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九月,朱棣大封功臣,那些在靖难之役中为朱棣出生入死的将士们终于得到了“回报”。朱棣这一次在靖难功臣中一共封了两公、13侯、11伯(皆不含追封)。其中,在11位伯爵中,以新宁伯谭忠最为特殊,因为谭忠在靖难之役中并没有立过大功,他之所以被封为伯爵,是因为他的父亲乃是朱棣麾下的大将谭渊

《明史纪事本末》云:

谭渊子谭忠新宁伯,并子孙世世承袭。

靖难之役后期,谭渊战死沙场,朱棣惋惜不已。谭渊之子谭忠不仅获得了伯爵爵位,还得到了朱棣赐的免死铁券,这个铁券,在后期还发挥了作用,从此缔造了谭家九代人的荣华。

最不该杀的四个名将(谭渊一夜杀3千忠勇传10代)(1)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明朝“崇安侯”谭渊,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给大家还原一位悍勇无比的靖难名将。

一、燕山出名将,起底三护卫

谭渊虽然是靖难名将,但《明史·谭渊传》中对他的记载实际上只有两百余字,他的前半生信息几乎是空白。

《明史·谭渊传》记载:

谭渊,清流人。嗣父职为燕山右护卫副千户。

谭渊是清流人(安徽滁州),洪武年间,袭承父职担任燕山右护卫副千户。也就是说,谭渊是在北平袭承父亲的职位的。所以,有人说谭渊曾在锦衣卫任职,这是严重失实的。

明朝洪武十三年,20岁的朱棣来到北平就藩,从此,谭渊归于朱棣麾下。谭渊打仗非常勇猛,很快就得到了朱棣的重用。

最不该杀的四个名将(谭渊一夜杀3千忠勇传10代)(2)

注意,在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燕山三护卫是他的原始兵马。例如,靖难名将丘福朱能出自燕山中护卫,张玉出自燕山左护卫,这些人都是朱棣的嫡系人马。

和谭渊的履历最为相似之人,便是朱能。《明史·朱能传》云:

父亮,从太祖渡江,积功至燕山护卫副千户。

谭渊是燕山右护卫副千户,而朱能则是燕山中护卫副千户,而且,朱能和谭渊一样,都是袭承父亲的职位,二人皆是朱棣的心腹。

在众多靖难功臣中,出自燕山右护卫的还有几人,例如,张武王真,这两人时任燕山右护卫百户,都是谭渊的属下。张武后来被封为成阳侯,王真在淝河之战中战死,后来也被朝廷追封。

最不该杀的四个名将(谭渊一夜杀3千忠勇传10代)(3)

笔者列举这么多人名和职位,只想和大家说两个事实:

第一,谭渊隶属于燕山三护卫,这三护卫是朱棣起兵的基础。朱棣在永乐年间曾多次出征塞外,燕山三护卫中身经百战的将领居多,在长期的征战中,朱棣和燕山三护卫产生了非常深厚的情谊,这种情谊,让三护卫成为朱棣起兵时的嫡系兵马。

第二,谭渊在燕山三护卫中的级别并不低,他和靖难公爵朱能同级,而且,他的勇猛程度也不输给朱能,另外,他麾下的百户也都是能征善战之辈。

《明史·谭渊传》记载:

渊骁勇善战,引两石弓,射无不中。

意思是说,谭渊骁勇无比,他能拉开两石的弓,而且百发百中。这种本领,非常人能及。正是因为如此,谭渊在接下来的靖难之役中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最不该杀的四个名将(谭渊一夜杀3千忠勇传10代)(4)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登基,是为建文帝。当时,各大藩王屏藩要塞,带甲数万,让踌躇满志的朱允炆十分不放心。于是,在黄子澄和齐泰的怂恿下,朱允炆开始削藩。

按照齐泰的计划,燕王是皇叔中年龄最长、能力最强者,所以要第一个削燕王。但黄子澄认为燕王势大,而且没有犯过错,朝廷削之无名,不如先削其他藩王,待时机成熟后再削燕王。

