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存活四千多万年的白鳍豚被正式宣布功能性灭绝。如今,长江十年禁渔刚实行不到2年就初见成效,长江江豚开始三五成群地活跃在江面上,令人十分赏心悦目。看到江豚的踪迹,很多国人在激动的同时也坚信“长江女神”白鳍豚并没有真正灭绝,只是藏了起来,没被世人发现而已。

根据考古化石证明,早在4000多万年前,白鳍豚就存在了,这可比大熊猫要古老得多,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然而如此罕见的远古国宝,却在30年内走向了灭绝。

长江禁渔发现白鳍豚(长江10禁渔初见成效)(1)

江豚

白鳍豚在1984年之前大约还有400头,十年之后的1995年已经不足100头,到了98年,被发现的白鳍豚仅剩7头,此时长江中的总数已经不及15头。

1980 年渔民捕获了雄性白鳍豚——“淇淇”,这是人类第一例也是最后一例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鳍豚,只留下DNA和标本后,于2002 年寿终正寝。2004年,人类发现的最后一头白鳍豚,居然因为搁浅死亡,这不禁让人十分惋惜。到了2006 年,各国学者组成的考察团花了38天时间,在长江进行了地毯式的搜寻,但最终却一无所获,没有发现白鳍豚的任何踪迹。一年后,我国正式对外宣告白鳍豚功能性灭绝,这离最终灭绝或许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长江禁渔发现白鳍豚(长江10禁渔初见成效)(2)

白鳍豚

2020年,长江开启了长达10年的禁渔期,很多国人寄希望于此,期盼长江生态恢复后,白鳍豚能重新出现。

存活了4000多万年的白鳍豚,为何会突然灭绝?

白鳍豚智商跟猿猴差不多,处于长江食物链的顶端,唯一的敌人就是人类。和已经被宣告永久性灭绝的白鲟不一样,白鳍豚属于鲸目类动物,是典型的陆生动物进化得来的水生哺乳动物,而且和白鲟以及中华鲟不一样,白鳍豚不需要洄游,仅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以及洞庭湖、鄱阳湖一带。

长江禁渔发现白鳍豚(长江10禁渔初见成效)(3)

中华鲟

白鳍豚的寿命可达30年,通常以家族形式出现在世人的视野中。上个世纪80年代,经常有渔民看到成对或成群的白鳍豚一起觅食。可以说,白鳍豚就是长江中的吃货,成年的白鳍豚每天都要吃掉大约20斤的鱼类;而且对食物十分挑剔,只吃四大家鱼以及一些常见鲜鱼,而这也成为了白鳍豚突然灭绝的重要因素。

长江禁渔发现白鳍豚(长江10禁渔初见成效)(4)

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400多头,到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30年不见斗转星移,但见证了一个远古物种的灭亡,灭绝原因如下:

1、长江鱼群被过渡捕捞,导致挑食的白鳍豚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供给。

2、人类过渡开发、环境破坏以及水体污染严重。

3、高密度航运导致白鳍豚被船只的螺旋桨打死打伤。

长江禁渔发现白鳍豚(长江10禁渔初见成效)(5)

根据记录,被船只螺旋桨击毙的白鳍豚多达12头,而江中爆破作业更是直接炸死了11头,除此之外,被渔具致死的居然还有29头,占死亡总数的48.8%。

除了人为因素之外,白鳍豚本身种群数量就极少,难以大量繁殖,每两年才繁殖一次,而且存活率极低。种种原因,致使长江女神白鳍豚离永久灭绝只剩时间上的问题。

长江禁渔发现白鳍豚(长江10禁渔初见成效)(6)

白鳍豚邮票

被宣布功能性灭绝的白鳍豚还会重新出现吗?

白鲟的灭绝,让世人意识到长江生态已经岌岌可危,为了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中华鲟、江豚等珍稀物种,我国于2020年起,正式实行10年禁渔,如今不到2年,长江生态恢复就初见成效,除了长江中密密麻麻的鱼群之外,最令人兴奋的还是成群结队活跃在江面上的长江江豚。

要知道,江豚早在2016年就被列入了极危保护动物,2018年的数量不到1500头,十分罕见。如今,因为长江生态初步恢复,经常有渔民看到成群结队的江豚捕食以及露出水面玩耍呼吸。看到江豚回来后,很多人坚信白鳍豚并没有灭绝,长江禁渔十年,生态得到完全恢复后,白鳍豚就有可能重新出现。

长江禁渔发现白鳍豚(长江10禁渔初见成效)(7)

或许,白鳍豚并没有真正灭绝。从2008年到2018年这10年间,经常有渔民以及民间考察摄影师发现其踪迹,比如2017年就有考察队员在安徽铜陵观察江豚时听到酷似白鳍豚的叫声。次年的2018年,中国绿发会科考队又拍到了较为清晰的白鳍豚照片,这是白鳍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13年后再次现身。为了保护白鳍豚,我国直接撤销了原来的船舶停泊区,在其疑似出没地建立了保护区。

长江禁渔发现白鳍豚(长江10禁渔初见成效)(8)

朱鹮

国鸟朱鹮,曾20年毫无踪迹,一度被宣告永久灭绝,但在专家无意间发现7只后,如今已繁衍至2000多只。希望白鳍豚跟朱鹮一样,并没有灭绝,而是藏了起来,在长江禁渔10年,生态恢复之后,再次成群结队出现在世人眼前。如果您也希望如此,还请不忘点赞加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