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腔卫生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人都养成了饭后漱口、刷牙的好习惯,因此,不仅是牙膏的市场规模越做越大,一些与口腔护理相关的产品,也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

比如漱口水、牙线、牙签、抗菌凝胶、牙刷等等。附加产品的层出不穷也能看出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

古人是如何清洁牙齿的(古代人没有牙膏)(1)

古代刷牙史

《礼记》中记载,“鸡初鸣,咸盥漱。”意思是天亮了,鸡打鸣了。就要洗脸漱口。到了秦汉时期,人们通常会用茶水、药水或盐水来漱口,以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

到了魏晋时期,产生了“牙签”。西晋大文学家陆云在给他的哥哥陆机写信中提到“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 。两兄弟之间互赠牙签,也能看出牙签在当时应该属于不俗之物,有可能被重复使用。

隋唐时期,“揩”齿以保口齿清洁,所谓揩,就是抹、擦的意思。在当时已经逐渐流行,方法主要有“杨枝揩齿”和“手指揩齿”两种。

唐代医学大家王焘所编成的综合性医书《外台秘要方》中记载:“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需要刷牙的时候就把杨柳枝头前咬开,利用杨柳根茎分出的细小纤维蘸上药水,刷完之后口气清新,牙齿亮洁。至于“手指揩齿”则出土于莫高窟壁画,在晚唐《劳度叉斗圣图》中有刻画。

古人是如何清洁牙齿的(古代人没有牙膏)(2)

到了宋朝时,已经有了专门的“牙刷”。用一个木头柄在头上钻孔,然后植入马尾,宋朝的牙刷已经非常接近现代了,只不过材料不同而已。在北宋《圣惠方》中曾经记载“刷牙匠早晚行之”。这本书是赵光义集众多医学专家所著。里面明确了用药水刷牙的方法,这应该是“中药”牙膏的祖先。

历史上第一把牙刷是由明孝宗朱祐樘(嘉靖的大伯)于1498年发明的。

朱佑樘是个非常勤奋的皇帝,每天除了批阅奏章外,人家很少干其他的,一日他突然大喊牙疼,叫来御医。御医告诉他,之所以牙疼,是因为口腔中食物的残渣滋生蛀虫导致的。于是他想能否制造一种“清洁牙齿”的工具,把食物残渣剔出来,于是第一支牙刷应运而生。这个说法也被西方一些国家的历史研究人员所承认。

从明朝以后,皇帝刷牙、漱口的习惯已经基本形成,但刷牙一直都是“贵族”的奢侈品,在那个时候的民间,穷苦老百姓顶多用清水漱口就算很不错了,至于牙刷牙膏,想都不敢想。

直到民国时期,刷牙也只是在一些有条件的家庭中,和一些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中流行,普通人家漱一下口就算完事。

以上就是我国的“刷牙”史。在很久之前,我记得有一则广告,是讲述清朝用盐水刷牙,好像是某盐白牙膏的宣传广告。但是具体内容,笔者已经记不清楚了。

古人是如何清洁牙齿的(古代人没有牙膏)(3)

市场规模

近代,1893年维也纳人塞格发明了牙膏并将牙膏装入软管中,从此牙膏开始大量发展并逐渐取代牙粉。

1912年,方液仙创办了中国化学工业社,这是上海第一家日用化学品厂,也是美加净日化的前身。1922年,这里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支牙膏“三星”牙膏。至今为止已有100年的历史。

在建国初,我国牙膏产量仅为2100万支,30年后达到了6.3亿支,到2020年约有70亿支。这其中变化的不仅仅是数量,还有牙膏容量,从几十克到一百克不止。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牙膏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20年,全国63家规模以上(产值2千万以上)生产牙膏的企业总收入达到268亿元,比2019年增长7%,利润总额达到了46亿元,比2019年增长11%。

我们国家的牙膏大致经历了初步发展、冲击受挫、重新崛起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因为国外牙膏品牌对民族品牌形成的冲击。

据统计,2020年我国本土企业牙膏的产量大约为3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一半,而外资企业牙膏产量为24万吨,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剩余的为一些合资企业生产的牙膏,产量大约在10万吨。看似这么高的产量,其实都源于牙膏行业排名前几的龙头企业。在排名前十的牙膏企业产量为49.38万吨,占了全国牙膏产量的百分之七十。

在产量中,美国的高露洁排名第一,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做牙膏的企业。中国的好来化工(黑人系列)紧随其后,然后就是美国的宝洁(旗下有佳洁士、舒肤佳等品牌),排名第四的是中国的云南白药。这是榜单中前四个品牌,美国和中国的企业各占2席。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企业下面有很多个子品牌。

古人是如何清洁牙齿的(古代人没有牙膏)(4)

功能性牙膏

随着人类医学的进步,牙膏已经从单纯地保持口腔清洁、清新的工具,转变成带有“保健药效“、“美白性质”的功能性产品,市场上各种功能的牙膏五花八门,不过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大类。分别是美白型、抗敏型、中草药型以及其他功能的牙膏。

抛去其他小类不说,这几年最受欢迎的是美白类牙膏,比如黑人牙膏的创建初衷,就是因为“黑人牙白”,事实上这个宣传帮助其迅速抢占了市场。美白类牙膏市场占比大约为28%,位于次席的是中草药类牙膏占比大约为25%。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云南白药”。(有时间我们会具体介绍下云南白药是如何涅槃重生的)。位列探花的是抗敏感类牙膏,占比大约10%,比如民族品牌冷酸灵,那句广告“想吃就吃”,已经深入人心。

通过观察近几年,牙膏种类占市场份额的变化,就不难看出,中草药类牙膏在消费者的心目中的地位正在逐年提高,不排除有取代美白类牙膏的可能,这也恰恰符合当前环境下的主流。“大健康”这个词在最近几年成为很多公司的口头禅。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被压缩的并不是美白和抗敏感类的牙膏,而是其他“杂牌”类。这说明,美白、抗敏感、防止牙龈出血依旧是消费者关注的大方向。

最后,有意思的是, 据相关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有八成的人口能够做到每天刷牙, 但只有不到四成的成人,每天只能做到刷一次牙。而饭前还饭后,早上还是晚上刷牙,人云亦云至今没有定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