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高深吗?有点儿!古人说(书法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感觉书法可“打仗”,书法可“救国。

不过上面都是玩笑话,关于书法,我还真有点儿想法,想跟大家唠唠。

书法精论20字 闲聊书法66则挺新鲜的(1)

1.添墨的时机

书法的添墨加水时机,犹如孩提喝水的时机,渴了才喝。苍茫之作,乃酣畅淋漓之后的大口喝茶。委婉小品,乃静聆丝竹,细品清茗,享受回甘!

2.书之度

适“度”之难、尽人皆知。把握书写之度,可参悟歌曲之乐句。节奏定了,从一而终。变化的是音高、强弱,一般三度,再高不超越八度,于是和声产生,悦耳动听。书作中,字之大小方圆、浓淡枯湿等,当遵乐理。如是经营,则整幅作品神采飞扬,妙若天籁。

3.书写状态

书写状态,决定书作之品貌。个中奥妙,在于体现情性。书写的手势和心态,要学“洪湖水,浪打浪”,层层涟漪,回薄相生,优哉游哉,不激不厉。此乃 书家 之入化境界,随心融情之作,将呈现于你的面前。

4.粘对

律诗中“粘”、“对”,是解决书法行气、行与行通灵的有效办法。要使行列生气勃勃,必须“粘合”其脉络,“对应”其美目。得此,必能茫茫九派,一线贯之矣!

5.组合

一支野营拉练部队,跋山涉水,到了一个空旷之地。团长发布命令,就地自由休息。一个场景出现了:二人一对,三人一组,四人一帮,三三两两,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书法之 结字 、组合,若仿效之,定然气韵生动也。

书法精论20字 闲聊书法66则挺新鲜的(2)

6.留得住墨

滞、滑,是留得住墨的两大天敌。何以留住墨?应如慢骑自行车,该快便快,该慢则慢,快慢转换于平衡之中。这一运动轨迹,复制于书写,留得住墨,绝非异想天开。

7.门缝效应

门缝里看人——扁了!此歇后语,分明带有贬抑色彩。其实,透过门缝,视觉由聚到放,反而看得更悠远、更清晰。书画的装裱,亦可充分运用门缝效应,于天头、地尾、左端、右侧,精心设置适宜的“抱合”,使观赏者的目光定向聚焦,心无旁鹜,引起阅览兴趣,看得更深、更细、更远,消除审美干扰,获得艺术享受。杜工部曰:“窗含西岭千秋雪。”真无愧“工部”技术干部称号,竟用一副窗框收拾了山头积雪!书画之装裱,有同工之妙,应予发扬。

8.大数据

“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运用大数据分析、判断,制定方案,付诸实施,其效率非众多技术智能可比。书法讲究灵感、灵犀、灵性、灵巧,这“灵巧”中就透示着“技术含量”。点画要精到,结字要平整,字里行间要存鼓荡之气。不妨盯着一本名帖,进行大数据研究,分析分解出个中特征、风貌、笔势、质感的数理和数据……于“量”的考察中达到“质”的融通和飞跃,使 读帖 、临帖获得技术实证的保证,从而飞升至“似与不似”大妙境界。信不信由你:书法艺术,确有技术线路图!

9.质感

花拳绣腿,没力量没质感。原因在于没找到心中相对的物象,把空气、阳光等虚没当作“实”,故气韵全无,软绵绵。应把虚与实作为矛盾的两方面,统一于书写过程中。因之,质感便油然而生,越提越按是也!

10.城市意象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中,包含了如下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以及相互关系。书法作品富于立体性,当存“城市意象”式的追求,将上述元素和关系笼于袖内。这对于形成别具一格书法风度,甚有启迪。李白、黄山谷、王铎、郑板桥等,无不在心灵感应中获此意识,运此“妙招”!其书风意气,挥斥犹遒,永驻书坛!

书法精论20字 闲聊书法66则挺新鲜的(3)

11.拙

在草地上,在阳光下,光着屁股,蹒跚学步的童稚,手脚还不灵便,脑体还不协调,但远看美极了,充满活力和期待。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整体大于局部之和。”这种遥看中的浑然幼稚,便是书法中的拙或古拙。

12.穿插

石匠砌墙,按石块大小长短方圆进行排列组合,或连绵不绝,或断断续续,或鹤立鸡群。整体美,力量美,节奏美……一目了然。书法之穿插,大概也如此罢。

13.张力

小时候,看妈妈包粽子,手艺娴熟,速度之快让人惊叹!更奇的是,煮好后造型美,吃起来糯而香!问其道,始知角要平整流畅,中间扎紧,有隆起外溢之感。善哉,书法“中宫”收紧,令张力自现,得吾慈母裹粽之妙谛乎?

