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逆风的小草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启功先生评价张伯驹

张伯驹的一生从个人世俗的眼光来看,应了马末都的名言:“真正的收藏,富可敌国,贫可立锥!”张伯驹一生收藏的古玩字画件件都是无价之宝,价值连城——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将他捐献给国家的藏品做了个估值:1136亿(当时的价值,放在现在更是天文数字)。无偿捐献后,他的生活陷入困顿,生病住院只能住在多人间的病房,可谓是“晚景凄凉”。

张伯驹的一生从国家大义的角度来看,却应了雷锋的名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张伯驹一生的事迹之所以会被传为美谈,获得赞誉,就在于他的收藏不同于其他人收藏,他将自己的收藏事业和国家的利益联系起来,所以才显得伟大、高尚,更有意义。

183件国宝捐美国(他将千亿国宝捐献国家)(1)

他能坐观云起,笑看落花,视勋名如糟粕、看势力如尘埃(编者注:周汝昌评语)。所以,张伯驹的一生前半生是“民国四公子”,风光无限,散尽家财保护字画;后半生是老百姓,普普通通,历尽坎坷无怨无悔。

借用小说《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过的一句话(编者注:略有修改)来表达张伯驹的临终回望: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最伟大的事业——为祖国的利益而斗争。

183件国宝捐美国(他将千亿国宝捐献国家)(2)

富贵门第,家财万贯

张伯驹1898年3月14日在河南项城出生,他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也难以得到的“福报”。他是袁世凯的表侄,父亲是张锦芳,6岁的时候(1904年),过继给伯父张镇芳。

张镇芳,乃袁世凯兄嫂之弟。清光绪进士。历任天津道、长芦盐运使、湖南提法使、署理直隶总督等职,后因拥护帝制被捕入狱,1918年获释,之后弃政从商,在天津任盐业银行董事、董事长。

张镇芳开了中国最早的官商合办的盐业银行,是当时中国的四大银行之一。张伯驹家可谓是权贵富豪,家财万贯,家财几辈子也花不完。

张伯驹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享有"神童"之誉,自幼就实现了财务自由。家族长辈是对他寄予厚望的,父亲张镇芳一生为他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关系,希望他进入军界、政界,或者金融界发展。

183件国宝捐美国(他将千亿国宝捐献国家)(3)

但是张伯驹偏偏对这些没有兴趣,他的爱好是诗词歌赋、戏曲书法。17岁的他就厌倦了仕途,丢掉袁世凯给他的“陆军混成模范团”旅长的职位,一心专注琴棋书画,爱上了文人雅士的调调。

其母哀叹:“家里什么事都不管,出去做官也不干,唉,随他吧。”其父为了不让他玩物丧志,1927年安排他在自己的银行挂职,投身金融界,历任盐业银行总管理处稽核,南京盐业银行经理、常务董事,秦陇实业银行经理等职。

爱因斯坦说:"没有侥幸这一回事,似乎最偶然的意外都是事有必至的。"正是在银行挂职的机会,张伯驹迷上了古代字画,从此一发不可收。

183件国宝捐美国(他将千亿国宝捐献国家)(4)

张伯驹妻子

由于父亲盐业银行的特殊政治背景,清廷的大批文玩都抵押在这里,张伯驹由于喜欢这类东西,整天专注研究,赚钱的能力没有长进,鉴赏古玩字画的能力倒是超乎寻常,自此,他开始步入收藏界。

张伯驹从来也不会想到,当初只是兴趣爱好的古玩字画收藏,一不小心竟然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为此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智力、财力,不惜卖掉家产,不惜举债,被人骂作“败家子”。这个曾经的钻石王老五,民国四公子之一,付出了毕生心血,保住数百件国宝,上演了一场人生悲喜大戏。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碧影柔柔,浅秋潋潋。渲染古城,轻吟慢唱。小城故事,诗趣正央。

183件国宝捐美国(他将千亿国宝捐献国家)(5)

“纨绔”子弟,也有爱国心

收藏界业内有一种说法:要研究中国历史,那么请到日本去。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空穴来风,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日本1000多大小博物馆,共收藏中国历代文物近200万件,仅东京国立博物馆一家,就藏有中国文物珍品9万余件。中国书圣王羲之的珍品真品的摹拓本,诸如《妹至帖》、《定武兰亭序》、《十七帖》、《集王圣教序》全都在日本。

落后不仅要挨打,还要被瓜分,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文物自然不能幸免。促使张伯驹把收藏从爱好转变为事业的就是国宝《照夜白图》流亡国外。

183件国宝捐美国(他将千亿国宝捐献国家)(6)

