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魃魈魁鬾魑魅魍魉,又双叒叕,火炎焱燚……”这些字你会念吗?台媒称,大陆神曲《生僻字》日前在网络上爆红。有别于流行歌曲,这首歌的歌词充满各种罕见的冷僻字,网友听完纷纷傻眼,直呼“史上最难唱出歌词的歌曲”!

这个网红神曲怎么唱(叒叕焱燚沝淼怎么念)(1)

你也有遇到“生僻字”念不出的尴尬经历吗?(视觉中国)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1月10日报道,原曲创作者陈柯宇是一名28岁的独立音乐人,起初看到网友留言评论“为什么这事‘又双叒叕’了”,虽然明白其网络用语代表的意思,却惊觉自己不会念(注:“叒叕”发音为:ruò zhuó;因“又双叒叕”为网络用语,字形由很多个“又”字堆砌而成,被网友用来形容一件事反复发生)。

他认为,或许很多人像他一样,生活中偶尔会看到不常用的字,却念不出这些字的读音,于是花了近半年的时间,搜集200多个生僻字,考虑押韵、删除太过生僻的字,筛选出70多个字创作成曲,他说歌词里的字有80%是之前就认识的,其中大部分是高考要考的词语,“一方面可以让成年人认识这些字,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们从趣味中学会这些字”。

这个网红神曲怎么唱(叒叕焱燚沝淼怎么念)(2)

“汉字文化节”上的多媒体互动游戏。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报道称,这首《生僻字》也意外爆红,微博相关视频点击量超过400万,马来西亚网络创作歌手陈政宏翻唱该曲,嗓音温柔干净,吸引许多网友纷纷留言:“声音好好听,让我这文盲都想把里面的字学起来”、“这首歌不看拼音,你肯定不会唱,要不要试试”,不过也有人表示“歌词有些字不生僻,是在堆砌,没有意义”,另外也有学生认为“考试超实用”、“考前一定要听”。

【延伸阅读】《上新了,故宫》:以故带新,才能创造永恒

参考消息网1月9日报道 北京故宫,这个自1420年建成、至2020年即将拥有600年历史的皇家宫殿,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和历史,帝王将相、皇后嫔妃随朝代更迭而变迁,最终堕入历史的漩涡。然而一部独辟蹊径、以文创互动形式呈现的电视节目《上新了,故宫》,让故宫那些静默的文物真正活过来,走进了千家万户的视野。

让新生代演员带大家游故宫

这个网红神曲怎么唱(叒叕焱燚沝淼怎么念)(3)

《上新了,故宫》海报(豆瓣)

故宫中文物琳琅耀目,见证古人匠心工艺。而今国力日盛,传统文化却搁置高台,很多年轻人求学西方,对中国历史的脉络和细节却鲜少问津;再加上信息时代,多数人急功近利,造成浮躁的心理,很难沉下心把事情做深做细。《上新了,故宫》这档节目通过以新带旧、以旧创新的模式,亮相以来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

此前,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现了故宫新貌和文物的维修,这里的时光因历史的沉淀而凝重,工作人员悉心修复文物的状态让所有人感动,时间仿佛在这儿止步。以这种慢速来对抗快节奏生活状态,是对观众心灵的另一种“修复”。

《上新了,故宫》则把综艺节目移步实景,让新一代年轻演员周一围和邓伦带领不同的演员嘉宾一起探寻故宫掩藏在历史深处的记忆,再由文创人员或高校学生参与其中,将故宫灵感带入到创意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相信比起说教的科教片,观众更愿意看到这种充满青春活力的新颖形式。

新与故,才能共创永恒

提到故宫,离不开一个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他在每集节目中都有亮相,给嘉宾们布置任务,也正是他在节目中提出:新与故,才能共同创造出永恒。

这个网红神曲怎么唱(叒叕焱燚沝淼怎么念)(4)

