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理论知识1、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班主任学习笔记?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班主任学习笔记(教师学习笔记)

班主任学习笔记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1、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教育在发展中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存在不同步,这说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和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其中含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并非完全同步。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即生活这句话,是从杜威先生那儿来的,我们过去是常常用它,但是,从来没有问过这里面有什么用意。现在,我把它翻了半个筋斗,改为‘生活即教育’。在这里我们要问:‘什么是生活?’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息的就是生活。”——陶行知

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中国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提出生活教育理论:

①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

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

③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

4、“教师要交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给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职业‘授业解惑者’角色的描述。教师是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他们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的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要想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自己得有更深更多的知识,即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

5、教育制度反映人们主观愿望、价值需求,但人们不可以随心所欲制止或废止,有一定的规律和基础,以人身心发展规律、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氛围等制定,体现教育制度的客观性。教育制度有四个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和强制性。

客观性:指的是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化的东西,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一定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教育制度的制定虽然反映着人们的一些主观愿望和特殊的价值需求!但是,人们并不是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某种教育制度的制定或废止,有它的客观基础,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这个客观基础和规律性主要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6、教育的日常用法,主要有四种:一种过程的教育、一种方法的教育、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一种活动的‘教育’。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的过程。

7、启发性教学原则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8、文献法是指通过查阅有关文件、资料、图书、作品等,全面、准确地掌握所要研究课题的研究情况,从而获得对所研究事物的新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9、操行评定的原则;

①激励性原则,即在评定时,要多正面表扬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把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结合起来,但以肯定性评价为主。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表扬比批评更能发挥教育的主导功能。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更要尽量发挥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评定成为教育学生和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

②③

10、课程类型;

①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学科课程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类型。特色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教材必须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来组织,以便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精华。夸美纽斯倡导“泛智课程”,斯宾塞根据功利主义设置的课程。

②③④

11、课程组织的准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课程组织的准则中,顺序性是指每一后续学习的课程内容建立在前面学习的内容的基础之上,但课程内容中对同一课程要素作更深、更广,更复杂的处理,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之间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维护义务教育的公平原则。

1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是指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1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15、学校教育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个方面。

16、孔子所提倡的教师道德规范包括有教无类、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不耻下问。

教师职业道德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春秋以前,教师职责道德虽然已经出现,但很不系统,往往夹杂于政治道德之中。春秋时期,孔子办私学,广收门徒,创立了许多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理论,并以《论语》一书集中反映了出来。其中较为著名、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何于我哉?”体现了有关“学”、“诲”的师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体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师德。

17、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学校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学校教育主要通过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社会化。

18、赫尔巴特的教育观点;

a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b根据学生的六种兴趣提出六种课程。包括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

c提出“教育性教学”的原则。

d提出“四阶段教学法”;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19、在教育的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首先是教育的对象,再其次是学习的主体。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受教育者具有主动性、选择性、需要性和意志性,依靠独立思考可以主导自己的行为。

二是学习、继承吸取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受教育者还有重组、创新、开拓的能力。

作为教育的对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是说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一个求知的个体。他们从无知到有知,按米知之,不多到较多,需要教育所传授和扩展。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可以逐渐认识客观自然和人类自己,可以逐渐使他们的认识由个体的认识水平过度到人类总体的认识水平。(具有主体性表现出来的特点)其二;受教育者也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在教师的教育下,受教育者逐渐获得品德的完善和行为的养成,逐渐由个体的生物人向本质上的社会人的转变。(教育对象所呈现的特点)其三:受教育者也是一个缺乏技能的个体。只有在教师的培养训练下,受教育者才能逐渐掌握各种生产和生活的技能,实现由消费的个体向生产的社会成员转变。(教育对象所呈现的特点)其次,作为学习的主体,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体现在每一个教育对象都有他们各自的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和创造性,有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主观能动性。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积极的聆听、接受、理解之外还有选择、评价、重组、创新、开拓的能力。(学生具有主动性所表现出的特点)

20、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持这一观点的思想家有荀子、洛克、华生。

21、班主任工作应包括;

一是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二是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

三是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

四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22、班主任发现一些学生沉迷于追星无心学习,对此下列处理方式恰当的有深入了解学生沉迷与追星的原因。开展一次追星的班会活动,抓住偶像的优点,鼓励学生向自己偶像学习。

23、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由喜、惧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

24、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师生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2)教师的领导方式。

(3)教师的智慧。

(4)教师的人格因素。

25、教育是人与人之间有意识的一种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有意识的影响活动存在着恶意与善意之分。而教人偷盗、诈骗、说谎,包含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对人的精神产生种种影响,但这些行为不是教育,而被称为‘教唆’。“教育”不同于‘教’,‘教’不一定含有善意,也可能含有恶意,并且产生有害的影响;但教育必须是善意的,包含有价值的内容且产生有益的影响。

26、人性本善论者对教育的力量充满信心,且强调教育的作用就是顺乎自然,使人的本性充分发展。

27、古代社会的农耕劳动者都在生产过程中学习成长,而工业社会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则由学校来培养,这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28、课程实施的本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既包括对既有课程的设计及执行,也包括对既有课程的设计及其方案的修改、补充乃至拒斥。

29、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是人类独有的。

30、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种类型,是指为了解决教育领域所产生的公共问题,政党、立法机构、政府等所制定的教育方针、行动纲领、教育法规、条例条令等多种行为规范和活动过程的总称,是对教育工作的目的、策略和途径的总体规定。

31、在阶级社会里,除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不具有阶段性之外,其他任何职业都是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3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非师范生,可获得教师资格证并通过考试获得在中小学任教的资格。

33、《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章第二十七条规定全社会应当自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未成年人。

34、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

(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例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