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华平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5月18日,慈禧太后任命自己的大侄女婿、镇国公载泽为度支部(即原来的户部)大臣,掌管全国的财政大权,希望他能重振清政府颓废的财政状况。意气风发的载泽,开始下大力气调整全国财政。他针对地方财权落入督抚之手而不利于中央统筹革新的状况,制定了《清理财政章程》,规定从1910年开始,各省清理财政局必须按季度详细汇报本省财政收支的数目,试图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可是,掌握实权的地方督抚根本不配合,财政改革步履维艰。最终,载泽只能宣布“改革失败”,真是“有心改革,无力回天”。

清朝最后一位武将(清朝最后一个大管家载泽)(1)

步入政坛

宣统元年(1909年)11月,度支大臣载泽将对抗中央清理地方财政最顽固的甘肃布政使参劾革职。一时间,全国各地方督抚密切关注着北京城这位皇族。他们在脑海中搜索,羸弱半个世纪的爱新觉罗家族何以出现一位如此雷厉风行、手段铁腕的人物。

载泽出生于康熙帝第15子愉恪郡王允禑家族,属于满洲镶白旗,初名载蕉,字荫坪。后因嘉庆帝第5子惠亲王绵愉的第4子爱新觉罗·奕询无子,奉旨过继为嗣,袭辅国公,后晋镇国公,加贝子衔。

载泽自幼受到光绪帝生父醇亲王的宠爱,长期住在醇邸,与宣统帝的生父载沣称兄道弟。但其前半生的幸运真正开始于迎娶叶赫那拉·静荣为妻。静荣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是光绪朝皇后、宣统朝隆裕皇太后的亲姐姐。所以说,无论是慈禧主政还是载沣摄政,载泽都是朝廷的显赫重臣。其实,这份幸运也和载泽自身的品德有关。他和妻子静荣是慈禧3个侄女赐婚后过得最幸福的。

慈禧的大侄女静荣赐婚于载泽。载泽属于近支宗室,享公爵爵位,嫁入自然不会吃苦受累。二侄女静芬嫁给了表弟光绪帝载湉。三侄女静芳嫁入孚郡王府,成了贝勒载澍的福晋。载澍也是近支宗室,承袭了孚郡王贝勒爵。

慈禧的赐婚本是为了3个侄女的幸福着想,但除了嫁给载泽的大侄女外,其他二人差不多都成了“怨妇”。光绪帝一点儿也不喜欢表姐,隆裕皇后孤独一生。三侄女静芳新婚后就引发家庭暴力,婆媳战争频频上演。而载泽与夫人静荣相敬如宾,夫妻和睦,羡煞其他两个妹妹了。也许就是因为这点,慈禧格外喜欢载泽夫妇,对载泽也是恩宠有加。

载泽真正步入历史舞台为世人所知,是从清末著名的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开始的。

庚子之乱后,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岌岌可危。清王朝为维持统治,不得不实行“新政”。1905年的日俄战争,君主立宪的日本战胜了君主专制的俄国,中国开始迷信上一种叫“立宪”的玩意儿。

清政府看大家都喜欢立宪,就在1905年7月16日发布上谕,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到外国去看看“立宪”到底如何,此即“五大臣出洋”。可是,革命党人就不喜欢让这个旅行团明目张胆地“公款吃喝”,用炸弹袭击了五大臣。清政府又换载泽、戴鸿慈、端方、尚其亨、李盛铎5人分两路去外国参观。这个“考察团”团长就是载泽。

在考察日本、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时,载泽虚心请教法学专家,了解法律制度,并记录在《考察政治日记》中。载泽还请教了一些立宪的问题,注意收集和翻译相关的各类图书、参考资料。

考察归国后,载泽等根据考察的所见所闻,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上了《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他觉得中国应该学习日本和德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时人评论这份奏折说:“吾国之所得由专制而进于立宪,实以此折为之枢纽。”

其实,在立宪问题上,清朝官员大致分为三派:一种主张尽快实行君主立宪;一种认为应该按部就班,等条件成熟了再实行君主立宪;一种坚持反对在中国实行西方式的君主立宪。载泽属于速行君宪论者中的重要人物。载泽认为,当前的情形和当初满人入关立国不同。经过两百多年的磨合,满汉一体,共同面对风云变化,不应该计较满族一族的利益。应该说,作为满洲贵族的载泽能放下一己之私是难能可贵的,更与“宁予友邦不予家奴”的慈禧形成了鲜明对比。载泽低调地希望朝廷为此奏折保密,“乞无露奴才此奏”。

最终,慈禧太后还是接受了载泽的建议,在1906年9月1日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并宣布先行改革官制。次日,载泽等10余名官员便开始编纂新官制。但奇怪的是,在新官制和重新任命的新官员名单中,载泽只得了一个管理武备院事务大臣的虚职。

