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红日》是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问世的本书是一部以解放战争为题材的宏篇巨作,以宏大的结构和澎湃的气势描写展示出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它描写的是陈毅、粟裕指挥下的华东野战军在1946-1947年解放战争初期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大战役的故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感受革命峥嵘岁月?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感受革命峥嵘岁月(看好书红日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感受革命峥嵘岁月

小说《红日》是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问世的。本书是一部以解放战争为题材的宏篇巨作,以宏大的结构和澎湃的气势描写展示出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它描写的是陈毅、粟裕指挥下的华东野战军在1946-1947年解放战争初期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大战役的故事。

《红日》是吴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吴强创作《红日》,与他的战争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1947年,吴强参与了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从那刻起,他心中就萌发了一个念头:要把涟水战役、莱芜大捷到张灵甫毙命孟良崮这些编织起来写成一部小说。作品一问世,就引起了读者的热烈反响,被誉为“十七年”红色文学经典之一,

文中的三次战役中,解放军有败有胜,各具特点,作家的描写也有略有详,各有侧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在小说结构上的匠心。《红日》采用了先抑后扬、环环相扣,很有传奇色彩的叙事结构,按照线性时空结构的顺序,完整地构建了一个战役文本,为当代长篇战争小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红日》的可贵之处是它的全景式描写,在这同时期的红色文学里应该是绝无仅有的。作为中国战争小说中第一部采用这种全景式、立体式、视角式的手法的作品,其意义可以说是划时代的。能用全景式的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描写方式,展现一场战争的进程,在中国文学里可以说是罕有其匹的。

1947年,蒋介石悍然撕毁和平协议,对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张灵甫率王牌主力整编74师从淮南攻到淮北,二次攻涟水城,血战十二昼夜,军长沈振新率部突围,败走麦城。张灵甫连战连捷,攻占我苏北和鲁南根据地。涟水败走在整个战役中虽然是个小插曲,但作者将它一开始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整部作品更加充满了悬念,使后面战事的发展成为焦点。 也是通过战场上的失利,表现了当时战役中敌我双方力量的强弱,为最终胜利造成强烈对比,说明了战斗之艰苦、胜利之不易。作家一开始就把解放军放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境之中,这样的结构布局在习惯于描写我军“横扫千军所向披靡破阵摧坚”的其他军事文学作品中显得独特而又真实。然后,再以莱芜大捷的胜利为过渡,最后集中描写孟良崮战役歼灭国民党“王牌军” 74师达到高潮,我军歼灭了国民党王牌七十四师的宏伟画面,激昂、壮丽。全书描述了我军由弱到强,最终胜利的历史进程,揭示了人民战争的规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共产党的坚强斗志。

三次战役虽有主有次,却浑然一体,作家在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形象地完成了对解放战争的阐述: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现代革命战争,经历了惊心动魄的艰难曲折,经过了无数的牺牲,最终取得了最后胜利。

这本书看着看着,我的思绪却早已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硝烟滚滚的年代。我仿佛看到中华大地上有多少优秀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了国家的和平统一,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舍身取义,矢志不渝,用顽强不息的斗志以及他们宝贵的青春热血,高举起革命的火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出生入死,为新中国洒下了血汗。烈士们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们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关键时刻舍身为民的优秀品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却永垂不朽。

最后我想诚恳地说一句:期望更多的人能够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感受先辈崇高的信仰,品味眼前幸福的人生的不之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