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秋佳节,祝今日头条的各位朋友节日快乐。

《水浒传》中写了很多节日,除了清风寨故事中的腊八节外,其余所有节日都与五、十五有关。比如元宵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等等。这些节日中,又以中秋节写得最多,总共三次。

施耐庵写节日,为何总离不开初五、十五呢?为何总是把梁山好汉的故事写在中秋节呢?这其中,大有寓意。以下,我就《水浒传》中的三个中秋节故事,来解读梁山好汉是如何过中秋的。也捎带讲一讲中秋节的由来,以及北宋时期的中秋节大致有哪些习俗。

水浒传中的礼仪民俗(水浒传为何反复写中秋节)(1)

北宋确立中秋文化,梁山好汉应当怎样过中秋

《东京梦华录》中,有一则中秋节的记载,孟元老是这样写的: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榲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翫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竿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这段文字,应当是最早最详细的中秋节描述。《唐书·太宗记》虽然也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但中秋节文化真正的形成,则是在北宋时期。

《东京梦华录》大概成书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七年之后,也就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吴自牧又撰写了一部《梦梁录》,更为详细地讲到了北宋的中秋节习俗,以及临安的中秋节热闹场面。

吴自牧在《梦梁录·中秋节》中是这样说的: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梦梁录》中关于中秋节的记载,比《东京梦华录》中要详实得多。

水浒传中的礼仪民俗(水浒传为何反复写中秋节)(2)

据吴自牧说,中秋节这天,有赏月、解闱、游西湖、观钱塘潮等活动,临安人极尽奢华。所谓解闱,就是三年一次在中秋节这天放贡举应试,诸州郡县及各路运司,并于此日放试。中秋节前,还要举行阅兵式,供百姓观赏。

《梦梁录》中记载的食品也比《东京梦华录》中要丰富得多,其中,就提到了“月饼”。读吴自牧的《梦梁录》,简直可以说是令人垂涎三尺。

无论是《东京梦华录》,还是《梦梁录》,其中有关中秋节的记载,都留下了北宋时期的风土人情。梁山好汉的故事,基本上集中在宋徽宗政和七年至宣和二年之间。所以,他们的中秋节就应当是这两部书中所讲的那样,赏花、赏月、喝酒,吃月饼等各种美味的食品,一家欢聚庆团圆。

但是,《水浒传》中的中秋节却不是这样过的,尤其是梁山好汉,总是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出事,闹事。那么,《水浒传》中是如何过中秋节的,梁山好汉又会如何大闹中秋节,他们为何总在节日中闹腾呢?

水浒传中的礼仪民俗(水浒传为何反复写中秋节)(3)

九纹龙史进中秋节大闹史家村

《水浒传》第二回书“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第一次写到了中秋节。书中说,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因躲避高俅徇私报复,带着母亲私走延安府,途径少华山下的史家村时,收了九纹龙史进为徒,教了他十八般武艺。王进走后,不到半年时间,史太公便去世了,史进接过父亲的家业,掌管了史家村。

这天,史进看见了村里的猎户李吉,便问他最近有什么野味。李吉告诉史大郎,因为少华山被三个强人占据,没办法上山打猎,因此猎物少了。李吉这番话,便引出了下文故事,史进要大闹史家村。

这个李吉绰号摽兔,他的出现,是为后文史进大闹中秋节伏笔。兔,就是月亮的一个代码。

听说少华山上有强人,史进估计他们早晚回来村子里骚扰,便杀牛饮酒,武装村民,随身准备贼寇的薅恼村坊。没想到,经过一场较量,史进竟然与少华山的朱武、陈达、杨春成为朋友,两家时常私下里来往。

眼见得就要到中秋节了,史进便写了一封信,请朱武三人到家中来共度佳节。史进派出的信使王四把信送到了,但是却被山上的喽啰们留住喝酒,吃得大醉。王四带着朱武的回信,半道上遇见了正在捕兔子的李吉。李吉要偷王四的银子,却意外地发现了朱武的回信。于是,便暗中报官,说史进私通贼寇。

