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悬棺什么时候消失(武夷山的峭壁上)(1)

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异的入葬方式?

武夷山的峭壁上,曾经悬挂过数千棺木?

(文/叶子)

如果小伙伴们看过林心如主演的《美人心计》,应该会对这部剧里各方势力相互安插细作(间谍)的桥段印象深刻。剧中昙花一现的美人素问,就是一个被安插的细作,她嫁给敌方阵营的吕禄,目的就是为了盗取兵符图。就在任务几乎要成功的时候,吕禄却对新婚妻子的举止起了疑心。情况危急之下,素问为表心迹,选择自尽,请求吕禄完成自己的遗愿,以自己家乡蜀中的风俗将自己安葬。临死前,素问用最后的力气,将兵符图偷偷用胭脂印在掌心,用生命完成了最后一次任务。

武夷山悬棺什么时候消失(武夷山的峭壁上)(2)

尽管心有遗憾,素问依然从容赴死 图源:《美人心计》剧照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兵符图不是还在素问的手掌心吗?人是死了,怀疑也解除了,但素问怎么能借自己的死来把信息传递出去呢?这里的关键,其实就在素问的葬身之地上。素问所说的家乡的风俗,正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丧葬仪式。大部分人都知道土葬、火葬,可能也知道水葬和天葬,但素问家乡这种殡葬的方式,很少有人听说——这就是将灵柩悬挂在山崖壁上的奇异风俗:悬棺葬。

武夷山悬棺什么时候消失(武夷山的峭壁上)(3)

素问的灵柩被吊在山崖上 图源:《美人心计》剧照

素问去世的消息传来,她的盟友听说她最终以悬棺葬的方式长眠于山野之侧,推测出了素问的良苦用心,于是趁着无人防备之际,从山顶悄悄潜到素问的灵柩处,打开棺木,终于找到了素问留下的情报。素问的心血没有白费。

那么,素问所选择的悬棺葬,在现实中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哪里又会是它的起源呢?

被葬在崖壁上的人

悬棺葬第一次被记载,是在1486年前。

这时候的中国正处于南朝时期。12岁的贵族少年顾野王,天资聪颖,当时正随父亲一同前往武夷山南边的建安——也就是现在的福建省建瓯市。在这里,他看到了悬棺葬的奇异景象,并记录在了一篇叫《建安地记》的文章里。他记载的“悬棺数千”的景象,首次将悬棺文化带入了世人的视野。

在历史上,悬棺葬有过很多种不同的称谓,不同地方称呼它为崖洞葬、架壑船、崖墓等等,但不管称呼如何,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一般来说,亲人先将逝者的遗体殓入棺内,再将船棺置于崖洞中、崖缝内、半悬于崖外或插入崖壁的虹桥板上。不管是被安葬在崖洞中,还是被安葬在崖壁上,这些悬棺的安葬地都有前临流水和高悬于空的共同特点。

武夷山悬棺什么时候消失(武夷山的峭壁上)(4)

崖洞中的悬棺 图源:纪录片《武夷悬棺》截图

武夷山悬棺什么时候消失(武夷山的峭壁上)(5)

尽管悬棺葬有至少上千年的历史,但它毕竟不是主流的墓葬文化,最开始发源于南方的少数民族,受众范围也比较小。顾野王当年记载的上千悬棺的壮观场面,如今几乎已经看不到了。现在中国依然保存着的悬棺数量不足几十具,主要分布在黔、滇、湘、桂、粤、浙、赣、闽、皖等十三个省区,现存比较良好的几处悬棺葬的地点,主要是四川僰人悬棺、贵溪悬棺、长江三峡悬棺等。

第一个使用悬棺葬的是谁?

悬棺葬的丧葬仪式如此奇特,究竟是谁发明的呢?

