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高考制度仍然是当下最公平的底层上升路径,虽然竞争大,但至少是确切、可靠的,走这条道路,越往头部竞争,带来的确定性越强,而教育层级越低,则确定性越低,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贫困家庭的教育需求情况?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贫困家庭的教育需求情况(相对贫困家庭对教育的期盼)

贫困家庭的教育需求情况

我国的高考制度仍然是当下最公平的底层上升路径,虽然竞争大,但至少是确切、可靠的,走这条道路,越往头部竞争,带来的确定性越强,而教育层级越低,则确定性越低。

当然,不是说教育越久、学历越高,就必然带来好出路,我们分析讨论的还是样本大多数,就像也有早早辍学,但奋斗很好的,那也是极小概率事件,不做主要参考。

我们重点叙述经济条件相对贫困的家庭,这里的家庭条件多指经济条件,虽然当下已经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的问题一直存在。补充说:因为本文叙述的是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期盼问题,所以对于一般性收入家庭也具有参考意义,当然也包括生活在城市的底层家庭,都是我们涉及讨论的可参考范畴。

首先从地区行政层级分布开始,是自上而下,由省、市、县、镇、乡构成。越往基层,经济活力越低,尤其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乡镇、山区等边缘地区,相比其他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弱势,甚至过多依赖财政的补贴,以维持地方行政的正常运转。这些占据全国主要人口分布的区域,其家庭综合剩余可支配的收入并不多,我们把这类家庭称之为相对贫困家庭。这类家庭的基本特征是:主要依赖家庭内部强劳力的劳力报酬收入,在户籍地或外出劳务。

从教育升学的层级分布看,是自下而上,以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县为例。首先由30个左右的村构成了镇,再由20多个镇构成了县,又由6个县构成了泰州市。乡镇家庭的孩子需要从底层开始突围,围绕镇开始竞争,从镇的小学开始,再到中考为分水岭,进行淘汰筛选,中考过分数线的孩子,升入县城就读高中,中考失利的进入中专、职校或辍学。

从乡镇突围到县城,这就筛选掉一部分,同时在县城有多所高中,又可分为不同星级,星级越低则高考升学率越低。而在市的中心,则拥有更优质的高中,汇聚着各乡镇、各县最优质的中考生源,这大致就是在乡镇县市自下而上的教育升阶竞争道路。这部分我们先讨论的是:中考前后辍学的,以及升入了高中但未来高考机会渺茫的贫困家庭孩子。

首先从第一代贫困家庭开始,也就是父母这一代,我们在这个家庭出生,成为第一代贫困家庭子女,进入教育的升级之路。

九年义务教育就读期间,会因为内在、外在因素的影响,子女不能完成义务教育,即初中辍学,这些因素常有学习环境、家庭因素、成长叛逆等。和过去相比,如今各家庭条件普遍提升,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因经济问题辍学的比例明显降低。

未能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也只能较早的进入社会。因为是相对贫困家庭出生,没有资金可投入,无人脉可依赖,也就是常说的学做买卖,这条道路自然难走。同时因为辍学较早,无相关劳动技能或专长,会选择开始较早的学徒生涯,比如修车、理发、厨师、木工、水电工、外卖员等基础服务行业。从长远角度看,这些职业是有钱途的,但常因为心理发育不成熟,或短期收入不高,难坚持下去。还有很多孩子会直接选择低端就业,这类职业的特征在于:易上手,收入接近中等水平,需求一直存在。弊端是:不可持续、吃青春劳力饭、替代性强、无专业职业技能的积累。从事了低端就业的孩子,通常会在低端劳动中度过辍学后的前几年光阴,又因为辍学早,也会更早选择伴侣,组建新的家庭,在组建家庭时期,若第一代家庭(父母和自己)在物质条件上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这个新家庭也将成为第二代相对贫困家庭,再孕育他们的子女,重走教育之路,他们自己也继续在社会打拼,寻找突围可能。当然,在辍学和成家期间,也有些许改变命运的,比如创业成功,这部分的比例是极低的,更多孩子还是在低端就业领域挣扎;发展中等的,或许是已有一技之长,可自谋出路、独当一面,掌握稳定、有发展潜力的技能。

我们再讨论通过中考大筛,继续在校学习的贫困家庭孩子,其中职校和中专,我暂时无法给出确切的就业数据,事实上,这些数据也不具备完整参考性。倒是存在这样的客观事实:学习氛围差、职业技能培养薄弱。这也是我国当下最主要的职业教育通病,虽然当下已经逐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引流和建设,但短期内难改变,孩子进入到这样的环境学习,自身习惯差,也很容易被身边同龄孩子影响,真正潜心学习的并不多。这个群体的毕业选择也主要是:相关技能岗位初就业和其他低端就业。和早期中考辍学后的孩子相比,差别不是特别明显,虽然有中专、职校的技能培养机会,但实际培养及应用效果并不好,这需要展开叙述我国当下职业技能教育的现状,暂且不讨论。

我们再看贫困家庭在高中就读的未来选择,因为中考成绩的筛选分层,不同成绩的生源会进入到不同星级的高中,星级越低,后期的高考难度也就越大,原因很简单:学生学习习惯不佳、师资力量薄弱。对于贫困家庭孩子,若没有进入到优质高中,其实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的高考结果。当然,自身努力可以填补差距,但需要付出比同龄优等生更多倍的勤奋刻苦。进入优质高中的贫困家庭孩子,凭借高考的跳板,未来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将会有机会获得优质就业的机会,好企业也更青睐名校,和高中星级一样的原理,高校越好,获得优质工作的机会自然越大。

