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师之所以会成长为有独特思想的教师,很大程度上与他阅读的书籍极为相关结合自己的语文教育成长史,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下面这些书籍可以说是我教育思考的直接源头,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与读书相关的主题?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与读书相关的主题(与阅读相关的生长)

与读书相关的主题

一个教师之所以会成长为有独特思想的教师,很大程度上与他阅读的书籍极为相关。结合自己的语文教育成长史,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下面这些书籍可以说是我教育思考的直接源头。

只有真实,才可能成长

20年前,正在浙江省绍兴县秋瑾小学任教的我,正在做小学语文立体教学实验。不知从哪里弄来朱作仁教授的地址,给他寄去一封信,很快就收到朱教授的回信。随后的几年,朱教授每学期都来学校指导,每次都要听我一节课。

2004年9月,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朱作仁语文教育文集(三)》。朱教授来学校指导时,赠送给我一本。其中有一篇《语文教改:我的22条建议》,我印象非常深刻。

譬如第一条建议“上课前,让学生先把课本打开,翻到施教的课文处”,就是针对当时课前学生“闭书”现象提出来的。如今20多年过去了,学生课前“闭书”现象依然存在。许多公开课,上了半节课学生都不用翻书。甚至有的教师刻意不让学生翻书。又譬如“课堂练习规定学生不用橡皮和涂改液,纠正公开课‘斩头去尾’的现象,语文课板书要从实际出发打破求完整重形式的框框”等建议,每一条都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很强的操作性。朱教授的22条建议,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常规。十几年后的今天,依然不过时。

朱教授的语文教学研究从儿童心理出发。他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强调,教学研究“要从实际出发,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实事求是”,一线教学工作要“真实、朴实、扎实”。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提倡“不唯书、不唯上、不唯风、不唯心、不唯我”,但要“唯科学”。近20年来,朱教授的“三大实”“三小实”“五不唯”“一唯”这些主张,一直是我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态度。参加了不少比赛和评比,但从不唯上,从不跟风。写了不少文章,从不标新立异。上了无数公开课,从不设计所谓的精彩台词,震撼导语,坚守真实、真实、再真实。只要真实,就必然朴实、扎实。宁要“粗糙的真实”,拒绝“虚假的精致”。因为只有真实,我们才可能有成长。

汉字之源,民族之魂

说起潘德孚这个名字,语文界听过的人肯定不多。再说《语文学林改错》这本书,估计读过的人就更少了。至少在我近20年的语文教育生涯中,没有遇到第二个读过此书的人。

潘德孚是语文教育界的局外人,是一位中医。我认识潘德孚医生,不是看病,而是因为汉字。2005年左右,我正对汉字感兴趣,上了一节《有趣的汉字课》,评课的专家介绍我认识了潘德孚医生。

我们先来看这本书的部分标题:《汉语汉字的起源》《汉字发展的时空规律和汉字变革的基本特性》等,这些原本都是语文界应该思考的源头问题,结果遭到语文界和语言文字界的围攻,说潘医生是外行,语文最基本的ABC都不懂。

而我正是读了潘医生的这本书才开始思考:什么是汉字?什么是汉语?什么是中文?汉语与汉字的关系是什么?汉字的特点是什么?中文的规律是什么……

20年前,我开始对汉字感兴趣。我买的第一本汉字书是谢光辉主编的《汉语字源字典》。这本书从汉字字理角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1086个常用汉字作了生动的解析,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民族智慧。从此,我对汉字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

目前,家里收藏了300本与汉字相关的书籍。在家里陪女儿玩汉字,在学校陪学生玩汉字。在学校,我开设了汉字课,解读孩子的名字,帮助孩子设计自己的艺术签名。每读一篇课文,都会引导孩子解读作家的笔名。学生给我取了一个绰号——“汉字刘”。

近年来,读汉字、写汉字、玩汉字、研究汉字,成为我生活的一大爱好。我也因此结识了流沙河、萧启宏、戴汝潜、张鹏鹏、黄亢美等汉字研究学者。

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懂一点汉字常识。汉字是语文之魂,汉字是中华民族自信之源。

后现代课程启蒙

2008年,我购买了钟启泉与张华老师主编的“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的《后现代课程观》,坦白地讲,当初花了很大的精力阅读,还是感觉这种纯理论的书籍许多地方读不太明白。即便到今天,还有许多后现代课程理论没有完全读明白。但现在回过头看,当初硬着头皮阅读此书,唤起了我的后现代课程启蒙意识。