水浒传中的礼仪民俗(水浒传为何反复写中秋节)(4)

王四丢了书信,不敢声张,对史进谎称朱武没有回信,只说中秋节准来赴席。王四说得很在理,史进也没多想,便张罗着与贼寇团聚,共度八月中秋节。

中秋节这天,天气晴好,“史进当日分付家中庄客,宰了一腔大羊,杀了百十个鸡鹅,准备下酒食筵宴”,等待少华山的兄弟前来。此处,书中有一首赞诗,专道佳节:

午夜初长,黄昏已半,一轮月挂如银。冰盘如昼,赏玩正宜人。清影十分圆满,桂花玉兔交馨。帘栊高卷,金杯频劝酒,欢笑贺升平。年年当此节,酩酊醉醺醺。莫辞终夕饮,银汉露华新。

朱武、陈达、杨春准时到来,书中写道,史进他们一面饮酒,庄内庄客,轮流把盏,一边割羊劝酒。 酒至数杯,却早东边推起那轮明月。于是,史进他们在后园边饮酒,边赏玩中秋,叙说旧话新言。

这一派惬意的中秋景象,一如《梦梁录》中的记载,原来,梁山好汉也是这样过中秋的。但是,史进家却没见新出的螯蟹,石榴、榲勃、梨.枣、栗、孛萄等食品,是不是还没得及上呢?

正当史进四人喝酒赏月之际,华阴县的县尉领着两个都头,率领三四百人马,围住了史家庄。于是,史进与朱武、陈达、杨春绰兵器上马,一把火烧了史家庄,带着庄客与官军厮杀。

史进杀了王四、李吉,陈达、杨春斩了两个都头,中秋节之夜,原本不愿意造反的九纹龙史进被迫杀官军,火烧史家庄,上了少华山,做了三天强盗。

水浒传中的礼仪民俗(水浒传为何反复写中秋节)(5)

八月十五月夜走刘唐,宋江怒杀阎婆惜

史进故事中,施耐庵点明了这一夜是中秋节,而在宋江杀惜这段书中,却只交代是八月十五,并没有提到“中秋节”三个字。难道,郓城县与华阴县的风俗不一样?

却说晁盖做了梁山寨主,又收拾了黄安的征剿,还抢得了很多金帛,梁山红火了起了。晁天王不忘宋江的报信救命之恩,便修书一封,附带一百两黄金,打发刘唐去郓城县,感谢宋押司的大恩。

书中在刘唐下山时,并没有交代时间,而是插入了“王婆事”。所谓“王婆事”,就是宋江因为郓城王婆而救济了从东京来的阎婆母女。又因为王婆从中做媒,宋江收了阎婆惜为外室。宋江原是个好汉,不喜女色,这阎婆惜便与宋江的同僚张文远勾搭上了。

张文远小名叫做张三,小字张三郎。后来,宋江在元宵节观灯时,被清风寨知寨刘高的老婆指认,被当做清风山的强人拿了。宋江抵死不敢报真实姓名,谎称自己是郓城张三。这一笔就非常有意思了,宋江竟然以张文远的小字隐瞒真实身份,究竟是为什么呢?

宋江不喜欢阎婆惜,便不愿意回到自己租赁的住处,便时常在大街上晃悠。这一天,宋江遇到了刘唐。赤发鬼刘唐认得宋江,宋江却不认识刘唐,一番自我介绍后,宋江把刘唐带进了一条僻净小巷中的酒店。

刘唐说明来意,转呈了晁盖的书信和一百两金子。宋江收了书信,只取了一锭金子,写了回信,便催促刘唐赶紧回梁山。此时,书中才交代一句:离了酒楼,出到巷口,天色昏黄,是八月半天气,月轮上来。于是,刘唐乘着月色,连夜赶回梁山。

水浒传中的礼仪民俗(水浒传为何反复写中秋节)(6)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宋江怒杀阎婆惜。也就是说,宋江是在中秋节之夜,杀了出轨且又贪婪的外室。问题是,施耐庵为何不写明这天就是中秋节,而只说是“八月半天气”呢?

