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编写的云南的史书(古文明的万花筒)(1)

  众所周知,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民族风情最为浓郁的国土。在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拥有52个,世居少数民族25个。其中哈尼族、白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等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人口数量均占全国该民族总人口的80%以上。

  到过云南的朋友,无不会被这里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所吸引。而这些拥有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和不同喜好的少数民族,为什么都喜欢聚居生活在云南这个省份呢?

  我们可以先从历史的角度一窥端倪。

  云南省坐落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汉代把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西南夷”。那时的中原王朝对这些生活在偏远山区的部族了解甚少,而鲜少走出群山的“西南夷”,对汉朝也是一无所知。

  于是,便有了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述的让人啼笑皆非的典故:西南小国夜郎的国王,傲慢的向来访的汉朝使者问道:“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更大?”

   当时夜郎国的地盘,就处于云南和贵州之间。“夜郎自大”的故事,司马迁总结为:“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这其实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的云南地区与中原文明并无太多交集。

明代编写的云南的史书(古文明的万花筒)(2)

西汉与夜郎势力图

  由于“西南夷”地区物资匮乏,在中原王朝眼中几乎毫无价值,所以汉初一直被视为“无用之地”。到了汉武帝时期,为取道攻打南越,奉行“征伐四夷,开置边郡”的汉武帝开启了对西南夷地区的开拓。汉朝先是用雄厚的财力招降了夜郎国,又不惜代价的修建中原通往西南夷地区的通道。

  “西夷道”、“南夷道”这两条道路征用了数万劳工去开凿。由于施工难度大,耗时长,而云贵高原地区又缺粮,要解决这数万人的吃饭问题,汉朝只得从四川调运粮食。《史记.西南夷列传》记:“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戍转相饟。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秏费无功。”

  在古代,运粮也只能靠大量人工来完成,这无疑层层加重了当地老百姓的负担。于是,这场劳民伤财的战略工程,最终以民众暴发动乱,屡次镇压无效,汉武帝无奈下诏:“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稍令犍为自葆就” 而告终。

明代编写的云南的史书(古文明的万花筒)(3)

大唐与南昭势力图

  到了唐代,云南西洱海地区发展出六个部落,号称“六诏”,其中以“南诏”实力最强。唐王朝为减轻与吐蕃接壤的边患,支持南诏兼并其他部落。公元738年,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兼并其余五诏,建立南昭国。云南成为南诏国的领地,南昭王受大唐册封为“云南王”。

明代编写的云南的史书(古文明的万花筒)(4)

南昭国首都大理

  然而此后,南昭国与唐王朝的关系,却经历了一个从两肋插刀到反目成仇的过程。公元750年,唐玄宗听信云南太守张虔陀的挑拨与奸臣杨国忠的谗言,发兵八万,分三路进军征伐南昭,大败;次年,再派兵三万攻南昭,有去无回;公元754年,唐朝十万大军再度大举进攻南昭,结果全军覆没。至此,大唐与南昭之间的“天宝战争”,以大唐元气大伤而告终。

  为什么作为中原最强盛的两个中央政权,都未能有效解决云南落后的土著政权呢?

  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卫星地图:

明代编写的云南的史书(古文明的万花筒)(5)

横断山脉卫星图

  地图上这一束如同大地褶皱般隆起的特殊区域,便是6500万年前印度洋版块与欧亚大陆版块猛烈碰撞,导致地表抬升和断裂的结果—— “横断山脉”,它位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一级阶梯的交界处,是云南、四川两省西部和西藏东部的一系列从南向北呈纵向延伸,又平行排开的山脉总称。这些山岭平均海拔高达4000~5000米,山峰与河谷之间的落差有1000~2000米,“横断山脉”正因山高谷深,横断东西间的交通而得名。

  所以在云南,地即是山。相对一马平川的黄河流域,层峦叠嶂,沟壑纵横的云南,显然不是农耕民族大量聚居的最佳选择。然而,在这些险峻的山川河谷之间,却蕴藏着一个个珍贵的盆地。这些盆地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于是,那些在平原的生存资源争夺中落败的民族纷纷南下,来到偏远的云南山区寻找肥美的盆地休养生息。

明代编写的云南的史书(古文明的万花筒)(6)

云南丙中洛地区的村庄

  如今分布在云南的彝族、白族、傣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的先民,就是曾经活跃在汉族外围的古民族。生存空间的挤压迫使他们来到云南,而云南的特殊地理环境又把他们分割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小群体。他们在这些零星分布的盆地上建起村寨,并因地制宜地发展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明代编写的云南的史书(古文明的万花筒)(7)