14.破与立

平庸之书作,其状如算珠,不拨不动,无韵律、无生气。至若精彩讲演,则开场气宏伟,瞬间统慑全场,如飞流直下挟持百舸千帆;中间娓娓道来,不经意间亮出一二金句,让人提神;结尾处,经典妙语似大江东去,浪拍云天。这等节奏,如神算子挥霍算珠,僵局破也,神采立也!

15.线条

世界上但凡有生命的东西,都是有弯曲、有弹性的。“曲则生,直则死”,比如树死了,就是僵直的、干瘪的。人死,亦如此。书法线条之呈现,同斯理,断不可“死蛇挂树”,应如健康人的肌肤,有鲜活的弹性,更有美妙的曲线。故“横平竖直”,当休也!

书法精论20字 闲聊书法66则挺新鲜的(4)

16.笔画精到

一部奔驰车的零部件有一万多个,细分细解,精益求精,组装为整车,所产生的误差几乎为零,于是成就了奔驰品质。书法的零部件,乃是点、画、墨色等书写元素,当如“奔驰”,精致到位,恰到好处。由是,则结字也好,章法也罢,均能生气贯注,载欣载奔,河泻星驰,构建出完美的“奔驰品质”。

17.静则远

小时候打酱油,“哐当哐当”,总会洒出来一半,弄得满身酱色。后来,妈妈妙传技法:心要静,放平放下,不去想它看它。果然,以后每次打酱油皆能“圆满”而归。书法创作也是如此,不能存杂念,不可恋功利。明乎此,一幅伟大的作品,或许也会像打酱油那样“圆满”成功。这,庶几是宁静致远的道理吧!

18.肌肉记忆

书法训练,比之体育运动训练,可谓异曲同工。譬如训练中跑,除了掌握中跑的技术,合理分配力量,还需要超越长跑强度,甚至是负重磨练。在书法创作中,有的人蜻蜓点水,用力肤浅,只关心训练时间的累计。其实,更应看重单次训练的力度和质量。否则,就无法形成肌肉“记忆”,所谓“训练”便是徒劳的了。

19.不二法门

读帖 临帖 就像手机充电,书法创作就像用电。随着创作时间的推移,电量会越来越不足。读帖临帖,可以拓展提升眼界。“眼高”才能“手高”,从来就没有“眼低手高”的好事儿。常充电,勤读勤临,等于层楼更上,穷千里之目而增无限底气,书作的质量必臻佳境。故强化读帖临帖,是提升书家水平的不二法门。

20.活水

最喜源头活水来。学习书法,若想脱俗求真,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选择性的、实用性的载区一段、一点。应当溯源,从文字的源起“观物取象”,在流变中感悟运动之美。武陵人缘溪而入桃源,豁然开朗。阿炳缘泉而聆天籁,逾二夺一。这等征程,是坎坷的、曲折的、艰辛的。然而,一旦觅得源头,就如同融入唐古拉山的一丝流水,沿途接纳万种烟波,汇成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泻千里,博大深沉,灌溉花儿的国土。

书法精论20字 闲聊书法66则挺新鲜的(5)

21.巨石滴水

积点成线,讲白了就是寓“线”写“点”。榜书之“点”,尤其重要。其取势,可参照“巨石滴水”,落笔如滴水穿石,四溅方圆,呈满天星星,熠熠生辉。其韵味,可比“春淋润物”,如丝、如珠、如云、如雾。势至味至,意境由此而出。

22.弄堂风

在同样条件下,弄堂风的大小取决于弄堂口的大小,即流畅度和宽度。宽了,畅了,无风处变得有风,小风可变为大风。书法讲究气韵。气从何来?在于字里行间的流畅,在于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尺度。其气度,取决于层次纵深度,再加上作者的人文素养,“气”必生“韵”也!

