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邹明强 通讯员李庆华

位于大巴山东南支脉和武陵山北上余脉的交汇部的湖北省利川市建南镇,与重庆市万州区、石柱县相连,自古为渝鄂交通要道,是巴盐古道、茶马古道、古官道的重要节点和商贸重镇。顺着这里七弯八拐的山路,我们终于看到了古朴的中驰村。土家族女儿王芳就在这里当支部书记。

恩施土家族儿子(一个土家女儿的反哺之路)(1)

20世纪80年代初,王芳出生在这里一个叫箭竹溪的地方。说起小时候,王芳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刚出生,她就身患多种疾病,父母亲带着她到县城、跑州城求医问药,均无功而返。在命悬一线几近绝望的时刻,爷爷用撮箕兜着小芳芳走了近十里山路找到了邻村的一位乡医,幸运之神终于眷顾了小芳芳,让她与死神擦肩而过。可由于治她的病,他们家找亲邻借了万余元,在那个人均年收入约500元的时代,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仅靠父母在家种植农作物,大约要10年才能还清这些债务。为此,她的父母只好南下务工。此后,她便被寄养在伯父和外婆家,跟着一批留守儿童在山风野地里长大。王芳说,从记事起,爷爷常对她说:“我芳儿福大命大,能够成人是我们全家的福气也是你自己的造化,更是这片土地对你的垂怜”。

恩施土家族儿子(一个土家女儿的反哺之路)(2)

自力养猪寻初心

王芳在亲朋好友的爱心里长大。中专毕业后,她进城务工,在省城武汉,她先当学生,再当先生,在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工作。她说,打工的日子里,她接触最多的是酒店管理与市场营销,在和外界交往中,她渐渐明白,人生必须要有职业规划,想到自己有别于他人的成长经历,她要回家乡创业,带领有恩于她的老乡一起过上好日子。

返乡后,王芳到学校看望曾经给过她不少关照的班主任,发现学校的剩菜剩饭难以得到有效处理;回想起在城里接触到的各类创业案例和致富达人,都是从身边找商机,王芳感觉找到了人生的致富起点,那就是有先天优势的养猪。说干就干,王芳用打工的积蓄,租赁了当地废弃的厕所进行改建,创办了利川市无公害牲猪养殖场。王芳用她微小的身体,扛起来一个大于她身体数倍的饲料桶。第一年,她就养了268头牲猪,还请了5个工人;后来,渐渐地走上了正轨,养殖规模越做越大,王芳也被评为了利川市的十佳创业青年。可天有不测风云,突如其来的“五号”病毒,使得养殖场327头猪必须填埋,这损失让王芳有点猝不及防;幸好建场之初,她利用在外学习到的新理念,给猪买了保险。领到赔偿款后,她就想着怎么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经历此疫之后,王芳也开始反思,养殖必须科学规范,要规模化,必须走一体化养殖路线。王芳立即向政府申请标准化厂房建设用地。当地领导看她是个小女孩,又学过师范专业,还在城里技能培训学校工作过,就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一个女孩子养什么猪啊?你看现在留守的孩子越来越多了,要是他们能有一个好去处多好,有人照顾,有人辅导学习……”领导一番话让王芳心里像打翻了的五味瓶……

恩施土家族儿子(一个土家女儿的反哺之路)(3)

借力办学献爱心

利川市建南镇是当地的劳务输出大镇。据不完全统计,该镇常年留守儿童达1600名,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的缺失,给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为解决当地留守儿童问题,2010年秋,王芳用养猪的保险理赔资金和政府征收养殖场的费用共计近20万元,再发动家里人拿出所有积蓄,在箭竹溪集镇开办起芳芳圆梦园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当年就招收85名留守儿童。

为加快托管园发展,她四处考察学习,不断借鉴他人经验,同时结合留守儿童实际探索出“四个一”的管理方法,即一个电话讲困难,每个孩子入园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记住她的电话号码,遇到困难随时打电话;一本账簿管经济,每个孩子都有一本账簿,代管零花钱;一张卡片写心事,每周给孩子发一张卡片,将自己的心事或愿望写在卡片上,尽量解开他们的心结;一份档案记成长,每个孩子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都记录在档案上,全面反映其成长。

