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云南省河口县的壮族有“布侬”(也称侬人、侬青)、“布瑞”、“布傣”三个支系。“布侬”分布于桥头乡,“布瑞”分布于河口镇及南溪镇。“布傣”分布在桥头村的小田房、干田寨。

云南壮族的历史文化(云南河口民族风俗)(1)

一、人口及族源

居住在桥头乡的“布侬”,大部分是明末清初从广西天等县迁出,经富宁、文山、马关到桥头定居。另一路则由贵州兴义经开远、砚山、文山、马关到桥头定居。分布在河口镇、南溪镇的“布瑞”有部分是清初由贵州兴义南笼迁来的,有部分系援越抗法期间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中留居河口壮族将士的后裔。另一部分是法国殖民者修建滇越铁路时从广西招来,在滇越铁路完工后居留下来的壮族劳工。再一部分是由广西迁出,到越南停留一段时间后又北迁进入河口。

云南壮族的历史文化(云南河口民族风俗)(2)

二、服饰

河口壮族“布侬”、“布瑞”服饰不尽相同。“布侬”妇女多身着蓝叽卡布缝制的斜襟长袖衣,低领,沿领口及斜襟镶(滚)一道白边,喜佩齐胸围腰(裙),围腰上端缀以银链挂于脖子上。胸前饰乡花图,头缠黑棉布头帕,下身着宽大的藏蓝色土布百褶长裙(现已不常见)。“布侬”妇女喜欢佩戴银耳环(堕),银项链、银项圈、银手镯或玉手镯、银戒指等银制品。“布侬”男子旧时上身着藏青对襟低领长袖外衣,无装饰,老者缠黑色头帕,下着宽腰大裆长裤。今天“布侬”青年男女服饰已十分接近流行汉装,逢重大节日或喜庆活动女方着民族服饰。

云南壮族的历史文化(云南河口民族风俗)(3)

“布瑞”妇女装较“布侬”素雅。妇女多穿斜襟短上衣,沿斜襟缝一约10厘米宽的红或黄或绿布片,下方滚二道红边的青色布,两袖口制作与斜襟缝制作相对称。头饰以包红色或蓝色花头巾居多。老者亦用黑头巾包头,下着宽腰大裆黑色长裤。男子服饰与汉族近似。

云南壮族的历史文化(云南河口民族风俗)(4)

“布傣”妇女下身穿土布蓝色裙,上身穿土布蓝色衣,式样为高领斜襟。头部用蓝布折叠缠绕,素净无花纹。男子穿对襟布纽衣,下身穿大裆裤。

三、礼仪习俗

云南壮族的历史文化(云南河口民族风俗)(5)

壮族热情好客,每有客人到来,主人便忙着让坐递烟,敬茶,接着便杀鸡宰鸭,盛情款待客人,席间频频向客人敬酒,大有不醉不散席之意,客人启程时,还专门送一程,千叮嘱,万交代,欢迎下次再来。

云南壮族的历史文化(云南河口民族风俗)(6)

壮族文化悠久,数百年前就已有人使用汉字记载本民族的宗教经文、山歌、账务等。壮族十分重视祭龙活动,每年夏历二月第一个属龙日,都要举行祭龙活动,此活动由事前推举的“龙头”负责操办和主持。“祭龙”虽然是在“龙山”林中的“龙树”下进行,实际上不是祭龙而是祭村寨的保护神——神树。是时,每户公平分摊祭祀所需购置物品所产生的费用,每户由一名成年男性参与。祭龙期间,停止所有生产劳动,无论本村人或外村人都只许进不许出。祭祀完毕,要忌工3天,期间,青年男女们可尽情对唱山歌。

云南壮族的历史文化(云南河口民族风俗)(7)

河口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祭龙、三月三等,红河、南溪河流域的壮族除上述节日外,还有正月二十九的“吃立节”,“吃立节”意为补过年。相传援越抗法期间,男性青壮年都上前线参战,到正月二十九亲人凯旋归来才补过大年,此传统一直沿袭至今。

云南壮族的历史文化(云南河口民族风俗)(8)

四、婚俗

1949年前,壮族(侬人)的婚姻,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亦有“背带亲”及“不落夫家”的习俗,并有“姑舅表婚”现象。这些陈规陋习,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得到改变,实现了婚姻自由。

云南壮族的历史文化(云南河口民族风俗)(9)