23.呼应

有呼有应,在不计噪音的前提下,取决于声高和距离,二者关系成反比。书之呼应,极为重要,也难处理。个中奥妙,在于创作者心灵深处的自我呼应。艺术劳作总是独家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别指望他人回应,你得在下一处笔墨听见自己的回声。如是,则整幅书作歌哭同声,天然自得,呼应之难当迎刃而解矣。

24.主旋律

一首大合唱,必有多个声部,体现声乐的厚度和宽度。但无论如何,总得突出一个主旋律。由此推想,书法的结字、创构,也应该“以一总多”,于变化多端中展示“一的一切”,从而赢得深度和广度。业内有言:要精悟一本碑贴,融入自我。这样,就有了主旋律,就找到了根,并生发为自己的风格。

25.虚实

一般照片以写实为主,缺乏空灵。为何艺术照片却能给人以美感?因为它染上了“朦胧”,出落得虚实相生。词论有言:“空则灵气往来。”比如一个背影、一个侧影,空了正面,虚了全貌,但欣赏者因之想落天外。所以,苏东坡叹曰:“空故纳万境。”写字与书法的区别,正是如此,前者少了可贵“空白”。如果把艺术的虚、实当作一对矛盾,那么,其主要方面肯定是虚。我们品味书作,应该关注它的“白",它的苍茫之感、清秀之感、飘逸之感,往往就体现在“留白”之中。哪怕是万岁枯藤之枯笔,也有精彩飞白之处,让人们体察到“枯”中的青春脉动,欲辨而忘言。

书法精论20字 闲聊书法66则挺新鲜的(6)

26.四梁八柱

一座美观实用的建筑,必须由完美的“四梁八柱”撑起。一幅 书法作品 ,也应该有自己的骨架、框架。其结构元素,在于主笔、主色调、主要书写段落。梁正,则现浩气。柱坚,乃显刚直。内部构造之充实,必能成就艺术张力,外溢出无限光辉。何谓“美”?充实而有光辉是也。故书家当重视“四”、“八”之道,以工匠精神着力构思和设计。俗云“事半功倍”,寓于此也。

27.语气词

啊、哇、呀、哦、哈等语气词,在语言文字中往往不引注意。然而,这些点缀之音,往往融入了人们的微妙情感,“未成曲调先有情”。书法创作,也应该有“语气词”一说。如“空”“白”的启承处,油然而来,悄然而去,仿佛影片中的“淡入”和“淡出”,虽不起眼,却韵味绵长,给人以灵动的想象空间,于不经意中引起共鸣。且看苏学士的《寒食帖》,那个拖着细长尾巴的“纸”字,简直就是且惊且疑,寒食已至的“哦”声,撩拨了振荡了人们的心弦,诚可谓“于微叹处听惊雷”啊……

28.一气呵成

一个好的歌唱演员,其基本功中最难得的,或许是“一气呵成”。那种呼吸吐纳的自然,字正腔圆的精到,皆得力于一泻的“元气”。书法创作亦然。书家运笔,应做到成竹在胸,行云流水,决不可边看、边想、边写,上气不接下气。书法经典《兰亭序》、《祭侄稿》、《松风阁》等,便是这等“行神如空,行气如虹”的杰作,泽被千秋。

29.词浅意深

写诗作词的最高境界,在于词浅意深。一句浅显的“大江东去”,便将长江道尽。一句粗放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便将大河说透。两位四川老乡,共同阐释了何谓风骚之“浅深”。书之逸品,妙在淡雅,高在书卷气。大道至简,简若青天。太白之《上阳台》,子瞻之《寒食帖》,又以创作实践做了精彩的诠释:为人浅得透明,为书深不可测。

书法精论20字 闲聊书法66则挺新鲜的(7)

30.跳动的音符

哆嗦咪,哆嗦咪,哆发咪唻……就这么几个简单的跳动音符,加上节拍节奏,悦耳动听的旋律便油然而生。曾有一位作曲家夸下海口:给我一个音符,也能写就一首好歌!信乎?不无道理。其关节,就在于“跳动”。只要能“跳”,就有生命,就有轻重缓急,就有雀跃、虎跃、飞跃、欢跃、腾跃等等。无穷的变数、姿态和诗意,便不期而遇,大音因之而和鸣。联想到书家,每每被书写节奏、断续连绵所困惑,不仿一试此法,如何?谚云:“笑一笑,十年少。”其实,“跳一跳”,更能“十年少”呢……

31.一叶扁舟

苍茫大海,夕阳下,水天互吞互吐,空诸一切。一叶扁舟披霞,如同海的眼晴,明亮而多情!这种大开大合之间的一个点缀,实在是美不胜收。书之布局若能如此,大片大片留白,只用极少极少墨迹,定成“大器”。