王芳始终关注着当地人口受教育程度与孩子成长的关系,经过长期走访发现,虽然老百姓受教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为此,通过多方努力,她争取了武汉理工大学心理学雷五明教授的帮扶,定期来托管中心给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还设立一些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王芳对留守儿童多年的细心关怀和呵护,得到了当地百姓的高度认可。2015年1月,建南水田坝村蒋月(化名)父母因意外身亡,11岁的蒋月成了孤儿,王芳及时与村干部联系,商量蒋月的成长问题,并在新年开学时,将孩子接到托管中心,免费为其提供全方位照顾。村民赵某十多年前失独,52岁时的他再育一女。然而,由于老伴因病去世丢下父女俩,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年逾六旬的赵某无法给予女儿妈妈的爱,他找到了王芳,王芳爽快地承担起了“妈妈”的责任,还免除了她大部分托管费用。

在发动全家人参与托管园工作的同时,王芳聘用留守妇女到托管中心工作。李俊彦是建园以来一直在托管中心当管理员,像她这样的留守妇女还有15名在托管园工作。

2014年,在中南民族大学及各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帮扶下,王芳在箭竹溪集镇新建了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三楼一底的托管中心。有了像样的场地后,王芳又立即寻找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为托管中心募捐设备,捐建“爱心图书室”和“流通图书服务点”,同时发动社会力量,为孤儿、单亲孩子和特困孩子,寻找到383名“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

2015年以来,托管中心得到了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大学、西南大学等地的学生的爱心支持,先后有100多名高校志愿者走进芳芳圆梦园,与孩子们一起生活、娱乐。加拿大Magge、Lily等11位爱心人士还为孩子们安装了净水器。利川市人民医院为全体留守儿童和员工进行免费体检,利川市总工会送来了电视、大米、食用油等物资,建南镇党委政府筹措3万元经费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还有众多企业也纷纷前来援助。

如今,投资几百万元建成的标准化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先后让上千个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曾经的留守儿童有的已经是考上了公务员、教师、有的当了兵,也有自办企业当老板,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的奋斗着。

据介绍,托管中心开办12年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先后资助了47名单亲特困儿童、17名事实孤儿、5名孤儿,免除困难家庭孩子托管费用累计超过50万元。王芳以满腔的热情,让每个留守孩子在爱的怀抱里生长,以此回报有恩于她的这片土地。

担当创业表忠孝

一直以来,王芳总在想还能为养育她的这方水土做点什么?于是,2019年初,王芳主动请缨到建南镇中驰村担任党支部书记。这个位于建南河峡谷岸上的小山村,山大坡陡,耕地大多是沙土地,加上灌溉条件很不好,基本上只能靠天收。村民一年忙到头,能管个温饱就不错了。

为了弥补产业发展的短板,王芳到任后,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多方考察学习,通过召开小组会、院子会,多方征求村民意见,最终决定将全村320亩空置田地全部种上适合当地土壤种植的白柚。村集体经营公司免费提供种苗、技术,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共同发展,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仅2天时间,1.5万株白柚种苗发放到各家各户种植,掀起该村发展白柚产业致富高潮。

为了把村水果产业做大做强,她提出了特色水果种植 蔬菜 药材的产业发展思路。近年来,中驰村的水果种植产业发展迅速,水果保有面积达1800多亩。青菜李、白柚等水果,成为了助农增收的重要产业。然而,2022年青菜李获得丰收,但是销路问题却成了问题,看着累累硕果缀满枝头,往日的“摇钱树”,变成了“犯愁树”。王芳主动对接本地商超资源、搭建水果销售摊位、直播带货,通过网上销售等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农特产品,成功培育“一枚青菜李”品牌。

三年多来,在中驰的田园里,王芳全面推行“三时”、“四办”“五心”的利民服务举措,成功构建“一品二果三园四创五建”产业发展新格局。谈及村里的产业发展情况时,利川市城管局驻村第一书记王启志自豪地说:“在王芳的带领下,中驰村产业项目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蜕变。随着水果经济等一批产业项目相继落地,村民发展致富有了看得到的希望”。

2020年以来,村级集体经济年增长3.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长1747元,达到了9829元。

为了褒奖王芳的付出,有关方面先后授予她“恩施州最美爱心妈妈”、“恩施楷模”、湖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谈起这些,王芳说:我的反哺之路才刚刚起步,我在山里生,山里长,是山里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用毕生的精力回报这片土地,做一个忠孝两全的土家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