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笛福:《鲁滨孙飘流记》 作者简介

鲁滨逊漂流记中英小说(世界文学名著导读)(1)

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伦敦一个信奉新教的家庭,按照父母的安排,笛福应该是个教士。21岁时,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笛福决定下海经商。之后他从事过不同职业,一会儿经商,一会儿参与政治活动,同时还写文章办刊物。一生周游欧洲列国,在事业上也是浮沉不定。时而得到皇帝赏识,时而锒铛入狱,大半辈子就这样在漂泊中度过,直到59岁才着手《鲁滨孙漂流记》的创作。此书一问世,就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紧接着,笛福在5年之内一口气写出了一系列作品,例如《辛格顿船长》(1730)、《莫尔·弗兰德斯》(1722)和《杰克上校》(1722)等。尽管他在晚年出版了这么多作品,可他几乎一生都在贫穷中度过,临死前的离家出走也是因为躲避债务,最终于1731年凄凉地客死异乡。

背景链接

《鲁滨孙飘流记》取材于真人真事:1704年,一个与船长发生冲突的名叫亚历山大·赛尔科克的苏格兰水手被抛弃在一个荒岛上,那里距离智利海岸约500公里。在这个岛上他生活了4年,过着一种茹毛饮血的野人生活,甚至遗忘了人类语言。7年后被一个航海家发现,最后赛尔科克返回英国。1719年《英国人》杂志刊载了这则新闻,引起社会轰动。笛福在这件真实新闻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虚构,经过精心加工,才成就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部世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

内容摘要

主人公鲁滨孙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不满足于在家乡过一辈子安乐生活,渴望航海冒险。在经历一次船只沉没的意外事故之后,他发誓再也不离开陆地。等他平安回到陆地之后,航海的渴望又使他不安于平淡的陆地生活,再次于1951年出海到非洲经商,这次他狠赚了一笔钱。在第三次出海时,途中遭遇土耳其海盗拦劫,结果变为奴隶。一次他趁主人不在意,携带一个名叫佐立的小黑奴逃走,在海上漂泊了很久后,被一艘开往巴西的葡萄牙货船所搭救。到达巴西后,鲁滨孙卖掉佐立和小艇,买了一个小庄园,过上一种舒适的庄园主生活。

不久他又和另外一个庄园主去非洲贩运黑奴,途中船在南美洲海岸一个岛的附近触礁沉没,水手和乘客全部淹死,鲁滨孙又得以幸免于难,后来被海浪卷到一个不知名的荒岛上。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鲁滨孙一住就是28年。

为了生存,鲁滨孙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他先是造出一个木筏,以打捞沉船上的一切生活用品,然后把它们运回岛上。然后就在岛上了搭建了一所帐篷,作为暂时的栖身之所,并靠船上剩下来的食物为生。他又找到了笔、墨和纸,于是他以日记的形式把他的遭遇记录下来。最后他把家安在一个小山洞里,并在岛的另一边盖了一间小茅屋,不时猎取小动物作为食物,并把多余的野兽饲养起来。另外,他又发现了几条小溪,淡水从此有了着落,并尝试着在岛上种植农作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第二年,鲁滨孙把收获的稻谷和大麦碾成面粉,然后用自己烧制的瓦罐来烤面包。他不仅为了获取羊奶、羊肉和羊皮而饲养多猎的山羊,还养了一些鹦鹉来做伴。到了第六年,他造了一个独木舟,又挖了一条运河通往半英里外的小河。

若干年后,附近岛屿的野蛮人划船来这个小岛,并按照吃人部落的习惯,把在打仗中俘虏的人吃掉。第二天清晨,鲁滨孙发现了岛的西南角满是人的骨头。为了避免被吃的悲惨命运,鲁滨孙找到了一个十分隐蔽的山洞,并在里面设置了重重机关,结果这个山洞就成了他的新家。他又在岛上平安地生活了23年。

不久岛上又来了一个“食人生番”,鲁滨孙救了他们的一个俘虏。因为这天是星期五,于是他就给这个俘虏取名为“星期五”。从此,“星期五”就成了他最忠实的仆人兼朋友。不到一年,鲁滨孙就教会了“星期五”说英语。“星期五”告诉他,曾经有17个遇难的白人来到他们所在的岛上。鲁滨孙想去救援他们,并计划和他们一起返回文明社会中去。正当鲁滨孙造好一只独木船时,岛上又来了一群带着俘虏的食人生番。鲁滨孙和“星期五”从这群食人生番手中救出了一个白人和“星期五”的父亲。原来这个白人就是那17个遇难的白人之一,是个西班牙人。“星期五”父子重逢,异常兴奋。

接着鲁滨孙派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亲去搭救其他的白人,其间鲁滨孙发现了一只抛锚的英国船只。原来船长和另外两人被三个闹事的水手抛弃在岸上,鲁滨孙和“星期五”帮助船长夺回了自己的船只,结果他也获得了回国的机会。鲁滨孙决定不再等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亲回来,反正他们回来后能获悉自己离开的消息。那三个闹事的水手宁愿留在岛上,而不愿回去受绞刑,于是,鲁滨孙带着“星期五”返回英国。这时距离鲁滨孙离开英国已有35年了,回到英国的鲁滨孙仿佛成了异乡人。父亲死后,留下的两个妹妹和两个侄子都不认识他。无奈之下,他返回巴西看他的种植园。出乎意料的是,朋友好心把他的地租都收回来了,他已成为拥有5000英镑的富翁了。之后他又返回英国,娶妻生子,过了几年平静的生活。妻子死后,1695年,鲁滨孙又一次航海经商,此时他的侄子担任船长,他们向印度和中国出发。路过鲁滨孙当年住的海岛时,他看到岛上来了很多欧洲人,原来的西班牙人和英国水手都在岛上安家立业了,他满意地离开了小岛。