32.挑染

有一种染发叫“挑染”。或白或黑之间,不经意切入不同色彩的一缕发丝,让人眼晴一亮,时尚极了!书法创作亦可化用此法,于方圆转换或连绵不断之时,突然也来个“挑染”,出现“折”、“断”,或许也会打造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亮点”,使整幅作品别开生面。

33.刀除鱼鳞

浮滑是俗书的不二特征。调治此症有良方,即菜场老大爷运大刀削鱼鳞的手势和节奏:有提有按,运作自如,既不伤鱼之表皮,又轻松除鳞。这样的手势巧妙应用于运笔之中,浮滑变古拙指日可待也!

34.气球

气球如何有“鼓荡”之气呢?其实童叟皆知:以手挤压充气工具,便能逐渐膨胀。但,不可过之,过之则破,立马泄气。书法作品要有“鼓荡”之气,也得不断充实,一茬压着一茬写,一字压着一字写。此种叠叠施压,乃心力、笔力之持续注入,故有“力透纸背”之说。只不过,亦忌任性,切勿过度,须因时因势灵活运用。否则,便会“力破纸背”了,哈哈……

35.火候

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并提炼了“青犒素”,其关键之举在于把握火候。火候者,恰到好处之“一点点”也。艺术家的追求,说到底,便是敏锐地捕捉到沧海中那一朵旋开旋落的美丽浪花,万分之一秒钟都不能错过。火候,成了定格“美”的上帝。孙过庭曰:“带燥方润。”稍不留神,“燥”就把“润”烤干了。此种出神入化的艺术智慧和功力,非一蹴而就。庄子的“庖丁解牛”,生动地阐释了这种炉火纯青。

书法精论20字 闲聊书法66则挺新鲜的(8)

36.短泥师

“短泥师、长木匠”,说的是量木要放一点尺寸、砌砖要留一点尺寸。如此,方能收放自如,觅“中”得“中”。书法创作,要达到“上平下平”,估计得下十年功夫。若用泥师木匠的办法,也许一日便解。神奇乎?那是工匠的辩证和机智,接地气的奇葩。为书者,只须用心拜师,折腰山寨,即可成就高徒!

37.主心骨

一座山有主峰,一行雁有头雁,一部电影有主角,一个团队有主心骨。一个字呢?应有主笔、主调。一幅书作呢?应有妙笔、妙字、妙段……“主”者,聚整体风华而繁茂也,绝非一枝独秀。

38.顺

世事万物,“顺”字为先,一顺百顺。用现代言语讲,即符合逻辑。诗文如此,书法也不例外。首要的“顺”,乃顺乎自然。由“自在”至“自由”,莫不本乎自然。自由的书作,必得自然之气,必合自然之理。于是,墨韵连绵,笔走龙蛇,六六大顺。

39.落差

水的流动来自于落差,势能亦然。结字、章法、墨法均应有落差,形成强烈对比。所谓“复归平正”,诚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乃是更高层次的险绝,其书作必定气势大增。历代名碑名帖名作,莫不如此。

40.平衡

平衡至关重要。动态中的平衡,水平更高。在项目资金平衡上,往往是一个项目不能平衡的,则由多个项目来平衡;多个项目不能平衡的,则由综合来平衡;短期不能平衡的,则由长期来平衡。大幅书法创作,应谙此道。一幅复归平正的书作,一定要在矛盾对立中统一,平而衡之,让人惊喜。

书法精论20字 闲聊书法66则挺新鲜的(9)

41.预热

预热,一种极平常的运作。生活中、生产中,无处不在。油锅要预热,运动要预热,生产要试运行。书写,尤其是书法创作,一定要预热。犹如歌曲的前奏,先读一通帖,“移情”于心,萌发意念,确立高标,于是踏着开场鼓点,欣欣然进入创作状态,赢得“心手两忘”之佳境。如是,其作品或可直追古人矣!

42.姿势

姿势,是训练之要领。教练员做一个示范动作,而后反复纠正运动员的姿势。外语教师,也为纠正学生的发音口形而不懈努力。学书者,往往有一误区:不注重握笔姿势、运笔方向,以及发力点把握,得意忘形于粗糙上手。然而,一旦掌握正确姿势的同窗上路了,他就毫不费力地超越你老兄了,而且越拉越远,难以挽回!