壮族(侬人)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的氏族外婚姻,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族外婚现象普遍。壮族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要经历3个程序。第一,对歌定情。壮族的婚姻大多通过对歌促成,男女青年们通常利用赶集、节日、喜庆和走亲串戚对歌。通过对歌,男女双方互相了解,并产生感情,互相中意者,由男方青年向父母提结婚要求。第二、请媒说亲。男方父母得知儿子要求,即着人暗访女方情况,若女方祖辈无传染病史,即请媒说亲。媒人首次说亲要带糖、鸡、鸭前往。若女方不退糖,则表示同意这门婚事,一般情况下,媒人要登门3次,方能正式订婚。第三,举行婚礼。到了迎亲的日子,男青年在伴郎(陪郎)及亲友的陪同下,前往新娘家迎亲。迎亲之日,新娘一方男女青年们都准备好了从村边到主人家门口的清水,待新郎到达时,大家都往其身上泼水,新郎时而以伞遮挡,时而东躲西闪,但最终被淋得透湿。到新娘家后岳父母便取出事先准备好的新衣与其更换。新娘接到男方家里,先“退车马”,然后与新郎拜堂。壮族婚礼一般摆宴3天,此属婚期,夫妻不同房。3日后新娘即返回娘家,重大节日或农忙时节夫家才去接来,而后又返回娘家,直至身怀有孕才到夫家坐家。

云南壮族的历史文化(云南河口民族风俗)(10)

壮族也有招赘的习俗,招赘通常也请人说媒。入赘者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并享有财产继承权。妻亡夫可续弦,夫亡妻可改嫁,不受社会歧视,有兄亡弟及,可以转房的习俗。

云南壮族的历史文化(云南河口民族风俗)(11)

五、饮食

壮族多居低山河谷地带,经济条件及自然条件都较好。壮族精于耕作水田和水果种植。主食为大米和糯米。大米一般采用木甑蒸或铁铸罗锅煮食。蒸法:洗净所需大米,在大锅中将适量清水烧开后将洗好大米倒进滚水中,待大米半熟时捞出滤去米汤。甑子置大锅中冒出热气时将滤好的大米倒进甑子中,蒸20分钟后可抬出甑子以备食用。罗锅煮饭:将罗锅洗净盛适量清水置于三脚架上,点火烧水,将大米洗净倒入锅中,米汤滚沸至要干时用小火慢慢烘烤,水汽干后抬下以备食用,此煮法米饭香味扑鼻,虽有锅巴但黄而不焦,香脆可口。

云南壮族的历史文化(云南河口民族风俗)(12)

壮族逢年过节也染制花糯饭和包粽粑,与瑶族不同,壮族花饭,一般为5色,粽粑个头稍小些。

云南壮族的历史文化(云南河口民族风俗)(13)

壮族常食用蔬菜有青菜、白菜、四季豆、豆芽菜、南瓜等。浑菜类则以腊肉、老猪脚、鸭肉、鸡肉为主。桥头地区壮族所烹制白斩鸭(亦称凉拌鸭)肉,堪称一绝。烹制方法:将杀好洗净的鸭放入锅中,冷水煮至水滚沸,翻一转、撒入适量食盐,5分钟~6分钟后取出晾好备用。采摘新鲜柠檬叶洗净切细,将蒜瓣和小米辣捣细。把鸭子砍成块状放入盆中,把切好的柠檬叶、蒜泥及小米辣倒入用筷子拌匀即可食用,此烹制香味扑鼻,鲜嫩甜脆,是难得的佳肴。

云南壮族的历史文化(云南河口民族风俗)(14)

六、丧葬

报丧壮家有人死后,家人立即燃放大炮竹3响,以示家里有了死人,向村人、亲朋们报丧。同时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亲者报丧,请道公来做道场,着手办理丧事。

云南壮族的历史文化(云南河口民族风俗)(15)

洗礼死者主家报丧后,族内的男女就自动地到主家里,帮忙各种丧事。孝男孝女及最亲者给死者擦洗完毕,俗曰洗礼。死者是男的给他剃头发,是女的给她梳理头发。男的戴上新帽,女的包好头巾。接着给死者穿新衣服、新鞋,还给死者口里放1枚银圆,俗曰含金。男性死者给他手中拿1把扇子,女性死者给她手里握1块手巾。目的是让死者干净体面地去到另一个世界生活。

云南壮族的历史文化(云南河口民族风俗)(16)

入殓道公来后,儿女到齐,由道公择定吉时,便举行入殓仪式。其仪式是:由族人在棺材内放一层草木灰,后铺上一屋白布,将死者尸体抬入棺里,再用1幅白布盖上,作为新被,诸事齐备,就将棺盖盖上,用大铁钉钉牢或用绳索箍紧,此时孝男孝女及族人便放声大哭。边哭边歌,以示与死者诀别,死者入殓后,棺材放在厅堂中央,用1幅布遮住祖宗神位,以免冲犯祖宗在天之灵,棺材头下点燃1碗用香油做的灯,此灯昼夜长明,棺材前方设1张方桌,桌上设死者灵位,点灯燃香烛,棺材左右两边地面铺着席子,孝男孝女日夜座席守灵。