事实上,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对悬棺葬文化的起源进行了研究。目前虽然没有确凿的结论,但大部分人都认为当年顾野王拜访的武夷山,很可能就是悬棺葬文化的发源地。

武夷山位于江西和福建两省的交界处,从古代开始就是禅家、道家和儒家三教云集的名山。专家的推理,主要基于三个理由:

1、武夷山的悬棺在全国出现的年份最早。

除了顾野王的文字记载,更有力的证据来自武夷山观音岩崖洞中发掘出的古悬棺。这个被命名为“一号船棺”的古悬棺,曾经被两家不同的机构进行过年代测定,尽管两家机构的测定结果有一千年左右的误差,但这个古悬棺最年轻的年龄,也至少是3620岁。这已经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悬棺了。

2、武夷山的悬棺有“孵化”的过程。

除了刚才提到的“一号船棺”,武夷山还发掘出了“二号船棺”,和“一号船棺”相比,“二号船棺”显然不是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两个悬棺之间,存在着很多外形、做工上的不同,可以看出武夷山悬棺文化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3、武夷山的位置,正好处于悬棺文化“迁徙扩散”的核心地区。

如果在地图上将所有拥有悬棺文化的省市都标记上,可以发现,武夷山处于一个焦点的位置,往西南可以延伸到云贵高原,往东南则可以沿海向东南亚传播,最终抵达部分太平洋岛屿——这些地方也存在着悬棺的文化。

武夷山悬棺什么时候消失(武夷山的峭壁上)(6)

悬棺葬习俗在我国的地理分布 图源:纪录片《武夷悬棺》截图

武夷山悬棺什么时候消失(武夷山的峭壁上)(7)

悬棺葬习俗在东南亚及太平洋的地理分布 图源:纪录片《武夷悬棺》截图

看来,在更有力的证据出现之前,居住在武夷山地区的古人们,的确很有可能是悬棺的发明鼻祖。

特殊的船棺外形

前文中提到了从武夷山发掘出的其中两副船棺分别被编号为“一号船棺”“二号船棺”,为什么会被称为“船棺”,而不是称为“悬棺”呢?

这就要从这悬棺的外形说起,在武夷山发现的悬棺是由一种叫闽楠的木材制作成类似乌篷船的样子而得名的。

武夷山悬棺什么时候消失(武夷山的峭壁上)(8)

武夷山发现的船型悬棺 图源:纪录片《武夷悬棺》截图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要把船棺做成船的样子呢?

关于这个问题,专家们有以下的推论:

其一:因为武夷地区多为丹霞地貌,这种地貌的形成因素中流水的冲刷占了很大比重,那时的人们担心大水再次降临,才将船棺做成船的样子。这样即使崖洞被淹没,船型的船棺仍可以载着祖先的遗体,保证其不被大水淹没。

其二:考古人员从“二号船棺”中发现了一个陪葬品“龟盘”。乌龟是古代神话中的“水母”,是渔猎民族的象征和标志,代表着武夷先民与水的不解渊源。结合船型棺材和龟盘来看,船棺是死者生前水上生活的延续。


为什么船棺会被高悬山崖之上

在古代,不同民族的丧葬仪式会因民族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就像农耕民族会将逝者葬入其生前赖以生存的土地,游牧民族会将逝者火化以便居无定所的他们携带。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将船棺放置在高悬的山崖之上呢?

关于这个问题,考古专家们也给出了不同的猜测:

第一种猜测:和武夷先民的居住习惯有关

就像农耕民族的“入土为安”,因为土地与逝者生前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人们死后便葬入黄土之中一样。武夷先人曾在崖洞之中居住,这种居住方式,被称为“崖居”。崖洞是生前的居所,死后被安葬在崖洞中也就可以理解了。

第二种猜测:和地理环境有关

长期生活在水域环境中的武夷先人们怕棺材埋的低会被突发的大水冲走。山崖上的天然崖洞就成为了先人较好的选择。若在战乱频生的年代,还能防止先人的遗体被战乱或入侵者毁坏。山崖便成了先人们最好的选择。

第三种猜测:和信仰有关

古人们相信灵魂的存在,对天的崇拜让他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会升天。他们认为被安葬在山崖上会离天更近一步。

船棺是怎么被放上去的

因为所有悬棺无论是置于崖洞之中还是悬于崖壁之上,都前临流水,除了崖壁没有任何可攀附之地,船棺本身较之普通棺材更长且更重,所以悬棺是如何被先人安放到崖洞中的,就成为了一个很大的谜团。

许多想法被相继提出:

退水法

此法由明代诗人张于垒率先提出。人们将船棺从水面推进与水等高的崖洞之中,等水退去后船棺也就被高置在崖壁之上了。

但是张于垒的推论被现代地质学的观点否定了。因为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九曲溪的水位曾在3000多年前涨到与悬棺持平的位置,且与船棺同时期出现在崖壁上的还有崖居(4岩、崖、洞而修建的建筑),如果曾经水位比现今水位高的话,那些崖居的居民可就要生活在水下了。