43.大立交

大立交——现代城市的一个标志。盘根错结,却井然有序。重重叠叠,又层次分明。面对它,人们感受到气势、充实和壮美,情不自禁地融入它的川流不息。书法既是平面艺术,亦是立体艺术,当如“大立交”,富有纵深感、层次感、流动性!

44.爆发力

挺举运动员的最后一挺,乃是爆发力的一显峥嵘。它是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从力量的长期积蓄,到骤然爆发,犹如原子裂变,势大无比,不可一世。书家创作同此,应注重情感、心力的积蓄与爆发。体现在书作中,那就是天河缺口,呼啸奔腾。其审美效应,恰似欧阳子闻秋声,悚然惊觉,心意怦怦。这等抢人眼球活儿,切勿错失。还是怀素和尚绝叫两三声,来得痛快:绝唱乎?经典乎?人人心知肚明。

45.游蛇

水中游蛇极其可爱。你看它,自在优游,游出了一条柔和的“蛇形”线,充满动感和美感。书法作者应有所悟:由笔走龙蛇,想到西湖上的白娘子,想到游乎艺术天地的赵雅芝。如此天上人间的浪漫神游,庶几能给自己的书作添点逸气,圆了柳宗元的审美愿景:“漂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书法精论20字 闲聊书法66则挺新鲜的(10)

46.鲤鱼跳龙门

鲤鱼逆水而行,跃升龙门,继续前进。书家当领会此道,逆笔涩行,边提边按,越提越按,瞬息间,也来个鲤鱼跳龙门,使作品气象大开,神采飞扬。“鲤”者,可代“书信”也。古乐府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看来,鲤是书家的天然良友,应当互学互励。

47.攻守平衡

每临足球大赛,其“集训”之严厉,天下闻名。何哉?设假想敌以对阵,迅速进入实战状态是也。其中关节,在于调节攻防,做到进如水银泻地,流畅至极;守若铁壁铜墙,坚不可摧。水银泻地,无所不入。铜墙铁壁,密不透风。书家挥毫,所克之敌乃种种艺术羁绊,有形而无形,故更须知己知彼,计算物我,实现攻守平衡。若像唐吉诃德大战风车,何来大胜在望焉?

48.军港之夜

苏小明演唱“军港之夜”,有一段别出心裁的“独白”。那轻轻柔柔絮絮绵绵的言语,化作一星如梦的渔火,给无边深黛平添了一点娇红,煞是可爱。书家执笔,亦若沧海听涛,何不也来一个微妙的“变奏”?且看颜真卿《祭侄文稿》,于圈圈点点、连绵不断中,忽然来一段独体书写,甚至将“人心”二字出落得细如秋毫!此种强烈对比,感动了千万读帖者。苏小明不得不含笑点赞:还是颜老高明!

49.价值判断

大凡艺术作品,接受者皆有审美感知和价值判断。类比一下:对面走来的小姑娘,优雅时尚,美丽清纯,一句话:“好看!”但你不知她姓甚名谁,芳龄几何,故难以知人论“美”,发表由“欣赏”而“鉴赏”的价值判断。观赏书法,应重视微观体察和宏观把握。微观,知其然。宏观,知其所以然。太白与东坡,其书作,皆富豪放之美,若深究二人的遭际、学养和背景,便会更智慧地领悟其笔底沧桑和个性风采,从艺术显现和艺术内涵上收获完美的价值判断,审美能力由是而提升。

50.混搭

“混搭”,是一个时尚名词,指将不同材质、不同风格、不同身价的东西,按照个人口味聚集在一起,从而混合搭配出完全个性化的另类品格。这是一种形象出新、意识出新。书法创作,也需要艺术的混搭,于兼收并蓄中焕发新颜。在诸多元素中,远缘的、时尚的,往往能生发最潮流的活力。当然,此“混”非“混乱”,此“搭”非“妄搭”,固书源之本,开时代之新,永远是书家的魂魄。

书法精论20字 闲聊书法66则挺新鲜的(11)

51.语言

世界上的语言千差万别,各有元音、辅音,各具词语结构和组合。书法,作为汉文化的独特艺术语言,其纯粹性,体现在历经数千年浪淘风播、自成一格的书家语言体系中。若细分,则为篆、隶、真、行、草。每一次的书法创造,均需在母语体系中寻找最佳排列组合。如若要行、草融合,则必有一个转译过程,使不同书体自然融为,协调平衡。