最终,朱允炆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在朱元璋去世尚不足三个月内,朱允炆开始削周王,接下来,代王、湘王、齐王、岷王相继被削,湘王朱柏为了抗议削藩,竟然举家自焚。这一系列的消息让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如坐针毡,最终,朱棣在姚广孝、朱能等人的劝说下,准备起兵。

最不该杀的四个名将(谭渊一夜杀3千忠勇传10代)(5)

建文元年六月,朱允炆派北平布政使张昺秘密逮捕朱棣,结果张昺被朱棣反杀,靖难之役由此爆发。战争的第一仗,便是控制北平城。在这个过程中,朱棣派张玉、朱能、丘福、谭渊等心腹分头行动,一天之内夺下北平九门,三日之内肃清城内异己。

《明史·谭渊传》云:燕兵起,从夺九门。

谭渊的靖难之旅,便从夺九门开始。

二、神兵出水面,一夜杀三千

靖难之役的第一场大型战役,发生在真定。当时,朱允炆听闻朱棣已反,决定派长兴侯耿炳文带兵30万北上平叛。耿炳文带领的南军和朱棣带领的燕军在河北真定相遇。

最不该杀的四个名将(谭渊一夜杀3千忠勇传10代)(6)

耿炳文在滹沱河两岸分营扎寨,命参将潘忠和杨松带领九千先锋队驻扎在雄县。正值中秋时节,朱棣采纳张玉之谋,决定趁南军过中秋节时发动突袭。按照朱棣的部署,负责袭击南军的将领是张玉和朱能,而谭渊则被安排了另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抢占滹沱河中央的月漾桥,以阻断潘忠和杨松的退路。《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遂命谭渊领兵千余,渡月漾桥,伏水中……

意思是,谭渊带领一千余人,悄悄渡过月漾桥,然后藏在水底下。关于谭渊等人到底是如何藏在水底下不暴露的,《明史·谭渊传》中有记载:

渊帅壮士千余人,伏月漾桥水中,人持茭草一束,蒙头通鼻息。

即,谭渊让麾下将士每人手里拿一束茭草盖在头上,靠着茭草的遮挡来呼吸。

最不该杀的四个名将(谭渊一夜杀3千忠勇传10代)(7)

谭渊等人在水里泡了半夜,竟没有发出一点声音,这份坚毅让人佩服。到了后半夜,张玉、朱能开始向南军发动进攻。潘忠和杨松因突然被袭击,只得带兵往河南岸逃窜,通过月漾桥退走。这时,谭渊突然率军从水下“钻”出来占领了桥梁,这个情形仿佛神兵天降,让南军惊骇之余,纷纷后退。但由于后方的兵马仍在往月漾桥逃窜,前军突然后退,导致兵马相互踩踏,死伤惨重。

最终,潘忠和杨松被张玉、朱能以及谭渊堵在桥头,只得放下武器认栽,他麾下的九千将士大多投降。

最不该杀的四个名将(谭渊一夜杀3千忠勇传10代)(8)

这次大战,是燕军和南军之间的第一场大战,朱棣一次性活捉了南军两位参将,士气大振。在接下来的真定大战中,谭渊越战越勇,《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率轻骑数十,绕出城西南,破其二营。炳文出城迎战,张玉、谭渊等率众奋击……炳文大败,奔还。

在潘忠和杨松被擒后,耿炳文的主力部队仍在,并没有伤筋动骨,可是,朱棣从俘虏口中提前探知了耿炳文的军力部署,占尽优势。次日,当耿炳文出战的时候,朱棣派张玉和谭渊联手将其击败,而朱棣亲率大军绕到南军背后袭击,耿炳文先败给张玉和谭渊,又败给朱棣,从此不敢出战,只能选择死守。

耿炳文是开国名将,在张玉和谭渊的攻击下,竟然一战而败,可见张、谭二将之勇。

最不该杀的四个名将(谭渊一夜杀3千忠勇传10代)(9)