我们分析看非优质高中的贫困家庭孩子,出乎大家意料的,这类高中的就读成本并不低,如果孩子的分数线差一些,甚至需要缴纳不少的额外费用,至于费用的名目会很多样,总之,因为中考分数低于相应高中的录取线,会产生学费额外的支出。通常的,父母在子女教育投资上,会不遗余力的付出,以孩子中考成绩为基础,尽最大能力让孩子上相对好一点的高中。比如分四星和三星高中,孩子成绩就读三星可能是公费,仅需支付学杂费和书本费,但因为四星高中升学率相对高些,父母会更倾向孩子去四星高中,代价就是多付钱,甚至还要找关系。除却这些硬性成本,可能还涉及孩子陪读的支出,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环境,父母会选择在就读高中附近租房陪读,这对于相对贫困家庭又是不小的支出,房租、生活开销、家长不能劳动的收入减少,这些叠加的成本占据家庭的积蓄并不低。所有的期盼就是孩子能考上,这里的考上通常指本科录取。虽然说的刺骨,大专和本科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就业市场大专的含金量不高,对自身后续的选择面也会更窄,虽然有专升本,但是同比,就读大专又需付出更大的努力,才可能和本科齐平,所有的比较都是相对的,过几年后,因为个人努力的差异,所展现的效果也都大不同,文凭的影响也就逐渐不大,更多是看个人能力,但在前期就业选择上,文凭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毕竟招聘要求都写的清清楚楚,有的职业门槛就是文凭。

其实贫困家庭的父母并不了解真实的高等教育现状,过去的三本取消了,全部并列到二本,进而高校的扩招达到了顶峰,父母对高考考大学的概念或许还停留在十年前甚至更早,他们并不明白当下考上大学也不能保证什么。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这是极其残酷的,你以为会就此确切改变命运,其实这才到哪,差的太多了。

当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未能考上,他或许会选择专科,或者直接进入就业市场,此刻的他们和中考辍学的孩子相比,并没任何优势,甚至还不如中考辍学的孩子,毕竟早入社会的孩子们,至少有了三年社会经验,暂且不说这经验价值多大,至少是实打实历练了三年,一个本性不坏的孩子或许已学到些本领,自给自足,而此刻高中辍学的贫困家庭孩子,出路更为迷茫,因为可供选择的机会真不多,更多也是在低端就业中挤出点机会,或者跟长辈熟人去城市碰碰运气。

那考上本科的贫困家庭孩子就好吗?更不见得,从重本、一本、二本开始逐层筛选,优质的工作机会几乎被头部包揽了,仅剩一丝给二本毕业生。就像前文提到的,贫困家庭的孩子考上重本,这是改变家庭命运最可靠、最保险的机会,越往下、机率越来越小。二本毕业后的出路,更多是市场经济中的一颗小小螺丝钉。这些职业会有一些壁垒,需要本科的文凭,但向上突围的概率不高,大多数处于中等收入,少许超过所在城市平均薪资水平,就像在上海2021年平均月收入为9850元,超过一些也就是刚刚过万,这些情况还都是留在了城市,一旦离开城市向低能级城市去,可供选择会更加减少,再说,这是平均收入,不是保底收入,你都不能保证能否达到平均收入呀!

二本院校中的贫困孩子最艰难,上不上、下不下,往上一点,至少确定性更大,自己未来更有保障;往下一点,索性放弃了高等教育这条路线,彻底跳入劳务市场中,寻找突围机会或学习一技之长,攒老婆本。

在二本院校当中,存在这样的群体,当然一本、重本也有,但相对而言,二本的境地更艰难些、压力更大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贫困生,他们或许还是依靠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申请助学金来支付大学的学费,如今的境况已经好很多了。贫困生越来越少,但相对贫困的家庭仍然是居多数的,这些孩子来自乡村、山区,从学费支出上或许已经不再成为困难,但仍然会占据家庭劳动收入的重大开支。

这类孩子普遍的现状就是,整个家庭重心都寄托在大学出路上,期盼着“寒门出贵子”。可实际,就业并没那么美满,甚至就业机会都在明显减少,再叠加疫情,每年的就业数据都不太乐观。这种承载着家庭命运的教育马拉松,并不是跑到终点就有奖牌的,更多的是继续奔跑,继续在就业岗位上历练、积累、突围。有的人会说,我的评述太过于定性,比如不能过早对一个毕业生的未来下定数,实际上,我们身边的样本数据显示,变化真的不大,一个人会有能力、具有可塑性,但那些升职加薪的,彻底改变家庭命运的还真的是少数。

这就是我们当下相对贫困家庭对教育期盼的所有可能性。最接地气的大多数情况,孩子读了一所本科院校,毕业之后在城市有一份略高于城市平均薪资的工作,只要孩子踏实勤奋节俭,还是可以在城市里生活下去,但也仅仅限于是生活,更多的会是在城市租房、工作、结婚生子,延续下一代。至于买房,真的依赖两个相对贫困家庭的孩子,独立奋斗积攒,我想,这真的会是一件难事。可能有机会,但是得奋斗很久,并且这份艰苦奋斗将持续更久。

就像和过去的外来进城务工人员一样,这将会是新一代的进城务工人员,只是变化了形式,扎不下来、回不去的状态,从收入上看,确实相对第一代贫困家庭有了质的飞跃,但何尝又不是到了另一个困境之中,毕竟没有户口,到时候还是要离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