这是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

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夜照白是唐玄宗御马,传说中的汗血宝马。 这幅画为什么是“国宝”,因为图上有南唐后主李煜、美术史家张彦远、宋朝米芾等人题字。这是我国第一部流传有绪的名迹。 此画从唐朝到民国被收藏的历史脉络清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号称无价之宝。

1936年,《照夜白图》被溥儒(溥心畲,道光皇帝的曾孙,恭亲王之孙)仅以一万大洋转卖到了日本人手里(此前曾以3万大洋将《聚猿图》卖与日本人),此事震动了中国的文化艺术界,张伯驹听闻此事,紧忙托人找关系想追回此画,结果却无人上心,这令张伯驹痛心不已,便立志“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溥儒,这位前清皇族,名义上是为了缓解经济困难,实质上为了争取日本对溥仪复辟的支持,又准备以低价出售被中华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的《平复帖》。此贴只有巴掌大,共80字,按现在市值估算近20亿,真是一字千万金。

183件国宝捐美国(他将千亿国宝捐献国家)(7)

这是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照夜白图》上有张彦远的亲笔鉴题

为什么号称”天下第一帖“?此帖历史最古老,是西晋朝陆机写给朋友的信件,谈到另一友人的病情有“恐难平复”之句,故被后人尊称为《平复帖》。 它体现出书法由隶变草、从章草向今草过渡的原生态,具有珍贵学术价值,号称“镇国之宝”。乾隆时期,乾隆母亲钮钴禄氏得到《平复帖》据为己有,乾隆虽也想占有,只能作罢。 太后辞世,将这一古帖赠与儿子永睲,传至溥儒。

张伯驹知道后,心急如焚,使尽浑身解数,几经周折,终于以4万大洋购得。后来,日本人上门求购,愿意出价20万大洋(在当时相当于普通公务员三百年的收入),遭到张伯驹的断然拒绝:“黄金易得,绝品难求。”

不死心的日本人对张伯驹想出报复手段,1941年6月6日,张伯驹在去银行上班的路上被汪伪76号特务机关(背后是日本军方)绑架,妻子潘素接到电话,要赎金300万元。

后在张家的打点之下,绑匪允许潘素前来探望,张伯驹对妻子说:“家里那些字画千万不能动,尤其是《平复帖》。万一将国宝流到洋人手里,我张伯驹岂不成了千古罪人?”

183件国宝捐美国(他将千亿国宝捐献国家)(8)

帖右侧前隔水黄绢的绢签上的痩金体“晋陆机平复帖”六个字是宋徽宗赵佶所题

最终,张家以40万大洋的赎金将张伯驹赎回。回家休养几个月之后,张伯驹将珍藏的字画缝进被褥,举家逃往西安,大量国宝才得以保存下来。

转眼到了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30年代溥仪东北当伪满洲国皇帝时,带走故宫1200件珍贵文物。随着日本的战败,一些珍贵字画开始流于市面,散失于长春、通化一带。

一些人将这些珍贵文物偷偷卖给外国人,好些文物流亡海外,这令张伯驹气愤不已,他致电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建议故宫博物院挑选精品,经过审查论价收回,还建议院方致函古玩商会,不准此卷出境。

183件国宝捐美国(他将千亿国宝捐献国家)(9)

请注意图片右上角印章——“太上皇帝之宝”

怎奈院方以价钱昂贵而拒收,也不愿致函古玩商会。无奈之下的张伯驹自掏腰包先是以110两黄金从古董商马霁川购得范仲淹的《道服赞》,后来又以220两黄金购得第一古画展子虔的《游春图》,后来国民党某政要愿以500两黄金购买,被他拒绝。

范仲淹的《道服赞》帖,是范仲淹为同龄友人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是范仲淹传世的唯一楷书作品。《游春图》是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距今1400多年,被认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有人称它是“国宝中的国宝”。

为了求购这两件国宝,张伯驹可谓是倾家荡产,他为了凑齐购买金,变卖了自己的宅院,他的宅院曾是李莲英的府邸,占地15亩,据说要是留到现在,光拆迁费就得一个亿,地皮价值上百个亿!