送别刘唐,宋江却被阎婆连拉带拽地弄到了阎婆惜那儿。宋江上了楼,遭阎婆惜一顿冷眼抢白,原本一走了之,却被阎婆反锁了房门。阎婆把宋江锁在屋里,便跑到街上去买酒食。阎婆到了巷口,买了些时新果品、鲜鱼、嫩鸡、肥鲊之类。

从阎婆卖食品看,郓城县的夜市却如《东京梦华录》中写得差不多,当时的夜市还真的是十分繁华。但是,这些食品却与孟元老、吴自牧所描述的中秋节食物差得太远了。难道,郓城县的人不过中秋节吗?

施耐庵为何在这段故事中回避了“中秋节”这三个字呢?问题就出自刘唐的身上。“刘唐”二字,是借用了刘氏汉朝和李氏唐朝的“刘”、“唐”,上文讲到,中秋节文化定型与北宋,汉朝时是否有这样的习俗,不得而知。而唐代虽然也有“中秋节”的记载,但应当与北宋大相径庭吧。

施耐庵写得十分精细,刘唐的出现,便不能如史进故事中那样描述北宋的中秋节了。至于“刘唐”为何是这样的寓意,咱们下文再讲。

水浒传中的礼仪民俗(水浒传为何反复写中秋节)(7)

都监府过中秋节,武松惨遭诬陷

《水浒传》中写中秋节的事,数“武松误陷都监府”这段故事最为详细,也最符合《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的记载。

却说武松醉打蒋门神之后,被张都监请进了都监府。转眼之间,“却早又是八月中秋”,这里,便又点明了中秋节,而不是“八月半天气”了。这天,张都监在后堂深处鸳鸯楼摆下家宴,请武松一同欢度中秋佳节。

这席中秋筵席,张都监的家眷都在,就是一家欢聚庆团圆的意思。施耐庵虽然没有详细描写筵席上的菜肴和水果,却交代了先喝酒,然后,抬上果桌饮酒。张都监还是准备了很多果子,满满的一桌,估计这些果子中,应当有《东京梦华录》中所写到的那些吧。

喝酒之时,“看看月明光彩,照入东窗”,张都监又叫出了心爱的养娘玉兰,唱曲助兴,共赏明月。玉兰打着象板,唱了一曲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秋》。这段描述,正合《东京梦华录》中写到的“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的情景。

席间,张都监还与武松说了些闲话,请教了些枪法,也是一种佳话中秋的气氛。玉兰唱罢,张都监就把这个养娘许配给了武松。假如张都监真的喜爱武松,那么,这个中秋节真的是写得十分的和睦融洽。武松得配良缘,岂不也是中秋节团圆的象征吗?

遗憾的是,《水浒传》中的中秋节都是要出事的,这一夜,张都监在玉兰的帮助下,成功地栽赃武松。武松被当做贼子被拿下,差一点死在了囚牢之中。在武松被陷害之前,书中还写到了一个细节,说是武松为了消食,拿出哨棒在月光之下,打了几个轮头。这一笔也不是闲笔,其中也藏着寓意。

因为武松被陷害而不能咽下这口鸟气,便大闹飞云浦,杀回都监府,血溅摆下中秋家宴的鸳鸯楼,张都监家一十五口全部在武松的屠刀下丧生。这一夜,正是十月十五,还是一个明月之夜。

好端端的一个中秋节,竟然被张都监弄成了一桩血案。

水浒传中的礼仪民俗(水浒传为何反复写中秋节)(8)

《水浒传》中的中秋节为何总是出大事

上面说了《水浒传》中描写的三次中秋节,这三个原本是喜庆团圆的节日,却都引发了血案。施耐庵为何专挑节日写梁山好汉出大事的故事呢?