当大家还沉浸在线性、封闭、精准的现代课程思维意识时,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课程领域已步入穷途末路,按照现行的方法和原则已不能继续运行,也无以增进教育的发展。现在需要的是适合于解决问题的新的原则,新的观点,新的方法”这样的宣言。后现代课程强调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不再单纯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强调每一个教师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在这样的思想观念影响下,我的日常课堂不再追求完美精致设计,而是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享受师生课堂的互动生成。

2013年,我的《落地麦田野课堂》一书出版。在完成国家语文教材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开发鲁迅启蒙教育课程、汉字文化启蒙课程、漂流日记写作课程、跟着名家学语文课程等一系列实践课程。我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国家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语文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一个教师,只有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独立思想的教师。

一段历史,一个故事

这是一部读起来令人热血沸腾的书。10年过去了,到现在都记得当初彻夜通读时,一个人激动得在书房里击掌叫好的情形。《一段历史,一个故事》翔实记录了钱理群老师带领团队用长达7年时间编写《新语文读本》的心路历程。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语文教育遭遇全民批判时,钱理群老师领衔,凝聚一群国内顶尖的人文学者和语文教学专家联袂为中小学生编写了一套读本。这是一次民间力量融入语文课程建设的大胆创举,他们提出的以“立人”为核心的语文教育主张,开启了新世纪语文教育的新风气。

2011年,我组织编写《名家文学读本》丛书时,买来《一段历史,一个故事》送给每个编委,我们要秉承《新语文读本》的编写思想。当我们向钱理群老师发出邀请时,钱老师欣然接受,担任丛书主编。如今10年过去了,《名家文学读本》依然是深受孩子欢迎的“常销书”。

今年我组织编写《跟着名家学语文》丛书,第一件事就是给每个编委赠送一本《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并组织全体编委认真学习。年届80高龄的钱理群老师再次出任丛书主编,钱老师在序言中写道:从《新语文读本》开始的语文启蒙教育试验持续了20年,实实在在继承下来了,而且有了创新和发展。

20年来,我也成为《新语文读本》开启的《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中的人物。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做教育必定少不了一点理想主义情怀,尤其是在物欲喧嚣的时代。也让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所谓语文教育,就是带领孩子阅读名家经典,用人类文明和民族文明最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为他们终身精神成长和学习打底。

把自然还给孩子

这是一本只有170页的小册子。我记得当时在书店看到《把自然还给孩子》这个书名,就被深深吸引了。站在书店,一口气看完了。我们当下的教育对孩子的自然成长干预太多,改造太多,甚至许多做法违背了孩子的生长规律。

作者大田尧是日本著名教育学家,他对日本教育从传统“臣民教育”向“主权公民教育”转变过程中的当代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大田尧分析的日本战后“当代教育问题”,是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序言中一句“当代教育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没有选择机会的儿童”引起我的震撼。我们的孩子整天像鸭子一样被赶来赶去,他们迷失在失去自我的境地里。

人要过上真正的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我们要使孩子在自然的舞台上自由玩耍、自由活动,这样孩子才能在游玩和活动中找到真正的学习。我的课堂上,孩子可以随时发言,有了思考就要表达,这是自然的。每节课下课铃声一响,不管内容是否讲完,我都准时下课。下课的时候就下课,这是自然的。我允许并鼓励孩子带玩具来学校,课间孩子玩玩具、玩游戏,这是自然的呀。但是,这也常常遭到来自各方的压力。每天中午,我都带孩子到操场打一场篮球,这是孩子生命成长需要的,也是最自然的。

大田尧说,我们要做一个不慌不忙的大人,让孩子有闲暇的时光,孩子才会有自我思考的空间,才会有自然生长的内在动力。虽然我们会失去一些看似很重要的东西,但人正是在失去中获得自然成长的。

把自然还给孩子,对生命始终要给予无限的信赖。这样朴素而深刻的思想已经融入我的生命。

“会生长的语文”

20年前,为了迎接新世纪第一轮课程改革,华东师范大学编写出版了一套旨在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这套丛书,对我个人的教学观念转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教会学生思维》一书,对我的帮助最大。

为知识而教,还是为思维而教?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思想。譬如,过去我们带学生读鲁迅,首要的是读懂鲁迅。为了读懂鲁迅,老师拼命讲,结果讲得越多孩子越糊涂,越害怕鲁迅。后来,我改变策略,读鲁迅给学生听,让学生自己读鲁迅,让学生用发现的眼光读出自己心中的鲁迅。在孩子的世界,鲁迅一下子就活了。

过去我们的教学一直是“求证式”教学,给孩子一个观点,让孩子寻找证据。这样,孩子的思维是被动的,也是封闭的。而真正的教学应该是“发现式”教学。所有的观点,要来自于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这样的学习才是充满挑战和发现创造的愉快思维活动。