183件国宝捐美国(他将千亿国宝捐献国家)(10)

张伯驹收藏了《平复帖》和《游春图》后,被收藏界看成“二希合璧”,他把居住的承泽园改名为“展春园”,自号“游春主人”。

以上这些事迹,只是张伯驹收藏古玩字画的典型事件,他为此不惜一掷千金,不为别的,就为了不让国画流落异国。其实,爱国并不一定非得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一颗朴素的心灵,坚持做一件简单而不平凡的事情,苟利国家生死以,就能做出有意义的事情。

183件国宝捐美国(他将千亿国宝捐献国家)(11)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如今,在故宫的景仁宫内陈列着一份榜单:记录着文物捐献者名单,上面有张伯驹、马衡、郑振铎、王世襄,甚至还包括著名作家沈从文……

这份榜单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景仁榜”,榜单上的名字个个都是文化界的人中龙凤。

“自一九三九年肇始,至二零零五年二月,已有六百八十二人次,将三万三千四百多件个人藏品无偿捐给了故宫……”正如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在“景仁榜”前言中写的那样:“他们献出的不只是一器一物,更从中体现了爱我中华的仁心义举,展示了天下为公的佳德懿操。”

榜单中最耀眼的名字当属张伯驹。

张伯驹捐献给故宫的文物共计22件,虽然数量不是最多的,但几乎件件是国宝。其中,1956年捐献给国家的那8件文物,后由文化部转交故宫。李白《上阳台帖》是张伯驹赠送给毛主席的,后来在1958年,毛主席托人转交给故宫。

183件国宝捐美国(他将千亿国宝捐献国家)(12)

生在乱世,看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更看透了人性之恶,富贵之人的贪婪。面对国人国破家亡的的黑暗,他的力量有限,保护国宝更多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一件件国宝流失海外,他除了痛心,更多的是无奈。

1951年,周总理亲自批示用45万8千港币购回《中秋帖》和《伯远帖》。这件事对张伯驹触动很大,他那颗悬了整整13 个春秋的心终于落下,把珍品唐朝李白的《上阳台帖》,赠与了毛主席,后来陆续捐献《平复帖》等国宝,件件价值数以亿计。

当国家因此要奖励给他20万元时,他拒绝了,宁可要一张褒奖令,那个时代的人把名誉看得比什么都重。

183件国宝捐美国(他将千亿国宝捐献国家)(13)

张伯驹是收藏鉴赏家,还是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 。他对书画、诗词、戏曲等都颇有研究,造诣颇深。后来,因为痴迷京剧曲目,他遭到错误的批判,

与张伯驹相识相知的陈毅元帅,打来电话慰问,1961年,经陈毅介绍,张伯驹出任吉林省博物馆第一副馆长,走之前,陈毅在家设便宴为张伯驹送行,还书写“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诗句送给张伯驹。4年后,张伯驹将自己所剩的书画收藏,共计30多件又捐献给吉林博物馆。其中一幅是宋代杨婕妤的《百花图》,被认为是我国绘画史上保存下来的第一位女画家的作品,这件被他视为最后的精神慰藉的作品,也捐了出去。

1967年,张伯驹再遭不公正对待,后从吉林省博物馆退职,下放到吉林舒兰县插队。当地公社拒绝接收这个已经快70岁,不会劳动还要靠公社养着的老头。夫妇两个无奈只能返回北京,成为了“黑户”。

183件国宝捐美国(他将千亿国宝捐献国家)(14)

那时候张伯驹很落魄,没钱没粮。既无粮票,又无户口的张伯驹老两口,只能靠亲戚朋友的接济度日。1972年,陈毅元帅逝世,张伯驹写了挽联,给放在灵堂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毛主席抱病参加其追悼会。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张伯驹写的挽联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毛主席直夸挽联写得好,内容如下: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183件国宝捐美国(他将千亿国宝捐献国家)(15)

毛主席顺便问陈毅遗孀张茜撰写挽联的人是谁?张茜告诉了毛主席,还顺便将张伯驹的遭遇告知毛主席,毛主席听说后,亲自指示解决张伯驹的困难。于是,“黑”了3年的张伯驹,从正式落户口于北京。

1979年,张伯驹病倒了,那一年他已经81岁了。1980年正月,张伯驹恢复名誉,但他一贫如洗,1982年,他再次病倒,他想住的安静一些,却因为级别不够无法住进单间,烦躁不安的他一直闹着要回家。2月26日,等到女儿终于拿到同意调换医院的批令时,张伯驹却在集体病房刚刚离开人世。

183件国宝捐美国(他将千亿国宝捐献国家)(16)

结语

为了祖国的文化,他淡泊名利,他的爱国是纯粹的,是真心的,这种品性集牡丹之宝贵、菊花之隐逸、莲花之君子于一身。

张伯驹的一生,比捐的文物生动得多,他的为人,更比国宝珍贵。任岁月沧桑,历史无言。张伯驹的故事将永世流传,他的精神正如经济学家千家驹所言:

“我参加八宝山追悼会不知道多少次了。很多人悼辞上无一例外地写着'永垂不朽'。依我看,并非都能永垂不朽,真正不朽者,张伯驹是一个。”

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张伯驹真乃好汉子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