这个疑问,要从“开篇引首”故事中找答案。

在这段故事中,施耐庵一开篇就改写了北宋术数家邵雍的七律时,道明了水浒故事的背景。接着,就是一首五言绝句: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这首诗蕴含着“天道循环”,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宣王稷下馆名士邹衍首创的“五德终始说”。

十五、五十,是河图洛书的天地生成之数、大衍之数。同时,其中还隐藏着九星飞宫图,后来的故事中,又以公孙胜的家乡来进一步解读这首五绝中所隐藏的玄机。公孙胜是蓟州九宫县二仙山人,又从罗真人那里学了五雷天罡正法。五雷,其实就是金木水火土,是“五德终始说”的核心理论。

如此,九宫县二仙山、五雷天罡正法,就是九星飞宫图之一图:五黄二黑。简而言之,这个图像暗藏的是王朝到了即将灭亡的时候。

原来,《水浒传》中总写五、十五这样的节日,原来隐藏的是这样的寓意。中秋节就是八月十五,正是“都来十五帝”的数字暗示。

施耐庵之所以反复以十五来作为书中的时间节点,而且,都将出大事,其实是在揭穿“五德终始说”的天命谎言。自西汉开始,至元代终结,历朝皇帝都要假借这个学说,以所谓的“天道循环”给自己的王朝定国运,以此蒙骗天下,号称自己是天命所归,是上界下凡的天子。

上文讲到的“刘唐”,总共隐藏了三个王朝,那就是西汉炎刘朝,大唐李氏朝,以及“紫黑阔脸,鬓边一搭朱砂记,上面生一片黑黄毛”所隐藏的大明王朝。

水浒传中的礼仪民俗(水浒传为何反复写中秋节)(9)

朱洪武是明确出现在《水浒传》中的,他虽然没有给他的王朝明确确定国运,但却以“五雷”给他的子孙确定了“金木水火土”的辈分。朱允炆之所以被立为皇帝,有很多原因,这些原因中,就有“五德终始说”在其中作祟。

朱元璋自诩自己与汉高祖刘邦一样,都是“高皇帝”,所以,他的国运就是“火德运”。朱允炆就是“火字辈”的,他的上面则是木字辈的,木能生火,大抵如此。因而,《水浒传》中所有姓刘的,就是在讥讽朱洪武效仿并且攀比“炎刘”。

书中的“唐”字,则是施耐庵借用李世民射杀李建成的故事,隐藏了因朱洪武“孙立”而导致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就是发生在明朝的玄武门之变,在这场谋逆篡位之战中,建文帝也是被硬弓射杀了。朱棣的次子,也就是朱高煦(高二)效仿李世民,自称“天策上将”,施耐庵在书中反复暗示,建文帝死于弓箭之下。故而,武松激怒蒋门神小妾时,便说了一句“如何不姓李”?而书中的两个李小二,也是这样的寓意,李世民不就是“李小二”吗?

因此,“刘唐”不是北宋人,是借用的汉朝、唐朝符码,这个时期,还真的不是如北宋那般过中秋节。

中秋节出事,暗示的就是大明王朝要出大事。会出什么样的大事呢?

水浒传中的礼仪民俗(水浒传为何反复写中秋节)(10)

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

这个小标题出自赵匡胤的《咏日》诗,书中的霹雳大仙把自己比喻为太阳。但是,《大宋宣和遗事》中却说,诗中的大金盘是北宋亡于金国的大预言,赵匡胤预言了自家王朝的灭亡。

《宋史·太祖本纪》中说,建隆三年(962年)三月,赵匡胤“定国运以火德王,色尚赤”。赤,就是《水浒传》中的“朱”,也就是朱洪武的王朝,朱洪武也认定明朝是火德运。所以,施耐庵这样描述赵匡胤的出世:这朝圣人出世,红光满天,异香经宿不散。 乃是上界霹雳大仙下降。英雄勇猛,智量宽洪。这段描述,既出自《宋史》,又出自《明实录》。而“太祖武德皇帝”,则是赵匡胤、朱元璋谥号的提炼合成,都取了其中“武德”二字。

