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鬼节和中国的鬼节,有着天壤之别。

西方的鬼节是万圣节前夜,来源于古代凯尔特民族的新年节庆,也是一个祭祀亡魂的时刻。

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把万圣节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这天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即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第一天。为了避免恶灵干扰,用食物祭拜祖灵及善灵来祈求平安地渡过严冬。

凯尔特人相信, 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生还。这是人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人的魂灵来夺取自己的生命。

就在这一天人们熄掉炉火、烛光等,让死人的魂灵无法找到活人。人们还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认为这样就可以把死人的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由此可见,西方的鬼节主要用来驱赶死去的魂灵,让生者更好地生活下去。

鬼节的描写(不同的鬼节不同的人文)(1)

中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别名七月半。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这一天各地寺院隆重地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救度六道苦难,还要报谢父母的慈爱之恩。

这个盂兰盆会,可把佛门弟子忙坏了。一要参与当地寺院的盂兰盆会,二要诵读《盂兰盆经》,三要供养佛法僧三宝,四要抱孝父母养育之恩。

盂兰盆会起源于《佛说盂兰盆经》,“盂兰”的意思为解倒悬,如果人死后堕落三恶道中,譬如饿鬼道中的众生,像被倒悬一样痛苦万分。“盂兰盆”即用盆器盛着各种美食,恭敬地奉献给佛僧,承仗三宝的法力,解救倒悬者的痛苦。

我国最早举行盂兰盆会,传说是梁武帝时代,这在《释氐六帖》中有记载,每逢七月十五,梁武帝派人把食盆施舍给各寺院。

然而,笑点之一是梁武帝萧衍既当和尚又当皇帝,竭力推崇佛教。为了表明自己皈依三宝,自称三宝奴,甚至为数万善男信女讲《北本涅经》。

另一笑点是,这位皇帝貌似也堕落到了饿鬼道。侯景之乱爆发,叛军以梁武帝亲信小人、广建寺院为由,聚集了十万之众。不久攻破都城健康(今南京),萧衍被侯景囚禁在台城净居殿,先是招待点粗茶淡饭,后来干脆断绝供应。八十六岁的萧衍只好念经诵佛,最后被活活饿死。

中国的中元节与西方的鬼节截然不同,不是驱赶饿鬼,而是超度他们,由此可见慈悲心。

鬼节的描写(不同的鬼节不同的人文)(2)

在道教的《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半"原来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被称为"中元节",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

道教认为中元节是地官的诞辰,这天要祈求地官赦罪,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以回家团圆,因此中元节又称鬼节。

到了汉代,中元节是民间初秋时节共贺丰收、酬谢大地的日子,若干农作物已经成熟,民间按惯例要祭祖,要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天的收成。

中元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他的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这又与西方鬼节大相径庭。

鬼节的描写(不同的鬼节不同的人文)(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