筑台法

筑台法有两种:一是筑土台,在岩壁前堆积大量的土筑起土台,将船棺放入崖洞后再将土台撤去,但是九曲溪常年流水不断,砂土无法堆积,土台也就无从筑起。

二是筑竹台,江西省考古队于1978~1979年间对贵溪悬棺进行发掘时就用的这种方法,但是为发掘而搭建竹台所耗的人力物力都远远高于当时的水平,对于当时的人们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栈道法

崖壁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洞孔,有的被当时的人们用来存放船棺,有的被建成了居所。

受到这种侵蚀孔的启发,有人猜测先人利用这些天然的孔洞铺设栈道,将悬棺运入岩洞中。但是大部分安放悬棺的崖壁上并不存在这些侵蚀孔,也没发现可用于搭建栈道的孔洞,所以这种猜想并不成立。

下垂法

文章一开头说到的《美人心计》中放置装有素问遗体的悬棺用的就是下垂法。

武夷山悬棺什么时候消失(武夷山的峭壁上)(9)

素问棺木下葬方式 图源:《美人心计》截图

人们先将船棺运到崖顶,再将船棺从崖顶放下。曾光顾过“一号船棺”的盗墓贼就采用的这种方法。然而武夷山的山体构造令当时的人们不具备将船棺运至崖顶的条件。

吊装法

考古人员经过对“二号船棺”的研究发现,吊装法的可能性很大。

在“二号船棺”上发现的明显的“勒痕”说明船棺在安葬的过程中很有可能被悬吊过。

且就“二号船棺”的发掘现场来看,岩壁十分坚硬,若采用下垂法,船棺与岩壁之间会因发生摩擦而留下擦痕,使用吊装法就不会留下擦痕,而“二号船棺”上并未发现类似的痕迹。

所以古人使用吊装法安放“二号船棺”的可能性很大。

武夷山悬棺什么时候消失(武夷山的峭壁上)(10)

棺盖上被凿穿的孔洞 图源:纪录片《武夷悬棺》截图

武夷山悬棺什么时候消失(武夷山的峭壁上)(11)

与孔洞位置相对应的绳子的勒痕 图源:纪录片《武夷悬棺》截图

武夷山悬棺什么时候消失(武夷山的峭壁上)(12)

1989年考古人员利用吊装法成功的将棺材放入崖洞中 图源:纪录片《武夷悬棺》截图

那些逐渐消失和兴起的丧葬仪式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丧葬仪式也从最原始的土葬,到日益普及的火葬,这中间还有许多和悬棺葬一样特殊且小众的丧葬仪式出现,例如天葬、水葬、树葬等,这些丧葬仪式都存在于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之中,并和悬棺葬一样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但同时,一些新兴的丧葬仪式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例如新型树葬、水焚葬、钻石葬等。这些新兴的丧葬仪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占地面积小。

随着地球人口的迅速增长,可使用的土地也越来越少,便逐渐有人提出了相对节省空间的丧葬仪式。但是不管丧葬仪式是怎样的,都代表着后人对先人的哀悼和对逝者的敬畏之心。

不管选择哪种丧葬仪式都具有其不同的意义。人们将会用更多不尽相同却含有现代化理念的丧葬仪式表达对逝者的敬畏之心。


本期资料来源:

[1]张恒.武夷悬棺[M].文物出版社,2008.

[2]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武夷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夷胜迹[M].鹭江出版社,2013.

[3].吴春明,佟珊.武夷山崖上聚落[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4]朱水涌.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与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5]孙良刚导演,纪录片《中国考古探秘第一部》之武夷悬棺.2011.

本期编辑团:

主稿人:叶子;顾问:尘繗;选题审核人:包包;校对:等等;题图:花颜公子;排版:天空

武夷山悬棺什么时候消失(武夷山的峭壁上)(13)

武夷山悬棺什么时候消失(武夷山的峭壁上)(14)

武夷山悬棺什么时候消失(武夷山的峭壁上)(15)

武夷山悬棺什么时候消失(武夷山的峭壁上)(16)

武夷山悬棺什么时候消失(武夷山的峭壁上)(17)

武夷山悬棺什么时候消失(武夷山的峭壁上)(18)

*法医秦明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