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周学 南京广电集团原首席新闻主播

2008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

闲居兰舍半世空(品赏心乐事谁家院)(1)

陈卫新 南京筑内空间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总设计师

闲居兰舍半世空(品赏心乐事谁家院)(2)

江苏省昆剧院《牡丹亭》剧照

闲居兰舍半世空(品赏心乐事谁家院)(3)

“赏心乐事谁家院”出自《牡丹亭》游园惊梦中杜丽娘的一段唱词,那是一曲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在这“赏心乐事谁家院”之前,其实还有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这有感而发问,感的是物是人非,时光流逝。我们可以发现,良辰美景都是向外的,而且是从院中向外去的。这种指向性特别能反映出过去人由内及外,由外动衷的感知习惯。

坐在夫子庙前秦淮河水边上吃饭,是游客心事,也是本地人向往的。近日连续的雨,让南京成了泽国。记得似乎是竺可桢讲过,有梅雨的地方即是江南。我想这种关于江南的解释是特别得江南人心的。

江南人喜欢水,喜欢怀旧,甚至依从于梅雨中旧庭院散发出来的陈旧的气息。他们一边与外来的朋友抱怨雨季的麻烦,一边泡茶聊天乐在其中。

闲居兰舍半世空(品赏心乐事谁家院)(4)

金陵水泊秦淮

沉湎于旧事,看起来总有些颓意。但过去人不也讲过类似“不为无为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的话吗。古人早就明白生活品质的重要性。他们要看春夏秋冬四时之变中的景色,要在城市的东西南北中安排或者“编辑”成套系的景观。

这些景观不同于私家园林,是大众参与的,熙熙攘攘,俗世繁华。“春牛首,秋栖霞”,是时令意义上的。牛首山是禅宗江表牛头的盛地,周边也有许多南京人的祖坟,一到清明,人流激增,祭祖,踏春,看似两易,其实都是怀旧望新中对于生命的感悟。

闲居兰舍半世空(品赏心乐事谁家院)(5)

金陵四十八景之牛首烟岚

在冬季,南京人痴看雪是出了名的。

最痴的是张岱写的,“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虽是写杭州西湖边的,但似乎更像是南京后湖边的事。明万历年间,有南京当地画家画过金陵八景图,其中就有“石城瑞雪”。

闲居兰舍半世空(品赏心乐事谁家院)(6)

金陵四十八景之石城霁雪

过去人虽然不知“城市景观”一词,但他们显然是最懂景观的公共意义的。他们理解景观,尊重自然,并找到最妥当的参与方式与传播方法。

细想起来,在中国似乎各地都有“八景”之说的,连我出生的小镇也是有的。可想,只要有人聚居的地方,就会有这痴事。南京城的八景,后来多成了四十八景一套,恐怕也是痴人多了的缘故。

大观园中芦雪庵联句,宝玉念的是“清梦转聊聊。何处梅花笛”,上接黛玉的“斜风仍故故”,下联宝钗的“谁家碧玉箫”。南京人都知道,这梅花笛就是秦淮河上的一个典故。

在“金陵四十八景”中有一处“桃渡临流”,指的是两水交流的桃叶渡,左近有邀笛步梅花三弄之说。雪地之中,以笛寻梅,倒也痴得。曾经看过两本不同版本的《金陵四十八景》图册,分别是民国九年与清宣统二年,细读比对,发现格局未变,只是桥栏杆没了。

宣统本上有题写,“桃渡临流在秦淮 ,因王献之妾而得名,桓伊邀笛步去此不远,昔年游舫鳞集,笙歌达旦,想见升平盛事,今则碧水依然,笙歌犹昔,而风流人远矣。”

闲居兰舍半世空(品赏心乐事谁家院)(7)

桃叶渡

闲居兰舍半世空(品赏心乐事谁家院)(8)

桃叶渡

闲居兰舍半世空(品赏心乐事谁家院)(9)

桃叶渡-窗

看来,这种类似四十八景的东西,对于一座城市的居民是有集体记忆的,是另一种关乎历史关乎审美情趣的传递。

私家宅园内的景观与此类集体记忆的风景是不一样的。

宋代的政治氛围相对宽松,文官甚至主持军务,文化精神也普遍追求个性表达,自由、丰富。造园也都是写自然的,写山水精神。

明清两代,开始写意,私人园林是在写主人自己的意,这是宅园发展中个体参与度的变化,也是一种私人情感表达的变化。南京的宅园,受太平天国的影响,被破坏程度很大,残留的几乎都有重修的记录,有的园子甚至在城市变迁中消失了,再也无人提及。相反,“金陵四十八景”式的城市记忆传递更加有序,也更加深入人心。这些名称与意象作为一套完整的符号与城市的公共景观叠合在一起。

闲居兰舍半世空(品赏心乐事谁家院)(10)

瞻园

遗憾的是现在有些城市景观的设计过于局部,过于项目化,缺少内在的文化线索与整体性。也许中国式的自然化景观的褪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如果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思考一下与城市历史记忆的对应,恐怕也不是坏事。

前些时候在北京,有幸看了故宫漱芳斋一片尚未开放的区域。原状陈设,可以说保存好极,在重华宫乾隆的卧室一时间竟有点感动。那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皇帝心、书生气在卧室书房随处可见。翠云馆中终于见到了一种“仙楼”,工艺之美,令人叹服。记得有一联,“自喜轩窗无俗韵,聊将山水寄清音。”这样的院子里自然依旧空无一木,此种寂寞,不知道他是如何“养云”的。

如果说一种权力与富有可以让一个自然人实现某种私属意义上的空间情趣,那么一个城市的历史传承与景观特点如何实现呢。

闲居兰舍半世空(品赏心乐事谁家院)(11)

姑苏的古城与新城

END

策划丨崔曙平 何培根

审核丨曹云华 崔曙平 何培根

撰稿丨陈卫新

配音丨周学

编辑丨李菲

校对丨富伟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仅用于推广交流,不以盈利为目的。若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