云南贡山地区的村寨

  横断山脉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把外来势力的入侵都挡在了巍峨的高山脚下。在这个超级天险的庇护下,定居于此的民族过上了安居乐业,自由繁衍的生活。然而环境的天然阻隔,也让这些小族群之间的交流变得十分困难,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自己生活的地方。由于长期生活在闭塞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各个部落便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下,形成了体貌、个性、气质、语言、服饰和生活习俗都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的原因:

  一是地理气候,云南气候多变,不同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二是交通不便,阻隔了各个部落之间的交流与交往,使之难以融合为一个大的族群;三是历史原因,因战乱导致的民族迁徙,促进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多样化;四是政治原因,由于位置偏远,环境复杂,不利于中央政权对资源和人口进行整合。这里的民众受中原政治影响很小,因此大多数民族都保持了自己完整的民族传统,代代相传至今。

明代编写的云南的史书(古文明的万花筒)(8)

怒江大峡谷的少数民族聚落

  以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傣族为例。

  傣族发源于云南怒江、澜沧江中上游一带,是云贵高原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三千多年前,傣族先民在云南地区建立若干个小国,其中以“勐掌”的势力最大。“勐”意为“国家”,“掌”意为“象”,“勐掌”即“象之国”。勐掌王成为其周边小国的共主,各国民众称其为“诏隆”,意为“大王”;各国酋长则称其为“哀牢”,意为“大哥”。

  在此之前,汉朝只是通过位于云南滇池地区的滇国间接了解勐掌国,听说该国人善骑大象,生活环境又与汉朝南方的“百越”诸民族类似,于是便将勐掌人称为“滇越人”,把勐掌国称作“哀牢国”或“乘象国”。 公元一世纪,位于哀牢国东面的滇国与汉朝冲突不断,导致大量滇国居民涌入哀牢国境内。哀牢人在吸收融合了滇人及滇文化后,初步形成最早的傣族雏形。

明代编写的云南的史书(古文明的万花筒)(9)

傣族青年男女

  如今,中国境内的傣族人口数约为133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地理环境,即为典型的被高度切割的山原地貌。

  西双版纳在横断山脉的南延部分,位于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褶皱系的末端。州面积近两万平方公里,但境内山地丘陵就占到95%,河谷低坝的面积仅为5%,是一个被无量山脉和怒江山脉包围着的盆地,中间是被澜沧江下游及其支流侵蚀切割成的开阔低峡。

明代编写的云南的史书(古文明的万花筒)(10)

西双版纳地势卫星图

  由于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缘,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气流的影响,南下的寒流又被哀牢山、无量山挡在了门外,西双版纳的气候终年温暖湿润,无四季之分,只有干季和湿季之别。全年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8℃-22℃之间。

明代编写的云南的史书(古文明的万花筒)(11)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亚洲象

  温润的气候造就了傣族人民以简约、轻便、实用为美的服饰品味。

  傣族男子的服装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短衫,下着宽腰长裤,用白色或青色的布包头,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显得健美潇洒。他们喜欢用文身来装饰身体,文身的图案多为虎、豹、狮、龙、蛇、鹰等猛兽,或佛经、咒语等文字,以此驱邪护身、以示勇敢之意。

明代编写的云南的史书(古文明的万花筒)(12)

傣族少年

  傣族姑娘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并讲究色彩搭配的协调。她们喜欢将一头长发盘于头顶挽成发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为装饰。上身着紧身内衣,外套桃红、鹅黄、嫩绿、雪白、天蓝等颜色的大襟或对襟的窄袖衫,下着长至脚踝,织有精美花纹的筒裙,再用一根别致的银腰带系于腰际。这种贴身而裁的裙装,将女性身体的曼妙曲线展露无遗,让傣族姑娘看起来亭亭玉立,行走时摇曳生姿。

明代编写的云南的史书(古文明的万花筒)(13)

傣族姑娘

  同时,傣族人民在饮食起居上也发展出一套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闷热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寄生菌,引发传染病。在医疗水平落后的古代,湿热的南方是让北方人避之不及的地方。北方曾一度流行专门应对南方“瘴疫”的药方,据史料记载,当时被派往南方为官的人通常任期短且死亡率奇高。

  在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傣族人民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去适应大环境。他们利用当地盛产的竹木为原料,建造了干栏式的竹楼作为居所。这种竹楼亦称“吊脚楼”,分上下两层,一楼以粗壮的木、竹支撑,将二楼的地板高悬于地面之上,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为人的居住空间,下层饲养家畜、堆放农具。