耿炳文兵败后,朱允炆用李景隆替换耿炳文,不料李景隆一败郑村坝,二败白河沟,败光了南军的家底。到了建文二年,朱棣攻打济南,济南由盛庸和铁铉防守,朱棣久攻不下,只得退兵攻打沧州。

沧州城内有两万多兵马,朱棣命谭渊和朱能从南北两个城门分别攻城,城头上箭矢如雨,谭渊等人死战不退,最终拿下沧州,生擒了南军4位将领和两万士卒。

最不该杀的四个名将(谭渊一夜杀3千忠勇传10代)(10)

在当时,如何对待这些俘虏,成了一个大问题。朱棣一方面通过喊话招降这些南军士卒,另外也表示,如果实在不愿意投降的话,可以在第二天给他们发放文牒,让他们出城回家。当时统计,不愿投降的南军士卒大概有三千余人,朱棣本打算履行承诺,第二天遣散他们。可是,半夜却发生了变故。《明史·谭渊传》云:

(谭渊)然性嗜杀。沧州破,成祖命给牒散降卒。未遣者三千余人,待明给牒。渊一夜尽杀之。

意思是,谭渊生性好杀,他听闻城中仍有三千俘虏不愿投降,便带人一夜之间将这三千人全部杀了,一时间,沧州城内血流成河,凄声不绝。

最不该杀的四个名将(谭渊一夜杀3千忠勇传10代)(11)

这件事对朱棣的影响很大,很多已经投降的南军士卒开始逃跑。朱棣火冒三丈,指着谭渊的鼻子大骂。谭渊辩解道:“这些人都是不愿投降的南军将士,若放他们回去,他们还会对付我们。”朱棣怒曰:“如尔言,当尽杀敌。敌可尽乎?

意思是说,如你所说,我们应该杀光所有的敌人,可是,敌人杀得完吗?

谭渊听完,再也不敢和朱棣顶嘴,只得退下。

三、大将阵前亡,成祖念旧功

从建文二年起,朱棣麾下便连丧大将。首先,建文二年十月,老将陈亨被南军将领平安打伤,不治身亡。同年十二月,东昌之战爆发,大将张玉为救朱棣被盛庸斩于阵前。朱棣连失两将,士气受挫,不得不退回北平。待到建文三年三月,谭渊也走完了他的人生。

最不该杀的四个名将(谭渊一夜杀3千忠勇传10代)(12)

建文三年三月,朱棣重整兵马,再次南下。他探知盛庸在夹河驻扎,便开始筹划进军夹河。当时,盛庸备下大量的火枪和强弩,但由于朱允炆下旨不允许伤害朱棣,盛庸投鼠忌器,不敢开枪,双方只得进行白刃战。朱棣也利用这一点,带着谭渊等人冲击盛庸的军阵,史载:

燕兵蹂阵而入,南军奔溃。燕将谭渊从军中望见尘起,遽出兵逆击之。庄得帅众死战,渊与其部下指挥董中峰皆为得军所杀。

本来,在朱棣的冲杀下,燕军已经占尽优势。但谭渊看到南军逃跑,尘土飞扬,立即从正前方拦截,正在谭渊杀得起劲的时候,他坐下的战马突然失控,谭渊被跌下战马,被南军将领庄得所杀。

最不该杀的四个名将(谭渊一夜杀3千忠勇传10代)(13)

虽然后来朱棣率军杀掉了庄得,但谭渊已经不能复生。

谭渊之死,对朱棣打击甚大,朱棣哭曰:“渊之去也,吾失一大将!”众将听完,都有颓废之色。幸好关键时刻朱能赶到,他鼓舞士气,带领大家继续杀敌,才赢得夹河之战的胜利。

谭渊从洪武十三年归于朱棣麾下,到建文三年战死,一共为朱棣效力21年。这21年内,他始终是一位彪悍勇猛的沙场战将。他虽嗜杀,但忠勇可取。

一年后,朱棣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在南京登基后,他立即追赠谭渊为都指挥使。九月,朱棣大封功臣,谭渊被追封为崇安侯,他的儿子谭忠被封为新宁伯,食禄一千石,赐铁券。

