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包里的梳子(梳妆上的扛把子)(1)

梳子作为梳妆用具,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到了现代,梳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古今更流传有“宁可没饭吃,不能没梳子”的民间俗语。那么,梳子是怎么来的呢?

包包里的梳子(梳妆上的扛把子)(2)

在远古时期,部落首领的皇帝有个王妃叫方雷氏。在庆典或者祭祀等重大的活动时,方雷氏会把部落女子召集在一起,用手指为她们把头发弄好。后来方雷氏便借用吃剩的鱼骨代替手,来为人们梳发。只是鱼骨脆而易断,最终便选择相对坚硬的木头,制成鱼骨状,成为流传千年的梳子。

包包里的梳子(梳妆上的扛把子)(3)

古代的梳篦,既是一种重要的饰物,又是一种必备的梳理工具。作为人类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综合产物,梳篦以独特的方式,不仅记录了社会生活状态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古往今来,无论是声名显赫的高贵名流,还是日出而作的平民布衣,都与木梳朝夕不离,古诗《木兰诗》中就有“脱帽著头”、“当窗理云鬓”等诗句,集中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与木梳的紧密联系。木梳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包包里的梳子(梳妆上的扛把子)(4)

盛唐时,梳篦花色繁多,不胜枚举,大的竟有二尺多长。北宋以来,质地日趋贵重,金银栉具相当流行,大文豪苏东坡曾有“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的诗吟。元代,常州梳篦从运河经长江出海,随着“水上丝绸之路”传到海外。明清时期,文献中关于常州梳篦的记载渐多。明代关于常州西郊八景之一“文亨穿月,篦梁灯火”的记载,把左运河畔篦箕巷的夜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辛亥革命后,梳篦的需求量因人们剪辫而激增。当时还流行着一种“刘海篦箕”的小型篦子,许多人身上挂个小口袋,袋里装一把刘海篦箕,引为时髦。

包包里的梳子(梳妆上的扛把子)(5)

古人把头发又称为“青丝”,取“情思”之谐音,用头发寄托相思之情。而梳理头发用的梳子也成了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在我国古时候,送梳子有“私订终身、白头偕老”的意思。另外,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让家人为其梳头的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愿,也是一种爱意的传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