特尔总裁演剧时,有一语云:“不问何往,尽自作工,当以公司自开。”

居官者多不平,是无同心,无权衡。

益己意,多从人视而见人所见。

柳暗花明,冰释前嫌,地狱天堂,在此一念之转。非徒舍人,更舍己也。

此非妥也,乃智炼也。

同心使我明一实事:

我所切者未必切,所求者不必求。非慈非爱,非自爱也,生而不已,以至于充。

甚至言性之本心也。

同心出我闭,说之为真深。

何以广我心?如何生中实同理?

作家寺《言直》说八法,造三部曲。

先是,不甚得已。

既无心于我,而须我以力,视人所见。

如朋友所分,不当思咎,亦不合与己曾相较,汝当从其视而发,见方同食,犹见昨日分手之顷而去也。

观其为工不如意,闷坐于家,不宜思其厌事,又不当数之,近为之早出晚归之画。

同心非我思也,故我在;吾在而我观也。尽入人境,感而思之。

次收评判之心。

论同心之戮,不问言暴之渠。

同心责己,无思论其事,观见其实,此而已矣。

非易也,何常不见?何故反出不中之言?

盖误以其事混而为一,故内痛苦也。

若分臧否,将有清美。

我常志之:使我情变者,不在彼人之行,在我之解。

卒,试履受之。

同心不独责其实,又以德其人。

知彼之感,非直寡人之知子也,将以一身应之,而以自言及支体言形见于彼,譬犹镜也。

即如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云:“在性之极,自我之外,更有一人存,即同心之艺也。”

同心非徒相扶,更是一艺。

来日言动,自当加功,以软肋为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