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第十人(谁是三季人)(1)

先看一下“三季人”的出处吧,出自《子贡问时》。

子贡问时 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 曰:“何劳先生?” 曰:“问时也。” 子贡见之曰:“知也。” 客曰:“年之季其几也?” 笑答:“四季也。” 客曰:“三季。” 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 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 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 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 子贡异色。 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 子贡以为然。

此文记述是否为真,暂且先不论,单就论其所表达含义,姑且当做寓言故事听罢。

这是“三季人”的出处,现在用“三季人”代指对某一问题受自己认知所限,而坚信某一种观点,不接受其他人观点的一类人。

因为人具有社交属性,大多数人的生活其实都离不开社交,也就离不开和人交流。

而人各自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知识水平,受知识水平所限,就容易成为上文所说的“三季人”。

从《子贡问时》这篇文章来看,分为三个视角。

1. “三季人”视角

“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

就是受自己生活的环境所限,导致自己的认知水平有限,从而造成了和别人不一致的认知。

但是这样的不一致,对于他本身其实没有太多的影响,因为他的生命存在只能是“春、夏、秋”这三季,就算他最后明白了有“冬”,但是对于他本身而言,是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在其整个生命之中都无法经历和见证。

2. 子贡视角

“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

当自己的认知和别人的认知产生不一致时,因为都有自己所坚持认定的依据。比如三季人因为生命只经历三季,所以坚信只有三季,而子贡是经历过一年四季的,所以也坚持是四季。

但是从“三季人”的视角来看,冬季对其没有意义,所以就算子贡最后争论赢了,三季人也无法理解,徒增烦恼。

但是如果来的人不是“三季人”,而是一个有比现代文明更高一个文明层次时代的人说一年是五季,那子贡依然会坚持是四季,因为他没有经历过五季的时代,就算真的是有五季,但对于他来说没有意义,是不是也会被其笑称为“四季人”了呢?

所以,坚持自己所认为正确的事,如果有存在于自己理解之外的事情,可以先保持沉默,因为既然在自己理解之外,那就说明在自己生活之中接触不到,也就是对于自己没有多大的意义,既然没有多大的意义,又何必去争论一个对错,所以,保持沉默就好,也就是现在说的,“我不发表评论”。

就如《论语·述而》中所述的“子不语怪、力、乱、神。”

3. 孔子视角

从这篇文章来看,孔子是代表一个全知全能的人,他可以判别哪个观点是真的,哪个观点是不合理的。

但是他并没有完全依靠理性的去判断是与非,而是根据适合那个人的认知,去给了答案。

对于三季人来说,既然冬季对他没有意义,那一年只有三季对于他来说就是对的。对于子贡来说,一年有四季对于他来说也是对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受限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从而需要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认知中已存在的理论来解释现象或说法。

此处孔子的答案也体现了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总的说来,这篇文章有几点道理总结如下:

1. 如果自己遇到了三季人,不要和他争论,没有意义,还浪费时间;

2. 如果遇到了和自己观念不一致的人,需要思考到底自己是三季人,还是对方是三季人;

3. 如果弄清楚了对方观念的支撑来源,和自己观念的支撑来源,又该怎么去选择。

(如果有笔者没有想到的,欢迎留言补充)

从上述三条总结,可以推出其他几种处世态度,此处,笔者不言对错,只谈现象,欢迎对号入座:

1. 当遇到了观念相左的人,二话不说,批头盖脸的口水仗就起来了;

2. 当遇到了观念相左的人,反思是自己不对,还是别人不对,弄清楚缘由,然后据理力争;

3. 当遇到了观念相左的人,反思弄清了各自的缘由后,依然坚持自己的观念,但是不争论了;

4. 当遇到了观念相左的人,反思争论是否有意义,然后选择论或不论...

目前就这几点啦,很多时候,自己处世的态度,就决定了自己生活的质量。

你对目前的生活质量满意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