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也说到,喜庆等正日的午餐和晚餐是最正式最隆重的。特别是晚餐,如果是嫁娶之事,通常会有45到80桌的规模,少数甚至到100~120桌,这样即使有些村子很大,也不太容易找到那么大的地方同时开席,所以就会分两批:村外的亲戚宾客先吃第一场,早点回家,特别是主要靠走路的时代;然后第二批是其他亲友,包括本村的人。我极少看到一次性有五六十桌规模的宴席,这样需要厨房团队足够大。

因为所需的地方大,所以村宴通常在村里的礼堂或祠堂一类的地方办,有时候也会在附近的空地,包括搭露天的厨房和摆方桌等。可能有人喜欢野性一点的村宴,饭菜都是在外面随便搭起的灶台或棚子里完成,但现在很多村子里,大家都会凑钱建好比较正式的厨房或者饭堂一类的,专门用于办酒席,反正各家各户都有不少机会能用上的,这样无论生火做菜、做米粉、照明、通风、遮雨等的条件都好多了。

吃在北京的日记(132.记忆中和现在的村宴)(1)

吃在北京的日记(132.记忆中和现在的村宴)(2)

晚餐的正式菜席,不同于现在还有鱼(鲈鱼、桂花鱼、多宝鱼或石斑鱼之类)、虾、参、鳖、牛羊肉、乳鸽等菜,以前的村宴就不外乎猪肉、鸡鹅、虾米鱿鱼(干货)之类的,一般没有鱼,可能还是担心细鱼刺,毕竟宴席上有老人和小孩,一不小心闹出点波折,大家都不好受,何况还有远途的亲戚。

吃在北京的日记(132.记忆中和现在的村宴)(3)

吃在北京的日记(132.记忆中和现在的村宴)(4)

但作为硬菜的猪肉,也能做出很多道菜,比如有地炉脆皮烧肉、扣肉、东坡肉、猪手莲藕(或花生)、炒肉片、咕噜肉、炒粉肠猪肝等等。所谓无鸡不成宴,当然鸡肉也可以做木耳香菇黄花菜炒鸡肉,以及炒鸡杂两味。现在有时也有“扒鸭”这样的菜,但在以前,鸭比较少上宴席,而鹅则比较常见,有碌鹅、酸菜鹅或酸姜鹅等等。

吃在北京的日记(132.记忆中和现在的村宴)(5)

没有鱼,就用炒干鱿鱼来代替,而虾米粉丝也是另一道海味的菜,有时也有发菜蚝豉。蚝豉是干蚝肉,而因为保护沙漠地区环境生态的需要,发菜现在被禁止食用了,所以变成了蚝时香菇菜胆(小白菜芯)这样也是好意头的菜。在以前,蔬菜不会单独作为一道菜,一般都是肉食下方的垫菜,但是现在蔬菜反而是正式的、到最后上却最快被抢光的菜了,特别是有人喊了句“这是农家菜,好清甜”之后,更是手快有手慢无。

吃在北京的日记(132.记忆中和现在的村宴)(6)

吃在北京的日记(132.记忆中和现在的村宴)(7)

所以,原料种类不多,但村宴师傅水平高的话,也能做满满摆上一大桌而口味各异的菜。虽然从懂事开始就听说了粤语的“九大簋”,但我不知道是指9种不同的硬菜还是9大碗菜,但是有的菜一桌两碗,无论从种类还是数量来说,都满足要求了。几乎每条村子都有几个做菜的能手,村里的大型的宴席就请他们操办,水平往往也得到大家共同的认可,只是他们相当累,而且有个“上席饱,下席饿”的说法——因为被油烟熏得多,他们在吃饭是往往没食欲吃不下,但是回家后很快就饿了。

吃在北京的日记(132.记忆中和现在的村宴)(8)

我最喜欢吃的,是扣肉皮。这种扣肉不是香芋扣肉那种,就是普通扣肉,习惯的垫菜是腌酸萝卜片,现在也有用蔬菜的。而方方正正的东坡肉的传统垫菜,则是笋干,不过东坡肉过于肥腻,即使炖得绵软,老人们喜欢吃,现在在村宴上也基本上见不着了。

吃在北京的日记(132.记忆中和现在的村宴)(9)

现在各个短视频平台上,都会有教大家怎么做这种家常的扣肉,我也用文字大概啰嗦一下。一般来说,就是猪肉(五花肉)切成十多公分见方的大肉块,用白水煮熟。然后,用锅铲或牙签,甚至专门的叉子,在猪皮上密密地扎上小孔。接着,就下油锅炸,如果讲究的,就只是炸猪皮,最后才略微炸一下肉,但是有点水平不高或者嫌麻烦的,就整块肉都炸。炸出放凉后,切成半公分厚的肉片。最后,就是在锅里勾好芡汁,这些芡汁一般就是生粉、腐乳(或南乳)、酱油、盐和五香粉等做成,锅里煮熟成半胶状,再把肉片都放到里面拌匀,出来的扣肉就味道特别好,特别是扣肉的皮吸了汤汁更美味。一般一桌有两碗扣肉,这些扣肉都不会摆得整整齐齐的,就只是一堆肉,即使现在很多人忌讳吃肥肉,但是扣肉味道做得好的话,在桌上还是很抢手的。

吃在北京的日记(132.记忆中和现在的村宴)(10)

也补充说一说另一件事。特别是娶媳妇的村宴,上百年来传下最正统的习俗,新媳妇接来后,会先给至亲长辈们敬茶,但为了让村里其他人(每户有一位做代表的大人)认识新媳妇的,则一般是敬槟榔,就不再是茶或者酒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喝酒),土话叫“扛槟榔”。

这些槟榔,通常是破开一小块一小块的,用盘子装着,像敬酒一样新郎新娘一桌一桌走过去,介绍了这是什么什么伯什么什么叔之后,新娘子双手敬上,村人一般会拿上一两粒,然后在槟榔盘里放一个红包,多少都不用管,仅是礼仪,也可以不用红纸包着直接放纸币,而新娘子也不会立刻拿开,堆满了的话会有家人帮忙收拾(这时候伴娘们已经回去了,不在身边)。

吃在北京的日记(132.记忆中和现在的村宴)(11)

当然,槟榔也不只是这个时候用,主人家通常也会在给亲戚的回礼里,放一小包槟榔。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认识槟榔这东西,知道它硬硬的、一点味道都没有(小孩还是喜欢甜食…),但我奶奶就喜欢吃,每次去参加别人的婚宴都会拿一点,偶尔去趁墟(赶集)时也会买几个干槟榔回家,敲碎慢慢吃。但奶奶也很清楚,槟榔吃多了会“醉”的,醉了就是脸红头晕,所以偶尔才吃,每次都只会吃一两粒。不像现在,新闻报道的某地吃槟榔成瘾,一天五六包以上。而什么东西吃多了都不见得是好事,所以最最重要的,恐怕还是人的自律吧,把过错全推给别人或物的身上,对解决问题帮助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