明代编写的云南的史书(古文明的万花筒)(14)

傣族村寨的竹楼

  这种建筑看似简单,实则严谨牢实。呈直角形倾斜的厚实屋顶,既抵御烈日的暴晒,又利于雨水的排放。楼下架空的干栏结构则起到了充分散热和空气流通的作用,避免了地面的潮湿水汽,也为人创造了干燥舒适的起居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雨林中蛇虫蚁鼠的侵扰。在竹楼周围栽种上瓜果林木形成院子,既能蔽阳遮荫,又是一道天然的绿色“围墙”,可以阻止牲畜和野兽的闯入。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傣族人民的饮食也是别有风味,他们“嗜酸辣,爱吃苦”。

  高温潮湿的天气容易使人的食欲减弱,而酸可以促消化、增食欲;辣则可以祛湿、解毒。在西双版纳茂盛的热带雨林中,生长着种类繁多的酸味、辛辣味、芳香味的植物,这些可食用的植物被傣族人民发掘和利用,成为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的可口又养生的味觉享受。

明代编写的云南的史书(古文明的万花筒)(15)

风味傣菜

  除了酸和辣,对“苦”味的追求也是傣菜的一大特色。苦味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植物的天然味道,如苦瓜、苦芛、野菜;另一种是来自动物内脏。在傣族食谱中有一道名菜叫“撒撇”,这道菜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主料,即牛肉、猪肉、鱼肉等肉类;二是配菜,大多为米线和新鲜蔬菜;三是作为蘸料使用的“撒撇汁”。

  初到西双版纳的游客通常对这个味道难以言说的蘸料不知所措,因为“撒撇汁”中的苦味来源,竟是生黄牛肠中含有苦水那一段里面的液体。这个不折不扣的黑暗料理,却是傣族人的心头所好,他们认为这道菜中的苦味,具有健胃消食、解暑祛热的药膳功能。

明代编写的云南的史书(古文明的万花筒)(16)

傣族料理:撒撇

  不管“嗜酸辣”还是“爱吃苦”,都是傣族人民在顺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一套生存法则。澜沧江浇灌了这片美丽的土地,滋养了中国最大的热带雨林。清澈的河水从西双版纳流出国境后称为“湄公河”,在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之后,汇入浩瀚的太平洋,被誉称为"东方多瑙河"。

明代编写的云南的史书(古文明的万花筒)(17)

澜沧江中饮水的亚洲象

  生活在澜沧江畔的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干净、爱沐浴、爱洗发,因此有“水族”之称,而西双版纳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更是令人翘首以盼的盛大节日。

  泼水节又名“浴佛节”,是傣族人的新年,在西双版纳也称为“尚罕”,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泼水”是起源于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被佛教采用。随着小乘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力的扩大,这种仪式也在12世纪末,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并与当地的神话故事融合,形成隆重的传统节日。

明代编写的云南的史书(古文明的万花筒)(18)

西双版纳大佛寺

  泼水节通常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举行,为期三至四天。第四天敬为岁首,是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傣族人相信圣洁的水能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幸福美好的生活。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换上盛装,挑着清水来到佛寺为佛像洗尘,祈求佛灵的保佑。

明代编写的云南的史书(古文明的万花筒)(19)

泼水节盛况

  “浴佛”完毕,用水来表达祝福的“泼水大战”就开始了。人们拿起各种盛水的容器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尽情的相互泼洒。被泼的水越多,表示收到的祝福越多,飞溅水花仿佛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冲洗了一年的烦恼。此时此刻,不管是傣族还是游客,泼人还是被泼,人人兴高采烈,沉浸在欢声笑语的海洋里。

明代编写的云南的史书(古文明的万花筒)(20)

水花飞溅的欢乐海洋

  云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古人常用“彩云南现”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当你翻过层层叠叠的大山,趟过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总有看不完的风景,听不完的故事,体验不完的民族风情。

明代编写的云南的史书(古文明的万花筒)(21)

彩云之南

  这是一场感知自然的心灵之旅,我们需要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才能从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中,读懂每个民族与大自然共处的生存智慧,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灿烂文化。

End

穿越纪录片《你好!新219国道》第二集

西双版纳与险峻滇藏线

2022年1月7日

本周五晚上8点

头条号

【风雨琳琅v越野纪实】

播出

欢迎关注收看

她是全球12个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这里有北回归线上万木峥嵘的野性森林

一江连六国的风情万种

这里百花争妍,繁华如梦

目之所及,想象之上

这是新219国道上的奇幻之城

西双版纳

世界那么大,我们一起去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