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贵州 记者:余跃 马亮)
人在贵阳
从来就不缺夜生活
而成就贵阳夜生活文化的夜宵
却让烧烤、烙锅、粉面饭三分天下
烹饪方法不同,口味自然也不同
没有更胜一筹,只有各有千秋
唯独这一种食材
在每一家摊位的菜单中以各种名头出现
豆腐↑
当然,在夜宵界,豆腐也有自己的个性,它们适应于任何一种烹饪方式,它们在菜单上总是按份算,因为一片远远满足不了食客的味蕾,它们大多来自大方,叫作“小豆腐”。
豆腐好吃招人难
因为广受食客喜爱,“大方小豆腐”已经成为了豆腐界的“爆款”,每年能卖出:
一亿元
但很多人却不知道,百分之六十的大方豆腐都出自大方一个叫六龙镇的地方。
凌晨三点,镇上的豆腐作坊就亮灯开忙了。前一天晚上泡下的豆子打成浆,这会儿得开煮,期间要不停歇地搅上两个小时,然后给豆浆点酸,最终豆腐成型。搅锅——是大方豆腐重要的传统程序,也是让制作者最“头疼”的一道工艺。
小豆腐老工艺
天色渐渐亮了,豆腐成型了,接下来就是要把这一大桶豆腐细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方形豆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豆腐”。这个过程,作坊老板袁玉梅依然坚持老办法——用布来定型。
虽然麻烦,做起来速度慢,但正是因为坚持一块一块地慢慢捏成型,才让大方小豆腐有了自己独特的口感,并且嚼在嘴里更加细致、柔韧。
每天一百多万块,一年足足三亿块
凌晨3点开始,忙到早上8点,六龙镇一天的豆腐生意已经接近尾声。新鲜出炉的小豆腐一般在这个时候装车运往全国各地。
从拉货车就可以分辨出豆腐是要去哪儿:省内城市要的量大,皮卡车直接送达;省外福建、浙江、重庆等地,走的量相对较小,摩托车拉到客车站上班车前往。
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每一天,六龙镇上200多家豆腐坊平均生产小豆腐100多万块。一年下来,光是六龙镇就能卖出足足3亿块小豆腐,价值6000万元,大概占全县的一半。
水好,豆腐才好
豆腐“火了”,做豆腐的原材料——黄豆自然功不可没。目前,大方县的黄豆种植面积达40万亩,带动种植农户3.6万人。
可是,光有豆,也成不了火烤三分钟就外焦里嫩的“爆款”小豆腐。这份独特的口感除了延续多年的传统手艺还离不开水。
据大方当地人介绍,在大方县城中心,有一口每天都在冒水的井——杨柳井。当地百姓说,这水来自大方县城背靠的云龙山,是货真价实“有点甜”的山泉水。每天早上7点,很多豆腐作坊的老板都会来这里挑水回家做豆腐。
很难得,大方城里现在都有40多口井,绝大多数还是活的——在冒水!在当地人眼里,有这样的好水才能出好豆腐。
小豆腐撬动大产业
虽然手工作坊仍是当地小豆腐制作的主力军,但上规模的豆制品企业近年也开始陆续出现。石老祖公,就是大方县最大的豆制品企业,他们放弃了工业园区免费提供的场地,把厂建在一股有名的山泉水——九股水的旁边,只为引得活水做出地地道道的大方豆腐。
因为原汁原味无添加,大方豆腐的保质期并不像其它豆制品那么长久,这也成为了大方豆腐在市场上销售的“鸡肋”。因此,一些豆制品企业正在加紧研发让让大方豆腐保质期更长的新工艺,实现15到20天的保质,扩展它销售的半径。
大方小豆腐
“一颗豆子圆又圆,磨成豆腐换成钱,人人说我生意小,小小生意攒大钱”。天不亮起床,手不停搅锅,一张张布包出一块块豆腐。大方县这个“小小生意”已经延续了400年。
【视频:豆腐界的“爆款”是怎样炼成的】
如今,全县的豆制品年产值约有两亿元,拥有豆腐、豆干、豆棒、豆豉、豆腐皮、豆腐丝、腐竹等10余个系列产品。单是一个豆干,就有臭豆腐干、糍粑豆干、碱水豆干等品类。
传统的产品,如今还赶上了电商、微商,网店、微店上的销售日益增长,有的企业甚至七成货物通过网络销售,传统的“贵州制造”正在翻开新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