52.移情

“移情”,是一个文艺心理学概念。意思是:将人的主观情感移至客观事物,又被“人化了的自然”所感动。书法之移情,带有通灵的间接性。比如,“感时花溅泪”,这是现实生活里的移情,当你怀此情感书写“花”字时,就出现了二次移情,恨不能将“花”写出泪水。所以,书家多为“情种”,最爱身临其境,与自然歌哭同声,并且诗意地流露于书作之中,放浪形骸,点画狼藉,以臻“书到佳时便为画”的妙境。

53.块面

你可曾去过普罗旺斯?那薰衣草铺天盖地的淡紫,如大块文章将大片大片的色块堆积和绵延,令人心潮恣肆,久久流连!书法是线条艺术,其根本乃是“点”的艺术,积点成线也。线的运动,又经纬了块面。诚所谓“大珠小珠落玉盘”,珠如线泻,线满玉盘,书艺竟是这等生动!块和面植入书作,审美者的目光于此聚焦,进而拓展,可梦寥廓。先贤每每着意其间,如王锋的涨墨,怀素的枯笔连绵成块,齐白石刻石的大片留白,皆润泽来者。

54.场域

人的每一个行动,均生发于特定的场域。场域,不仅指物理环境,还包括相互作用的他人,以及许多有形无形的因素。于是乎,形成了俗话所说的“气场”。庄子曰:“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他老人家早就从奔腾如野马的红尘中,发现了“气场”。书法,追求一种扑面而来的墨香之气。此“气”,似烟笼寒水、月照花林,将作品里的所有元素浑然构建,使字里行间脉络贯通化为生命共同体。故韩愈云:“气盛,则言之短长、声之高下者皆宜。”书家当潜心领悟。

55.味道

中国人的审美表述很独特,也很含蓄。譬如这个人好,就说此人很有“味道”,反之则“没味道”。其实,味道是“舌尖上的诗意”,是华夏烹调艺术的神韵。那咸、淡、酸、甜、色、香,俱统一于“味”。书法要有“味道”,就得在浓淡、枯湿、燥润之间寻求和美与和谐。美味佳肴的最佳境界是淡雅,绝非浓油赤酱。砚边毫端之淡雅,乃是内蕴于翰墨中的纯净之美,而非添油加醋。梅之一品,书之一品,莫不如斯: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味从中来。

书法精论20字 闲聊书法66则挺新鲜的(12)

56.DNA

DNA,储存着生命族种、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演化的全部信息。书法艺术是华夏文化的瑰宝,是我中华民族的胎记。书法的承传创新,必定万变不离其宗,就像人忠于DNA那样,始终如一。无论怎么别开生面、异彩纷呈,书家均须无违传统基因。否则,就偏离了创新方向,以至于不伦不类,严重“出轨”。书友们,警惕啊!

57.提神

春来了。柳绿桃红。突如其来,一只飞鸟、一对彩蝶、一条毛绒绒小虫出现在你的眼前,惊喜乎?提神乎?……书法作品,每每如浩荡长江,滚滚东流,突破三峡,乱石崩云、惊涛裂岸是其常态,但一瓣桃花、半轮月影的追随,往往令观赏者格外提神,额手惊呼。此种不经意的神来之笔,乃“提神”之“药引”,有“相宜本草”之开颜效用!哦哦,一不小心来了一则广告词。

58.空间构成

空间构成的图式化、方向性、连续性、秩序感、形式感,均可作为书家章法的经营凭借。能“空”方能“实”。屈骚“湘夫人”中,有“合百草兮实庭”的艺术创构。显然,空间因素是最基本的依托,否则,何来“满庭”之“芳”?在书法空间中,形式感、空间构成尤需关注。这里边,包括形体、色彩、质感的组织与安排,体的尺度、面的比例、透视的夸张与校正、色调的协调与互补,以及序列组合的闭敞、对比、韵律、穿插、交替,等等。这一切,皆涉及空间的辩证。把握得精妙了,即可彰显书法形式的独特内在张力,使“空潭泻春”,使“古镜照神”。

59.城市肌理

书艺,与城市肌理相通。在城建空间中,由于材料的不同配置、组成和构造,产生了触觉、触感。所引发的接触品质,可分为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作用于视觉的为视觉肌理,作用于触觉的为触觉肌理。比如,触摸粗糙的岩石,其质感体现出力量和永恒。又如,空间的连续性,室内室外光影的变化、图案的穿插等等,皆可在视觉中产生第四空间——时间性。书法是体现黑白、玄无的艺术。墨分五色,也可触摸和感受。通过对线条、结字、墨色的修炼,能够大大增强书法所体现的朦胧美、意境美,以及虚实相生的空间美。