这辈子我得感谢鲁迅。作为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唯一的小学语文教师,我编写的《小学生鲁迅读本》发行超过60万册。

即便如此,我也不能算鲁迅研究专家,我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但我是一个特别的小学语文教师。自2005年开始,近15年的鲁迅阅读与鲁迅启蒙教育研究,鲁迅已经成为我语文人生的底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语文教学是从鲁迅出发的。鲁迅的方向,就是我的语文教育的方向。

当然,给我带来影响的还有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2011年在朋友的推荐下买来这本书,花了很大的力气学习。也圈圈画画,做了不少批注。但很长一段时间,我想不起当时的阅读对我个人有怎样的影响,似乎一点印象都没有。甚至有相当长的时间,我都没有再去翻阅这本“伟大的教育著作”。

但非常奇妙的是,2019年9月的一个夜晚,我再次拿起这本书时,突然发现这本书的每一句话都说到了我的心坎里——我这些年的许多教育实践,一切的理论源头都在这里呀。

2005年,我上了一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文课,2009年出版了《亲近鲁迅》一书,随后又出版了《小学生鲁迅读本》。2011年,我主持编写出版了《名家文学读本》丛书。从一节课到一本书,再到一套读本。每走一步,都不知道后面有怎样的结果,但每一次新的结果出来,又与前面的研究一脉相承。我意识到,自己的语文教学发展不是一种预先的规划,而是一种自然的生长。于是在2019年春,我正式提出“会生长的语文”概念,因为我的语文的确是会生长的呀。

原来我所走的路,证明我正是一个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践行者。“教育即生长,生长即目的”,教育原来没有任何其他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生长。教育要回归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的本位。许多年来,都没有这样遇到知音的阅读快感了。2019年下半年,我几乎用整整半年的时间细细品读了这部伟大的教育著作。

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以促进儿童生命的成长为目的。教育拒绝“揠苗助长”。生长是生命由内而外的一种本能,是内在、积极的,是不可抗拒的一种生命力量。

“因为我爱你”

这是一个绘本故事。故事很简单。在一个村庄里,有一个老木匠特别爱孩子。村子不远处,是一片森林,那里有猛兽。老木匠为了保护孩子,就在村子周围砌了很高的围墙,并且一再告诫孩子不能出去,外面的森林里有猛兽。可是老木匠在砌围墙时却留了一个洞,刚好容一个孩子钻出去的洞。有一个好奇的男孩,果然偷偷钻洞溜出去,到森林里玩耍。虽然没有遇到怪兽,但是天黑返回时,那个钻出去的洞怎么也找不到了,这时才后悔没有听老木匠的话。夜幕降临,阴森恐怖,仿佛怪兽就要来临,小男孩使劲喊救命。听到小男孩的呼救,老木匠赶过来,把小男孩平安带回家。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让我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老木匠明知留一个洞会有孩子钻出去,为什么还要留呢?因为他知道孩子内心的好奇以及与生俱来的冒险精神,他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有自己的思考和选择,让孩子去经历,在经历中成长。而反观我们的教育,看似也是爱孩子,但为了防止万一,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堵死所有的洞。当孩子问老木匠为什么要留一个洞时,老木匠回答说:“因为我爱你!”

这样的故事没有讲任何大道理,却令我深深震撼。我们的教育,不就是要给孩子留一个洞吗?

爱孩子,就要给孩子留一个可以进出的洞。哪怕外面有危险,哪怕洞只能出不能进,依然要留一个洞。这个“洞”的名字,就叫信任、尊重、呵护。

一句话,我们是否懂得孩子的心?

(刘发建,笔名落地麦,湖南炎陵人。浙江省宁波市鄞州蓝青小学教师,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课堂教学能手。长期致力于小学语文课程开发与建设,在鲁迅启蒙教育、汉字文化启蒙、名家经典阅读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出版了《亲近鲁迅》《落地麦田野课堂》等教学著作。秉持“教育即生长,生长即目的”的教育理念,正逐步构建“会生长的语文课程体系”)

十本书书单:

《朱作仁语文教育文集(三)》

朱作仁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语文学林改错》

潘德孚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汉语字源字典》

谢光辉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后现代课程观》

〔美〕小威廉姆·E.多尔 著

王红宇 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一段历史,一个故事》

钱理群 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把自然还给孩子》

〔日〕大田尧 著

朱浩东 曾贫 李振溪 译

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教会学生思维》

郅庭瑾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民主主义与教育》

〔美〕约翰·杜威 著

王承绪 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朝花夕拾》

鲁迅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因为我爱你》

〔美〕陆可铎 著 海恩斯 绘

丘慧文 郭恩惠 译

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中国教师报》2020年09月16日第8版

作者:刘发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