最不该杀的四个名将(谭渊一夜杀3千忠勇传10代)(14)

在当时,“将二代”被封为伯爵的有两个,一个是张玉的儿子张辅,另一个便是谭渊的儿子谭忠。张辅在靖难之役中立功甚多,但谭忠却鲜有战功。换句话说,张辅的伯爵是自己挣的,但谭忠的伯爵却是朱棣看在谭渊的面子上赏的。

需要说明的是,谭忠的新宁伯爵位可世袭罔替,并且朱棣还赐了谭忠免死铁券,不久后,这枚铁券便发挥了作用。

谭忠在永乐一朝也有几次出场记录,第一次是跟随张辅征讨安南。永乐后期,谭忠跟随朱棣北伐蒙古。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谭忠跟随朱瞻基征讨朱高煦。两年后,谭忠因为征讨交趾失败,按律当斩,文官们纷纷上奏要朱瞻基杀谭忠,可朱瞻基却说:

“券有免死文,其予嗣。”

朱瞻基念谭忠有免死铁券,并没有杀他,只是将谭忠的爵位免除,让他的儿子谭璟提前袭爵,后者因此成为了第二代新宁伯。

谭忠的儿子谭璟倒是一员虎将,有其祖父之勇,曾跟随宁阳侯陈懋(陈亨之子)征讨宁夏,立下战功。不过,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御驾亲征时,谭璟和其弟皆在土木堡之变中被杀。

最不该杀的四个名将(谭渊一夜杀3千忠勇传10代)(15)

有名一朝,新宁伯一共传了9代,享大明俸禄240年,其中第四代新宁伯谭祐在成化年间多次随军出征,抵抗外敌,死后被追封为太傅。第七代新宁伯谭国佐曾带着3个儿子多次参与抗倭,谭家子孙为明朝抗击外敌做出重要贡献。

明朝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入北京城,第九代新宁伯谭弘业为保卫北京,血战而死。《明史》云:

数传至(谭)弘业,国亡,死于贼。

谭弘业战死后,谭家10代人算是对大明朝有始有终了。

四、十代勋贵,百年忠勇

谭渊起于军户,初袭燕山右护卫副千户,因机缘巧合归于燕王朱棣麾下,因此成为了靖难战场上的一员悍将。因谭渊嗜杀,在靖难之役中又果断支持朱棣,因此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并不高。

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从三个角度来看待谭渊:

第一,我们应该肯定谭渊在靖难之役中的贡献。谭渊所在的燕山三护卫是朱棣的嫡系,他在朱棣起兵时支持朱棣,这种选择应当被理解。在靖难战场上,谭渊称得上是一位勇将,若谭渊不死,朱棣登基后他位列公侯也不在话下。

最不该杀的四个名将(谭渊一夜杀3千忠勇传10代)(16)

第二,我们必须承认谭渊的不足。谭渊是武将出身,生性嗜杀,格局有限。他认为放俘虏回去,无异于放虎归山,因此屠杀三千俘虏,这种做法无疑是残忍的,但他这么做的本意是出于对燕王的“忠”,只是,这种思维具有较为严重的局限性,后世应当深以为戒。

第三,从洪武十三年朱棣到达北平,到明朝灭亡,谭渊家族10代人在200余年里对朱棣一脉的忠勇值得肯定,历代新宁伯抗击外敌、为保卫大明而战,他们保家卫国的精神值得肯定。

历史泱泱,谭渊当年跟随朱棣,赌赢了家族10代人近240年的荣华富贵。抛开封建文化糟粕的一部分,如果把谭渊和其后代的忠勇精神放大,这其实就是中华儿女反抗压迫,保家卫国的精神缩影。后世当戒谭渊之失,效谭渊之勇,保家卫国,护我华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