在“开篇引首”故事中,施耐庵还一笔写了宋、明两个王朝的皇位传承。这段文字是这样的:(太祖)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我反复解读过这句话,其中隐藏了“金匮之盟”,也就是杜太后一手炮制的皇位传承盟约。这个盟约改变了北宋皇位传承世系,施耐庵以梁山好汉“杜迁”隐喻了这段历史。

同时,以宋太宗传位与太子而没交代宋真宗,暗藏了朱洪武的“孙立”,也就是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帝。因而,上面所讲到的三个中秋节故事,都是写的“明”朝。

“洪太尉误走妖魔”与“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是前后照应的两个故事,主要写的就是朱洪武放出妖魔,然后,预言大明王朝如北宋王朝那样走向终极。

这里,我简要解读一番这两段故事,进一步揭秘施耐庵为何以十五写节日,尤其是以中秋节出大事来隐喻明朝灭亡预言的。

却说洪太尉在龙虎山上遇见了一只白额锦毛虎和一条雪花大蛇,分别隐喻的是朱棣、朱允炆叔侄。锦毛虎就是梁山好汉燕顺,燕顺在清风山做贼寇时,手下有两个副寨主王英、郑天寿,这三个人都裹着红头巾,他们就是红巾军。三个寨主的名字合起来,就是“燕王英武真天授”。

水浒传中的礼仪民俗(水浒传为何反复写中秋节)(11)

朱允炆出生于洪武十年,也就是1377年,这一年是丁巳年,属蛇。朱允炆的准确出生日期是12月5日,大雪节的前夕。所以,他就是那条雪花大蛇。

从龙虎山下来后,洪太尉又游览了伏魔大殿。这座龙虎山中最特别的大殿,写的就是朱棣的紫禁城:

一遭都是捣椒红泥墙;正面两扇朱红隔子,门上使着肐膊大锁锁着,交叉上面贴着十数道封皮,封皮上又是重重迭迭使着朱印;檐前一面朱红漆金字牌额,左书四个金字,写道:“伏魔之殿”。

朱红,自然是朱明王朝,而重重迭迭的朱印,与下文上清宫住持真人说的,这些封皮是“八九代祖师”所封连起来读,其中便暗藏着“朱重八”。

毫无疑问,朱重八放出的妖魔,就是朱棣、朱允炆叔侄,《水浒传》的核心故事,暗藏的就是大明王朝的秘史及其灭亡大预言。这个预言,在“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故事中,被渲染到终极。

梁山聚齐一百单八将,宋江设罗天大醮,公孙胜如张天师当年那样,做了七昼夜法事。到了第七天夜里:只听得天 上一声响,如裂帛相似,正是西北干方天门上。众人看时,直竖金盘。……从 中间卷出一块火来,如栲栳之形,直滚下虚皇坛来。那团火绕坛滚了一遭,竟钻入正南地下去了。

这段描述,出自赵匡胤的《咏日》诗,在暗藏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同时,也预言了大明王朝的终极命运。因为,这只大金盘将“赶散明月”。

水浒传中的礼仪民俗(水浒传为何反复写中秋节)(12)

施耐庵的寓意极其准确,北宋亡于金,明朝也是被“金”所灭。而且,从《水浒传》中的故事中,我还读出了大明王朝将亡于“木字辈”的皇帝。而且,“木字辈”的皇帝将自缢身亡,灭掉大明王朝这股邪火的,就是“水浒”。难道清朝的“清”,施耐庵也预言到了吗?

这就是施耐庵反复写中秋节,以及反复以十五月圆之夜写杀人故事的原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