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秤,一斤为何是十六两?暗藏古人大智慧!十六两秤的背后的秘密: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有个成语叫“半斤八两”,意思是指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半斤八两”一词,最早出自佛教的禅宗史书、宋·释普济编著的《五灯会元》 :“问:‘来时无物去时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师曰:‘秤头半斤,秤尾八两。’”
“半斤”与“八两”怎么会一样呢?原来,这与我国古代的重量单位——市斤有关。市斤是我国古代重量度,简称“斤”。人们常说的“几斤肉”、“几斤棉花”等,现在还是我国一般市场上通用重量单位。只是,旧时的一市斤不像现在是十两,而是十六两。所以半斤就是八两,八两就是半斤,二者是一样的。那么老祖宗为什么要定十六两为一斤呢?这其中隐含着什么奥秘呢?
1/一斤十六两是谁规定的?
这事要还得从秦始皇说起。秦朝以前,各国的钱币和度量衡的单位都不统一,各国商贾和百姓之间的交易并不方便。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度量衡,由丞相李斯负责起草文件。当时度量的标准已经基本确定,惟独对于“衡”的标准如何定,李丞相却拿不定主意,于是去请教始始皇帝。秦始皇于是提笔写下“天下公平”四个大字。
李斯面对“天下公平”四个大字却百思不得其解。为防止皇帝怪罪,于是干脆把这四个字笔画相加,就成了“衡”的单位,一斤等于十六两,那么半斤就是八两,正好相等。
上面的故事虽然精彩,但是,在秦汉的历史典籍中没被记载,可能是后人的附会之言。故事虽是后人杜撰的,但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决策确是真实的,所以,说“一市斤为十六两”,与秦始皇有关,并非妄言。
2/一斤十六两是如何出台的?
而真实的情况则是,由于六国度量衡不一致严重干扰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李斯上奏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李斯奉命制定的衡制,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
李斯之所以做如此规定,是因为他老人家是经过实地考察后,才做出的,是顺应了当时市场交易现状的。因为,那时的“杆秤”与现代不同,而是最原始的“天平”。
根据纸草书的记载,早在公元前1500多年,埃及人就已经使用天平了。还有人说,天平的出现,比这个时间还要早,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我国到了春秋晚期,天平和砝码的制造技术已经相当精密。以竹片做横梁,丝线为提纽,两端各悬一铜盘。后因天平称重物比较麻烦,改为“铨”,称量小物时才用天平。
二十四铢为一两:有些物品很珍贵,比如药材,这些物品所有者会有精确地称,为了方便使用,所以为24,可称半两、三分之一两、四分之一两,六分之一两等等。
十六两为一斤:天平可以将东西分割两份,那时生产力低下,因百姓多用简易公正的天平,所以百姓常用的斤为2的四次方。
三十斤为一钧:是一个士兵一周(古时有大小周之分,一月四周)的口粮,为了方便计算及运输定为30。四钧为一石,即为一个月口粮。
3/秤秤不离定盘星
天平之后,又出现了杆秤。杆秤也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在中国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杆、秤盘、系秤盘的丝线和提绳等。中国汉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规格的杆秤砣。
杆秤,是利用杠杆原理来称质量的简易衡器,由秤杆、秤砣、秤盘三个部分组成。古代杆秤的发展,长期停留在采用绳纽、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杆的基础上,并由手工制作。直到20世纪,杆秤才由传统的绳纽结构,逐渐改变为外刀纽与刀承或内刀纽与刀承结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小生意人带上一杆杆秤或别在腰间或放于笼篓之间、货物之上,待买卖来时随手一握秤杆,挂好秤砣,栓好秤盘(后来秤盘也有简化为秤钩的),架势搭上之后生意也就做成了。
秤杆上的第一个星,被称为“定盘星”,当秤砣处于定盘星的位置上时,与空的秤盘重量平衡,相当于杆秤上的零刻度。“定盘星”一词后来双引申为“做事的准则”,也可以理解为能为大家拿正确主意的人,比如“某某是大家的定盘心”之类。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主题曲《你就是定盘星》,就将“定盘星”诠释得非常清楚——
天地之间有秆称
那称铊是老百姓
称秆子挑江山咿呀咿而呦
你就是定盘的星
…… ……
4/十六两秤背后的智慧
关于一斤为何是十六两,从前还有一种说法,那是因为古人非常迷信,信奉“天人合一”的处世哲学,人们相信,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古代的十六两秤又叫十六金星秤,是被赋予了古人的大智慧的。传说我们的先人制秤时,观察到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旁边的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禄、寿三星分别主一个人一生的福、禄、寿。他们在天上看着人的一切。
与人交往,如果称东西短斤少两,都会受到上天的惩罚。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古代人都迷信“人在做,神在看”,所以,面对十六两秤,人们都不敢做昧良心的事,才能做到公买公卖、童叟无欺。
天平、杆秤及一手十六两制,在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沿用。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后,由于十六两制在计算的时候有些不方便,才改成现在的一斤等于十两(1959年6月25日发布的《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中规定,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这其中有个特例,那就是中药的计量,仍沿袭旧制不变)。
随关电子秤的普及,杆秤已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现在有些农村的集市上,杆秤的身影仍会不时闪现。这也算是杆秤贡献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之一吧。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