书法精论20字 闲聊书法66则挺新鲜的(13)

60.吹笛

笛声悠悠,来自吐纳吹嘘间的手指“跳动”。怪了,只要把七个笛孔全都押住,则乐声全无……尽管仍有鼓膜,仍有出窍处。为书,亦如吹笛:灵气吐纳的同时,笔锋即随之跳动。有“存白”,便有“笛孔”。有“提按”,便有音节音阶音高之无穷变化。陈与义“临江仙”云:“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笛声,被词论家誉为“奇丽”之最,盖出于生命在空灵中吐纳光辉。书作若能如是,何愁无“笛声悠悠”哉?

61.挤牙膏

当你出差盥漱时,牙膏已捏不出来,又立马要用,咋办?只好“挤”,甚至双手一起挤,使尽吃奶力气,非把残余牙膏挤出一点点不可,将就用之。可怜啊!心有灵犀一点通——书家若写枯笔、涩进,不妨用“挤牙膏”之妙道,边提边按,用尽残余之墨。“屋漏痕”也好,“锥划沙、印印泥”也罢,个中“味道”全OK啦!

62.大树

人的情形,每每如大树。树长成了,愈向往高处,愈仰望光明处。为此,它的根就得拼命朝下扎,扎入层层泥土,不避幽深,不惧黑暗,仿佛要钻进地母之心……尼采有感于斯,曾如是说。我想:书法作为中华之精髓,有其根脉。若想枝繁叶茂,拥抱阳光,必须与尼采同心同悟,溯源寻根,接民族地气,向下,向泥土,向深处!舍此,别无它法。

63. 时装秀

时装秀一一摩都上海的一张靓丽名片。秀什么?曰:运用露与藏、紧与松、虚与实、明与暗等设计手段,不遗余力地展示人的形体美,以张扬当代审美大众的时尚追求。书法永远是鲜活的。笔墨深浅入时无?应有“秀”的意识,为引领艺术新潮展示独家风流。所以,时装设计、时装秀可资借鉴。此中关节,在于线条之质妍,浓淡之相宜。东坡书法,得西子灵气,故潇洒出尘。书随时变,至当代而方兴未艾!诚如孙过庭所云:“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4. 变 道

为啥有些城市交通有序?其重要原因,不外乎严守交规。譬如,面临路面交通标志线,则虚线可变道、直线不可变道,双黄线固若山墙碰不得,等等。书法有“法”。上述交通规矩,用于书法之行列转换、穿插布局,倒是值得一使的。笔之所之,哪里不可越矩,哪里可以穿插,哪里容许停留,都得心中有数。遵守了,定能点画狼藉,流走自如,犹如“车轮滚滚”,滚出一片新天地!

65. 仙 境

仙境,其实是人们对至善至美的愿景。仙人,谁也没见过,故在一片朦胧中自我开拓了无限的审美空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仙境。但,常规的想象还是有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百里临绝壁,万丈垂瀑布,莺歌燕舞,流水潺潺……一句话,于空灵中充实了生命的真谛和宇宙的奥秘。书法有五格。神品(逸品)为最高格,堪称书家向往的忘言境界。到底怎么辨识?标准安在?价值取向何之?不妨按照人化自然的风灵神秀去对照。中国的书法来自于自然,所以大自然的“仙境”应该成为书家的追求。师法自然,自然而然,方成“神仙”。张怀瓘《书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是之谓也!

66. 滴水于湖

一滴水珠静静地落入平湖,泛起微涟。就在它与湖面接触的一刹那,奇妙出现了:似乎湖面与水珠之间,有一种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恍惚。这是阳光下的幻境,圆润而又充盈。书家常说,要提得起笔。个中奥妙良多。窃以为:水珠“吻”湖的一刹那,给人们带来的通感可解玄机。试想,笔在纸上运行,若离若即,便有了中锋运笔的全过程。八面出锋,最终提笔,一瞬间纸与锋形成垂直关系,乃有“笔笔中锋”,线条必定是圆润的。此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韵味,“欲辨已忘言”,真的发乎天然,与“滴水于湖”同趣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