云南壮族的历史文化(云南河口民族风俗)(17)

停丧停丧日期,视其家贫富而定,一般为三五日。孝男穿白衣服,头戴白布做的孝帕,孝女亦穿白衣服,腰束白带,头扎孝巾,日夜守候在棺边痛哭,以示忠孝。前来吊丧的亲朋,均戴麻巾。以示哀悼。道公日夜念经文。给死者超度亡灵。

云南壮族的历史文化(云南河口民族风俗)(18)

出殡出殡日子时辰,由道公定,多在白天出殡,先由亲属1人提着装有鞭炮、纸钱的篮子走在前面,一路燃炮撒纸钱。一路敲锣打鼓,道公持利剑在前开路。灵柩紧跟道公之后,披麻戴孝的孝男孝女扶着灵柩前面,亲友送葬的队伍在后面。行进途中,灵柩绝对不能着地,直至墓地。到达墓地后,下葬前,道公将1只带去的公鸡捧在手中,转了几转,放进墓坑里,以卜吉凶。道公还把带去的谷粒抛向空中,以表示死者到阴间能丰衣足食。随即将灵柩及陪葬物放下墓坑,先由孝男孝女填入一些泥土,之后他们及送葬队伍就转归路,由一些人在那里埋棺筑坟。在回来的路上,不得再敲锣打鼓,孝男孝女及送葬的人们不得再哭,不得回头望。人们在路上还摘路边的桃树枝叶来鞭打自己的衣服,以示驱邪,人们回到丧家门口,每人都要在装有桃叶的水盆里洗手,从一盆火上跨过,以为去邪。人们吃饭后分散回家。

云南壮族的历史文化(云南河口民族风俗)(19)

出殡后,丧家在屋的一角安桌设死者灵位,朝夕供奉饭菜,过节点灯烧香。满3年孝男孝女才脱孝服。

云南壮族的历史文化(云南河口民族风俗)(20)

在死者的葬式上,壮族曾经有过各种葬式。如岩洞葬、悬棺葬、屈肢蹲式葬、水葬、火葬、拾骨葬等。而民间普遍流行的是拾骨葬。

云南壮族的历史文化(云南河口民族风俗)(21)

拾骨葬,又叫迁葬,是将棺尸埋葬,上土筑坟,过三五年后,择吉日良辰,再开棺拾骨迁葬,俗曰“拾金”再葬。

云南壮族的历史文化(云南河口民族风俗)(22)

壮人认为,拾骨葬是帮助先人的灵魂从地下回到地面,以便逢年过节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如今拾骨葬之俗民间犹存。

云南壮族的历史文化(云南河口民族风俗)(23)

1950年后,壮族民间的丧葬礼仪风俗文化有了不少的改变。丧礼、礼服、脱服以及迁葬等均从简。然报丧、入殓大体仍沿旧俗,一些地方还请道公做道场念经。

云南壮族的历史文化(云南河口民族风俗)(24)

在壮族好些地方,有类似现在治丧委员会的“老人会”。如果这家是“老人会”成员,必须马上去报丧,“老人会”立即出来协助办理丧事。“老人会”现在依然存在,不过已经没有迷信的内容,变成纯粹是互助的团体。参加该会的会员,交10个碗,10个羹匙。把姓名写在传命牌上,该会积累一大批餐具,供有丧事的会员借用。平时可以租赁。每年旧历六月初六为改选正副会长的日子,会员各派1名男子到指定地点赴会,各带家酿米酒若干。宰1头猪作宴席。会长主持会,照例要阐述一番宗旨,宣布申请入会名单,用协商办法选下一任正副会长。会务办完,即共饮团结酒。谁家老人去世,会长便召集会员齐心协力处理后事,壮语叫作“含卢过喝”,意思是划船过河滩,同舟共济过难关。会长为死者家属征集钱、米、酒等物。会员各家壮实男子要出来帮助打柴、修桥、铺路、挖坑、扶棺、料理吊唁事宜,事毕,会长设宴酬谢。会长还要出任丧家办理丧事的总指挥。有了“老人会”,即使是贫寒之家,丧事也能隆重举行,使儿女尽到孝道。这是壮家人团结互助的好传统。

图片综合来源于“河口史志”,原文作者:张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