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 旸提起他,我们会想到相对论,想到E=mc2方程式,想到吐着舌头的俏皮搞怪表情,想到“天才”这个词他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今年是爱因斯坦诞辰140周年,他对物质结构、空间、时间以及引力性质的研究,对人类思想进程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日前出版的《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以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摘选了《观念与见解》《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的相关文章,系统收录了这位科学大家的绝大多数演讲、文章等,其中有20多篇短文此前从未翻译成中文出版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爱因斯坦的真实存在?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爱因斯坦的真实存在(是什么能让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真实存在

作者:许 旸

提起他,我们会想到相对论,想到E=mc2方程式,想到吐着舌头的俏皮搞怪表情,想到“天才”这个词。他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今年是爱因斯坦诞辰140周年,他对物质结构、空间、时间以及引力性质的研究,对人类思想进程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日前出版的《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以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摘选了《观念与见解》《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的相关文章,系统收录了这位科学大家的绝大多数演讲、文章等,其中有20多篇短文此前从未翻译成中文出版过。

“在不少人心中,他是个顶着凌乱头发的智者,靠天才大脑和一支笔就能思考这个世界。但这和真正的爱因斯坦区别很大。”《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编译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方在庆说,“事实上他是个喜欢独处、非常勤奋、有着极强人文精神的一名科学家。”

没形成学派、不喜欢上课,一生孤军奋战

爱因斯坦的一生发表了300多篇科学论文以及150多篇非科学论文,留下了三万多封信件。他的智力成就和独创性使得“爱因斯坦”成为天才的代名词。“如果我们只把爱因斯坦看成是伟大的天才式科学家,那最多只看到了他的一个侧面。”方在庆分析说,更可贵的是,他终其一生践行了科学的精神,不断探索既有理论的边界,没有满足于躺在功劳簿上。

回首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还是瑞士联邦专利局三级职员,名不见经传,远离学术中心,过着每周六天每天八小时的上班族日子。尽管如此,他还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己钟爱的研究。正是在这一年,他的创造力得到了惊人爆发,发表了五篇论文和21篇评论。他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解释了布朗运动,提出测定分子大小的新方法,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我们现在称之为狭义相对论的理论,具有划时代意义。

从重要性上讲,仅这一贡献就足以让他青史留名,但他并没有止步。两年之内,爱因斯坦就发现了这一理论的天生缺陷,经过八年努力,用思想实验支撑强大的物理直觉,面对无比巨大的数学困难,几乎拼尽最后气力,在1915年提出了广义相对论。

他勇于拓新的真正动力究竟来自哪儿?“爱因斯坦中学没有毕业,到瑞士后补习了一年,这一年他受到了很大触动。”方在庆援引爱因斯坦的一段话——“我们可以体验到的最美好事物,是难以理解的神秘之物。这种基本情感,是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真正摇篮。谁要是不了解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谁要是不再感到惊讶,那他就如同死了一般,他的眼睛早就黯淡无光。”

那什么能让爱因斯坦“双眼放光”?用他自己的话来描述就是——“对我而言,能够察觉生命和意识的永恒奥秘,了解现实世界的神奇结构,并且能投入全身心努力去领悟自然界中所展示出来的理性,哪怕只能得到其中极小的部分,便也心满意足了。”

书中透露,尽管爱因斯坦一生有不少朋友,但是作为研究者,他基本上是孤军奋战。这一点贯穿了他的一生。没有一个学生从他那里获得博士学位,他也没有形成所谓的学派。爱因斯坦不喜欢上课,并不是一位严格意义上的好老师,仅有的几次授课经历都很难说成功;至于他在日本、美国、西班牙以及阿根廷等地演讲受到空前欢迎一事,与他是否会讲课关系不大,更多是听众慕名而来。爱因斯坦曾多次抱怨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听懂他的演讲。

80多年前他提醒教育界,别向青年人灌输单一“成功学”

爱因斯坦不光是醉心专业领域、深居象牙塔的科学研究者,更是一位对人间疾苦充满同情、与不公抗争的社会行动家。他知道如何善用自己的名声,支持对人类有益的事业。他尤其关心教育领域,1936年,爱因斯坦在纽约州立大学第72届毕业典礼上发表了教育理念的主题演讲,他的观点如今看来仍有启发。

比如,爱因斯坦否定了当时教育界向青年人灌输的一种思想——即生活的目标就是获得习惯意义上的成功。“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成功者从他的伙伴那里获得的东西,都远远超过他对他们所做的贡献。但是,人的价值应该体现于他能给予什么,而不在于他能获得什么。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工作所得到的成果的乐趣,以及对该成果的社会价值的感知。”

在爱因斯坦看来,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恰是唤醒和加强年轻人的这些精神力量。“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会导致对人类最高品质的快乐追求,即从事知识和艺术的创造活动。激发这些潜在的创造性的心理力量,当然比采取强制手法或唤醒个人野心更不容易,但它更有价值。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游戏本能以及追求知识的动力,并将其引导到对社会很重要的领域。”

“学校一直是将传统财富从一代转移到下一代的最重要手段:相较过去,这个道理更适宜于今天。现代经济发展削弱了家庭作为传统和教育承载者的角色。因此,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健康更加依赖于学校。”爱因斯坦直言,有时候,人们把学校仅仅看成是一种工具,靠它将一定数量的知识传递给成长中的下一代。“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是在为活人服务,旨在培养年轻人对社会繁荣有价值的品质和能力。”

换句话说,学子仅仅学习既有真理的知识不够;相反,如果不想失去这种知识,就必须不断努力持续更新。爱因斯坦用了一个比喻:“科学真理,就像竖立在沙漠里的一座大理石雕像,随时承受着被流沙埋藏的威胁。必须不停地伸手拂拭,才能使大理石在阳光之下永远熠熠发光。为此,我也应尽绵薄之力。”(许 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