载泽没有被重用的原因,当时的报纸有一种说法,就是他得罪了慈禧身边的宦官。这是因为,他在建议慈禧实行君主立宪的同时,还提议废除宦官制度。他在欧美旅游时,发现外国并没有这种人,而只有中国存在。这些人的存在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而且他们都是没什么文化的无耻之徒,很容易勾结外人,泄露国家的秘密。这样的话,自然会得罪那些在慈禧身边受宠的太监。这些太监在老佛爷面前多说两句话,载泽当大官自然就没戏了。

财政改革

做了将近一年的虚职官员,载泽正式出任度支部尚书,掌握清政府的财政大权。度支部搁太平盛世,倒也是个富得流油的衙门,可是晚清政府的金银基本上都“孝敬洋人”了。八国联军占领北京那会儿,把国库洗劫一空,加上后来的各种赔款、行政开支,度支部就差改名叫“支出部”了。

载泽能摊到这样一个差事,虽然想有所作为,但却拿不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地方督抚势力做大,财政由地方自理,虽然还不至于割据称王,但中央政府却很难实行有效管理。户部和后来的度支部,根本不可能从地方督抚手中夺回地方财权,而且各行省又滥铸铜钱,连累全国币值混乱,通货膨胀很是严重。

1908年11月14日至15日,光绪和慈禧在24小时之内先后离世。之后,与载泽从小称兄道弟的载沣开始主政。两兄弟仿佛找到了儿时做大英雄的梦想,互相安慰,互相扶持,试图将地方事权收回中央,重整爱新觉罗的江山。于是,载泽率领度支部拟定了《清理财政章程》,规定:度支部设立清理财政处,由载泽亲自挂帅;各省设立隶属的清理财政局;另外由度支部派专员监督各省清理财政。

载泽重拳出击清末财政的弊端,不能不说是有很大魄力和远见的。

盐务一直是清政府的重要财源,但久归地方督抚控制。载泽、载沣自然想把这一大块利益抢回来。载泽向载沣拍胸脯,只要由他任督办盐政大臣,肯定能抢回这块大奶酪。载沣怀着期待的心情将这件事全权交给载泽,并要求地方督抚予以协助,有点儿与虎谋皮的意思。载泽随即就设立了督办盐政“办公室”,并下发《督办盐政暂行章程》,规定以后各省的盐务一切事情都听盐政“办公室”的。这下可把地方的督抚们给激怒了,没有这“金山”怎么活,纷纷上奏折抗议。载泽看都不看,请监国发布上谕,给“最闹”的东三省总督锡良一个“红牌警告”。

载泽的计划很好,如果这个计划实现了,那么地方督抚就不能乱报账了,中央也就能监督各省财政,载泽和载沣就有钱来搞一些改革措施了。可是,习惯了自主财政的地方督抚怎么会同意有人来收走财权呢。由于派到地方监督的专员和地方官经常闹矛盾,载泽就杀一儆百,把对抗查账的甘肃布政使撤职。地方督抚明着暗着和载泽的宏伟大计唱反调。再加上晚清时的财政的确太过复杂,最终载泽还是不得不承认计划失败了。

载泽还打算统一币制,控制全国的金融。1910年5月,载泽正式奏请统一币制,确定了银本位制,规定法定币制单位是圆,主币是一圆,另外有五角、二角五分、一角等辅币。载沣很支持,以宣统的名义发布上谕,让各省再也不准铸币,而由载泽的“中央银行”—度支部统一铸币。地方督抚当然又一次上演哭穷戏。可是,载泽坚持货币统一的计划,还奏请将户部银行改为大清银行,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不过,银行行长不好当,清政府本来就没什么钱,办银行根本没有储备基金,只能向英美借款。在清朝快灭亡的时候,载泽从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借到了钱。不过,直到下岗时,他还没完成统一币制的心愿。

要说载泽兄弟对地方政府的盐政和币制整顿,不失为正确的改革措施,但是却只想自家兄弟管钱,那就不能不让人心生嫉妒和不满,改革也不会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支持。武昌起义爆发后,不少地方督抚对清政府见死不救,也是在这时结下的梁子。

争权夺利

载泽曾是一位开明的改革立宪派,在考察政治归国后也极力主张立宪,1910年11月更是被任命为纂拟宪法大臣,因此立宪派对他寄予厚望。严复就曾写信给载泽:“伏读本月初四上谕,知奉钦派为纂拟宪法大臣,不觉以手加额,为天下庆。”但是,载泽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那么热心推动立宪。不仅压制朝野立宪派的政治呼吁,在国会请愿运动中立场更是摇摆不定,向立宪派的允诺都成了“空头支票”。宣统二年(1910年),梁启超等建议开放党禁,赦免戊戌变法中获罪的维新人士。但是载泽却一直利用自身影响力,阻挠赦免令的发布。这自然就得罪了梁启超等人,在武昌起义后,载泽就生怕维新人士的报复。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去世后,本就风雨飘摇的清政府更加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摄政王载沣联合载泽等一批少壮皇亲国戚,想要挽救自己的命运,就向以奕劻、袁世凯为首的老一派动手夺权。

