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那只从花果山的仙石里蹦出来的猴子非常幸运,起了参访仙道之念,就遇到了须菩提,不但得了个好名字,还得授秘传心法,学到了长生不老之术和七十二变之技,这才有上天入地搅得三界不宁的本事。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须菩提什么来历?他为什么要给石猴子赐名为孙悟空?又为何要把心法秘传于野性十足的石猴子?

这是读西游时,容易忽略的地方,但却是不应该被忽略的地方。须菩提此举,绝非随性而为,其中深意,我直到最近读《金刚经》才解开。

身为佛家弟子,择石猴而度之,是须菩提有意为之。

在《西游记》中,须菩提被描述为仙道合一的形象,“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其实,须菩提是不折不扣的佛家弟子,他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最擅长“解空”

什么是“解空”?说到佛学,几乎人人都能说出几个与“空”有关的词来,比如“四大皆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等,但真要说出如何理解“空”,却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到底什么是“空”?须菩提理解得最透彻,并且能够用最通俗的方式进行解说。因此,须菩提被誉为“解空第一”。

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到底是谁(悟空的恩师菩提老祖是何来头)(1)

须菩提给石猴子取名的过程,即是他的一次“解空”操作。

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猴王听说,满心欢喜,朝上叩头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

因身躯像猢狲,姓氏便从身躯上取,这叫取之有源。

猢狲二字,都是兽旁,属于兽类。兽类的共同特点是有野性。因此,首先要去掉兽旁,即去掉兽类的野性。

去掉兽旁,剩下胡孙二字,胡为古月,即老阴,无化育之功能。所谓老阴,可通俗理解为老妇人,即失去生育能力的女人,当然不能化育,因此,胡字弃之不用。

孙字的繁体为“孫”,左“子”右“系”,子为男子,系为初生婴儿,子系即为初生男婴。

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到底是谁(悟空的恩师菩提老祖是何来头)(2)

初生婴儿的主要特点即为“空”,主要是思想上为“空”,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人类的一切都还没能影响到他。

这正是老子所说的“赤子”,无是非善恶观念。这是“空”的初级含义:无,没有

姓氏有了,名字就更简单了。根据排行,正好轮到第十辈“悟”字辈,再加一直白的“空”字,石猴的姓名便齐了:孙悟空——以空悟空

须菩提这是在给自己找传人呢。

石猴出世的那一刻,“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天庭,玉皇大帝“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然后得出结论:“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能惊动玉帝,自然也能让佛界知晓。玉帝不足为异,须菩提却起了心动了念。想要在世间寻一生来即空之物实在太难,这石猴像是为须菩提量身而造。

石猴的生来即空,是相对于人类来说的。人类的婴儿生来也空,但婴儿由父母所生,生来即有挂碍。

为了说明这一点,书中特别出一樵夫。

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到底是谁(悟空的恩师菩提老祖是何来头)(3)

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养育至八九岁,才知人事,不幸父丧,母亲居孀。再无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没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发不敢抛离。却又田园荒芜,衣食不足,只得斫两束柴薪,挑向市廛之间,货几文钱,籴几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饭,供养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这就是生而为人的挂碍,佛家并不支持人类舍弃责任独自出家,除非确有佛缘。比如唐僧,虽有父母,但出生即与父母分离,在寺庙长大,也和石猴一样,为修行而生。

因此,悟空是须菩提选中的传承人

选中石猴当传承人,也体现了佛家的“众生平等”。

众生如何平等?《金刚经》第三品“大乘正宗分”的阐述: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一切众生,无论是哪种生育方式而来,无论有无思想,都在应度之列。在这里,没有级别的排序,胎生之人并不比卵生、湿生、化生之物更高级。

石猴是卵生和化生的结合,“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石猴”。

一部《金刚经》,正是由须菩提的勤学好问而来,所记载的都是须菩提与佛祖的对话,是佛祖对须菩提的解疑答惑。

因此,须菩提在践行上也是做得最彻底的。

效仿五祖传六祖衣钵的典故,秘传心法于悟空。

悟空生来即空,但是否能担当传承的重任,还要看能否经受得住考验,于是有了“悟彻菩提真妙理”。

悟空在须菩提处修行,一晃七年过去,“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如此枯燥的修行生活,悟空甘之如饴。

是什么吸引了他?祖师登坛讲道,悟空听到妙音处,“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这就是有慧根了。

于是,祖师向他出了一道测试题,用几种世人想学的道术来试他的初心。悟空都不为所动,坚守初心:只学长生不老之术

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到底是谁(悟空的恩师菩提老祖是何来头)(4)

这份坚守,《金刚经》称之为“善护念”。人类之所以烦恼多,就是因为念想多,而且念想总是变来变去,今天想要美,明天想要钱,后天想要权。在起心动念时,难免恶念丛生而不自知。

因此,修行之道,在于“善护念”,善于保护初心

历经七年,悟空的初心没有变,说明他不被诱惑所动。

于是,须菩提准备秘传悟空心法,让他学会长生不老之术。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

当着众人的面斥责悟空,却设了一个秘语,考验悟空能不能破。

果然,众人都抱怨悟空冲撞了祖师,悟空却看明白了祖师的秘语,“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

这个情节,是吴承恩照搬了五祖传六祖衣钵的典故。

据《六祖坛经》记载,六祖惠能本是不识字的穷孩子,投到五祖弘忍大师门下,被五祖安排到后院打杂。

有一天,弘忍大师有意在众弟子中选择传承人,于是要求大家每人作一首偈颂,惠能便作出了那首著名的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见之,当众批评惠能所作为胡言乱想,并在惠能头上敲了三下。惠能会意,当晚三更来到五祖的卧房。五祖为惠能讲《金刚经》,讲到一半,惠能就彻悟了,于是完成了五祖对六祖衣钵的传承。

识破祖师秘语的悟空,也于三更时分来到祖师的卧房,接受了祖师秘传的“长生之妙道”。

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到底是谁(悟空的恩师菩提老祖是何来头)(5)

三年后,祖师又传了悟空筋斗云和七十二变之法,让他拥有了上天入地的本领,并找一个机会,把悟空赶出了仙山。

这很容易让人不解:既然如此看重悟空,进行了特殊教育,为何不留在身边继续培养,反而要把他赶出去搅乱三界?

这就要结合前面的赐名来理解了。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希望悟空能传承他的衣钵,但悟空和“空”之间,还隔着兽性。兽性不除,则无以言空

兽性怎么除?在山里安静修行除不掉,必须把兽性引发出来,让他在自我放飞中去经历,去省悟,然后自我去除兽性。

因此,从大闹天宫到被如来收服压在五行山下,再到护送唐僧取经,整个过程,都是如来和须菩提的计划:如来的弟子金蝉子经历取经之后回归佛坛;须菩提的弟子悟空经历取经之后去除兽性成佛

去除了兽性的悟空,方知什么是空,这就是以空悟空,先让自己清空,以空身悟空境。即如原著中所写:“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