6月11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毓庆宫内介绍其修缮状况。新华社记者王婧嫱摄

单院长是第一个走遍故宫9000个房间的人,5个月时间,他的布鞋穿破了20余双,捡了1000多个烟头,为故宫屋顶除草、捡垃圾,使这方天地催生出新的生命力。单院长的努力,使很多故宫的元素和人不再深锁于历史樊笼和匣箧之中,而是走出红墙与百姓见面,让那些尘封的记忆化身文创产品,直击百姓生活。这种让文物接地气、换新颜的做法,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了国家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在各类宫廷剧中屡屡亮相的蔡少芬、宁静、邬君梅等演员现身节目当中,把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加入到寻访文物的过程中去,以点带面、以动唤静,将厚重的文化通过娱乐化的方式传授给更多青年人。

印刷物和电视机带给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波兹曼在他的《娱乐至死》中引用加弗里尔·萨洛蒙的“看照片只需要能辨认,看文字却需要能理解”这句话,指出媒介试图通过图像形式让人们疏于思考的实质,那些脱离文字而投身于现下层出不穷互联网节目中的年轻人,不就是“疏于思考”的新生一代吗?

更多人把现在很多缺乏思考和文化代入感的娱乐节目称为毫无营养的快餐型节目,看完就看完了,不能走长走远。中国的综艺节目如果仅是模仿国外节目,毫无文化立场或无法带动观众脑力运转,充其量只是“四不像”和“模仿秀”。从这点而言,《上新了,故宫》紧紧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使之撞击出创意的火花,不仅带动文创产业,而且让年轻人关注文化根脉,深入历史的细枝末节,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工匠精神,是创新的根本

每期节目中,都有不同的主题。而每个主题由演员的询问和寻找来展现尘封历史,故宫工作人员的现身介绍,使史实更添真实和细节。

比如,“上天入地”是指“畅音阁”戏台的三层式布局的合理性,古人虽无现代化工业式的科技创新,但其机关玄妙之处,在于通过材质和建筑的合理化搭配、设计,使传统的表演形式得以新貌示人。无论台上的活动天梯、活动天花板,还是三楼的人工轴轮,台底下的喷水池、聚音井,都把几百年前先人的智慧展露无遗。所谓的“上天入地”,其实是把戏曲文化中的精髓通过舞台装置技术来加以呈现,这种独创性凝结了先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摸索和开拓的想法,也是现在的年轻人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虽然先人早已湮灭于历史鸿流之中,但他们的智慧和品格却通由建筑、工艺、文物留存下来,通过红色缂丝云龙男蟒戏服上的细致工艺,用五倍放大镜看清的细密织造工艺,令自认为已立于科技尖端的我们赧颜咋舌;乾隆皇帝喜竹,竹香馆位置处于宫中僻静处,走廊设计狭窄、仅容一人通过。专家由此推测出乾隆皇帝对宫中开阔畅悠的倦怠,有意设计出这般逼仄通道,以使自己获得捉迷藏般的童趣。可见自古以来,人对于物、境的需求就未曾断绝。

倦勤斋里那些用金丝楠木制成的竹的形状、3D手绘紫藤萝天花板、小戏台,都体现了主人内心深处的意愿和想法。而从那些门廊故意设计成镜子的模样,以及《乾隆帝是一是二图轴》中看到的,却是乾隆时常自我观照的用心和习惯。那园林设计中,或许体现了乾隆六下江南、对江南独具欢喜之情的心绪,也让更多人见识到皇家园林的妙趣和玄机所在。这是百多年前的创意和写照,那么当今的创意和写照又躲藏在何处呢?是否值得我们去一探究竟?

这个网红神曲怎么唱(叒叕焱燚沝淼怎么念)(5)

游客在故宫太和殿门前广场游览。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这也是节目当中所提到的“工匠”艺术,它是整个中华民族赖以发展的文化之根本,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崇尚和践行的品质。古人尚且可以制作出如此繁复、令人咋舌的工艺,为什么现代人却不可以?节目中那些文创产品的设计,贴合了年轻人的特点,也符合大众审美情趣,最关键的是,这些产品投放市场,在经济效益上立马见效,这使那些从事文创工作的年轻朋友有更多机会接近成功。以民族性、文化性、原创性来打造我们自己的商品。

《上新了,故宫》虽然即将收官,但节目的播出显然唤醒了更多年轻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也使民族文化遗留下来的瑰宝通过全新形式得以展现,吸引更多人的关注。相信这档节目以新带故、一举两得,会让传统历久弥新,让创新带动发展,让更多人爱上祖国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