袁世凯自小站练兵后掌握了当时中国最具战斗力的军队,又与庆亲王奕劻勾勾搭搭,一时权倾朝野。载泽等人嫉妒袁世凯大权在握,纷纷向载沣打小报告,将袁世凯描述为当代曹操,说其迟早会夺了爱新觉罗氏的江山。

载沣虽说想效法圣祖康熙帝智擒鳌拜,却没有那份勇气和果敢。庆亲王奕劻私下收了袁世凯不少的贿赂,他儿子又和袁世凯称兄道弟,自然极力向载沣求情。袁世凯在清末民初叱咤中国政坛,其党羽遍布朝野,也纷纷向清廷求情,再加上袁世凯的确对清朝有贡献,载沣只能采纳这些大臣的进谏,没有杀袁世凯,只是让他回家养病。

载泽等满清贵族虽然没有看到袁世凯血溅午门,但还是将这个眼中钉赶出了官场,也算满意。之后,开始向自己的宗族长辈奕劻下手。奕劻为军机处领班大臣,而且总理外务部,掌握着清政府的军政大权。载泽既眼红奕劻的权势,也痛恨他与袁世凯的暧昧关系。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他自然要搬掉这个绊脚石。

邮传部是掌管邮政、电报、铁路等事业的“油水衙门”。载泽自己掌握了度支部后,仍然希望能将这个部门置于自己人的手里。于是,载泽就向载沣请求,让自己的人盛宣怀做了邮传部侍郎。这样,载泽掌握了清政府的财政大权,亲信盛宣怀占据交通实权,实力大增,有了和奕劻一较高下的政治资本。

然而,在对付袁世凯时,少壮皇族同仇敌忾。外人被赶走后,他们就开始内讧了。隆裕皇太后是载泽的小姨子,自然希望载泽当权,可是,载沣的弟弟载洵和载涛也想掌权。载沣虽然和载泽从小称兄道弟,但毕竟比不上自家亲兄弟。据溥仪后来回忆,载泽经常在醇王府向载沣抱怨:“老大哥这是为你打算,再不听我老大哥的,老庆就把大清断送啦!”“老庆”就是指庆亲王奕劻。

载沣常常当面答应处理奕劻,但一直没有真的动手,也许是不敢,也有可能是为了制衡载泽。这些皇族虽说没什么救世济民的大本事,但内斗绝对都是高手。载泽得不到载沣的支持,就绕开他自己单干。所以,当时有人评论说:“外国是司法独立,中国则是财政独立。”

1911年5月,清政府迫于立宪派的政治压力,成立了所谓“责任内阁”。阁员共13人,其中满族9人、汉族4人。皇族在内阁中占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居首揆要津。于是,这个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

在皇族内阁中,载泽虽然还是度支大臣,但他总想扳倒奕劻,自己做内阁总理大臣。

事实上,载泽已经开始考虑自己组阁的准备工作了。他招揽当时社会上有名望的大人物,如张謇、郑孝胥等,壮大自己的声势。载泽甚至为他们想好了未来的内阁位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载泽似乎学会了西方竞选造势的手段。他招揽了一个叫孟昭常的人,在北京办了一份《宪报》,专门找庆亲王内阁的麻烦。当时,这份报纸影响还是很大的。有趣的是,这份报纸最后是被盛宣怀给下令停办的,主要是因为该报言论赞成铁路国有政策,被世人所不满。载泽等为了明哲保身,还是弃车保帅,牺牲了昔日盟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燃起了埋葬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朝的熊熊大火。奕劻等借机上奏朝廷起用袁世凯,但载泽坚决反对。然而,这些皇亲国戚谁都指挥不了北洋军。最后,还是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世凯。袁世凯趁火打劫,要求皇族内阁解散,重组内阁,由他担任总理大臣。载泽看着本属于自己的位置被袁世凯抢走,虽然气愤,却也无奈,怏怏地永远离开了政治舞台。清朝皇族内斗,最终谁都没赢,而是让一个外人坐收了渔人之利。

1912年1月,隆裕太后召开数次紧急御前会议,其实也就是商量一下自己“下不下岗”的问题。载泽等皇族坚决反对宣统帝逊位。以良弼、溥伟为首的满清贵族组成了宗社党,坚决反对宣统帝退位,载泽也列席参加。宗社党成员在京、津等地积极活动,企图夺回袁世凯的内阁总理职权,以毓朗、载泽出面组阁。后来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宗社党成员都作鸟兽散了。

作为大清帝国曾经的大管家,载泽不仅在政治上失败,而且连自己的家也没管好。1930年5月9日,载泽病逝,家中竟没钱下葬,要靠女儿卖身葬父。

责任编辑 赵晓帆

邮箱 zxf2014@wsjh.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