在驶往巴西途中,鲁滨孙所在的船意外地遭到了野蛮人袭击,“星期五”在战斗中被打死。脱险后,鲁滨孙经过巴西和好望角到达中国,不幸又遭遇水手叛变,鲁滨孙被水手扔在半途中,后被一支商队带回英国。一段时间以后,热衷于冒险的鲁滨孙又开始了一段前途未卜的远行。

解读引导

成书于1719年的《鲁滨孙飘流记》是一部具有写实风格的冒险小说。

虽然小说取材于真人真事,但在主人公的冒险生涯中融合了笛福本人丰富的人生阅历。鲁滨孙是个完全不同于此前欧洲传统文学中的诸多文学形象的艺术典型,这种新型的冒险家、开拓者和殖民者的文学形象在此前是从未出现过的,在他的曲折冒险经历中凝聚着不屈不挠的开拓精神和进取意识。

鲁滨孙不是个安于平淡的普通人,既没有成为他父亲所希望的小私有产者,也没有成为一朝发迹便耽于享乐的资本家。第一次的航海事故并未能阻止他冒险的决心和强烈渴望。在第二次航海贸易中,他尝到了冒险的刺激和诱人所在。第三次遭遇可谓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忧”的是遭遇意外,例如途中土耳其海盗的袭击;“喜”的是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利用他拐带的小黑奴卖得的钱,置下一笔产业。第四次出海的意外更是离奇曲折,鲁滨孙在沉船意外中幸免于难,在一个荒岛上开始了他的“创业”: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虽然他经历过种种磨难和考验,但还是靠自己的双手和生活智慧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不仅幸运地活下来了,还在荒岛上置下了种植园、两处住所、许多家具,甚至还建立了一个包括羊、狗和鹦鹉在内的热闹家庭。其间的威胁不过是对他所积累财产保险程度的考验,“星期五”是老天赐予他的友伴。后来他的种种冒险经历和意外遭遇不过是他的离奇冒险遭遇的延续而已。

《鲁滨孙漂流记》不同于《格列佛游记》的地方在于,小说的重心不在于鲁滨孙所经历的一次又一次离奇经历,而着重于描写鲁滨孙在荒岛上的“创业”过程。这段经过写得非常仔细,占全书很大篇幅。这种实干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显然是作者所颂扬的。正是这种带有开拓精神和无畏勇气的新型资产阶级形象,鼓励了不少西方历险家和殖民者去全世界拓荒,鲁滨孙不过是他们集体形象的缩影而已。

笛福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为开拓事业所进行的孤军奋战使他获得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所以才有了鲁滨孙在荒岛上艰难的“创业”历程,这缘于作者对精力充沛、野心勃勃而被抛到荒岛上的鲁滨孙的生活和经历有很深刻的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鲁滨孙身上,笛福倾注了自己的思想、体验和理想。

名言警句

1.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这个绝对真理使我重新振作起来。

2.在不同的环境下,人的感情又怎样变幻无常啊!我们今天所爱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恨的;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逃避的;我们今天所希冀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害怕的,甚至会吓得胆战心惊。

名家评论

1.英国一个批评家说得好:“人们如果要重新抓住资本主义在它的年轻的、革命的、上升时期的旺盛而自信的精神,那么最好的导引无过于笛福与《鲁滨孙漂流记》了。”

2.法国18世纪著名作家卢梭在其教育小说《爱弥尔》中指出,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是15岁的爱弥尔所指定的必读文学名著。

3.美国著名专栏作家费迪曼教授高度称赞《鲁滨孙漂流记》:“孩童时代至少读来有趣,成人之后再去读,就会知道是不朽的杰作。”

艺术赏析

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鲁滨孙漂流记》在艺术上具有显著的特色。

首先,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回顾主人公鲁滨孙的冒险生涯,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与可读性,从而有利于拉近主人公和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赋予小说以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作者通过对鲁滨孙冒险经历和荒岛生活的逼真刻画,真实再现了“我”在荒岛的种种意想不到的所见所闻。

其次,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摆脱了古典主义文学的清规戒律,把主人公所生活的环境从华丽的殿堂或虚构的迷宫转到现实生活中来;作品的主人公已不再是王公贵族而是普通人,特别是中下层人物;重视塑造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格,采用日常生活口语。《鲁滨孙漂流记》的故事空间是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主人公鲁滨孙是个默默无闻的冒险家,所说的语言多是日常口语。他既不是十足的好人,也非真正的坏人,具有复杂的性格。

最后,该作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描写的具体和逼真。笛福不是用自己的话来说明鲁滨孙如何如何,而是通过他的具体生活细节和积极的实践活动来展示他的复杂性格和矛盾心理,从而赋予鲁滨孙以鲜活的内在生命力。例如书中对鲁滨孙在荒岛上求生过程的描写就是典型一例,尤其是制作锅坛那一节描写得更为细腻,把他那由失望到惊喜、由懊恼到高兴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类似的内容均是通过典型的细节刻画和具体的言行描写来塑造的,使他在特定环境中的一言一行符合普通读者的心理和逻辑,从而显得无比真实、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