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学生最爱的10大旅游地(我们去大草原的湖边)(1)

在林间嬉戏,追逐蝴蝶、观察昆虫;在农田里了解作物的习性、稼穑的要领;或者在模拟的自然灾害现场,学习掌握逃生和救援的技能……这一切对于长期远离大自然的城市孩童来说,充满了新奇和挑战。

在基础教育的校园之外,日本有近4000家各种类型的自然学校,正在提供给孩子甚至成年人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场所。

“自然学校可以给孩子们创造更加欢乐轻松的条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体验多样的野外生活,并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从事自然教育30多年的日本国际自然大学校理事长佐藤初雄如是说。

近年来,中国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和台湾地区,也因地制宜建设了许多自然学校,从山林到湿地,留下了不少孩子的足迹。而已有30多年经验的日本自然学校也成为年轻的中国自然学校参考借鉴的主要对象。

睁开另一双“眼睛”

59岁的佐藤初雄毕业于日本体育大学,学习的是与野外生存有关的体育教育,这成为他后来创办自然学校的起点。1983年,26岁的佐藤初雄成立了NPO法人国际自然大学校,30多年来一直从事与自然教育相关的事业。如今国际自然大学校已经在东京、大阪、静冈、冲绳等地成立了10个分校,是日本规模较大的自然学校之一。

盘点学生最爱的10大旅游地(我们去大草原的湖边)(2)

佐藤初雄说,当初他创办国际自然大学校是看到日本的孩子们接触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并由此引发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于是就想利用自己所学,为孩子们提供更多体验自然的机会。

他说,国际自然大学校的理念和宗旨就是培养“在和自然以及人的关联中积极进取的人”。在自然学校的专业老师或者志愿者的带领下,孩子们可以体验野营、爬山、滑雪、拉练等各种户外活动。比如老师会安排一个团队合作完成一项任务,一个团队中的孩子年龄不同,他们在一起需要协作分工,互相帮助,这样从中可以学习团队合作精神,获得挑战自我的勇气,还有单纯的亲近自然的快乐。

熟悉中日两国自然学校发展状况的日本驹泽大学社会学教授李妍焱说,日本自然学校的最大特点在于“在地体验”和“感性教育”。“在地”,就是扎根所在地区的生态地理、人文生活环境,把握当地各种环境的特点和要素,把这些要素设计转换成教育活动课程,形成具有当地特点的活动。

这些活动课程基本都是通过体验来实践的,活动方式绝不是“传递知识和信息”,而是让参与者充分使用五官,与他人共同参与和体验。重视的不是让参加的人了解多少知识,也不是按照设计好的行程完全实施,而是想方设法让参加者的“感性”受到触动,学会注意到他人,注意到周围,学会与他人、与周围反复沟通,从而打开平时关闭着的视角和视野,提高参加者的“共感能力”“思考判断能力”以及“动手行动的能力”。

李妍焱说,日本自然学校追求的教育是通过在地的各种丰富的体验活动,来培养参加者与他人、社会、自然环境“共生”感受的地方。

专业指导确保“自由自在”

据介绍,国际自然大学校针对不同阶段的儿童设置不同的课程,少部分可以是亲子参加,但绝大部分活动是只有儿童参加没有家长陪伴的。

可以是每周一次的周末远足,到附近的河川公园游戏玩耍;或者在收获的季节到农村去体验收割水稻等;也可以是修行式的课程,例如夜间长距离步行,以磨练孩子们的意志;还有不同天数的宿营活动,在假期的时候有四五天以上的夏令营或者滑雪冬令营等活动;也有课程是组织高年级孩子到国外体验异国生活,增长见识。

盘点学生最爱的10大旅游地(我们去大草原的湖边)(3)

国际自然大学校的课程设计极为多样,每个家庭可以根据各自的时间安排来决定加入哪项课程。以“进阶课程”为例,这一课程的定员为24人,招收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孩子,全年共有6次活动,总计费用为6.5万日元(约合4300元人民币)。课程的设定目标是通过和伙伴的合作和挑战,培养“克服困难的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这一全年6次的课程既有当日往返的活动,也有野外露营或者住宿专门设施的活动。例如7月3日的活动名为“砍伐造,竹艺手工”,学员们被分为几组,以组为单位砍伐竹子,用刀子和矬子等工具制作竹筷子和竹杯子等。9月10日至11日的活动,则是学习野外生火技能等,还将学员分为几组制作各种各样的食物。

一名小学五年级男生的家长说,孩子原本在学校属于容易追随别的孩子的类型,但没想到在这一课程中发挥了领导才能,而且和一起参加课程的小朋友相互交流玩得很开心。

佐藤初雄告诉《环球》杂志记者,最初运营自然学校也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一般人认为如果只是玩耍,何必特意把孩子送到自然学校呢?周末和家人一起去旅行不也是亲近大自然吗?

“实际上,自然学校课程和家庭出游完全不同,自然学校的课程中,有专业人士的指导和陪同,孩子们没有了家长陪伴,玩耍得更加自由自在,也更能挑战自我。”佐藤初雄说,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的目光中闪耀着兴奋。他们非常享受和伙伴们一起在大自然中玩耍学习,回到自己的学校后,也会将体验分享给同学们,这样就有更多的孩子到自然学校来。

可持续的发展前景

据介绍,国际自然大学校不仅面向儿童组织开展自然体验活动,进行野外教育和环境教育,还面向学校、团体和企业开展自然体验活动,组织面向老年人和发育障碍者的自然体验活动,此外还培养自然学校的指导人才,以及接受市町村委托,负责运营“青少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这样的活动设施。可以说国际自然大学校这样的学校不仅是教育机构,同时也已然成为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各个地区的活动据点。

李妍焱说,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日本的自然学校学会了“把社会课题作为设计活动课程的要点和素材”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因此,它会对所在地区的各种社会问题非常敏感,并愿意下功夫,获得当地居民、企业、行政机构等的支持,大家一起参与设计课程,进行跨界合作。

比如针对老龄化的社会课题,他们会设计“徒步健行”活动;对于没人管理的山林竹林,他们会设计间伐和制作竹制品、木制品的课程;针对外国游客增加的问题,他们会与当地人一起摸索适合外国游客体验的活动内容。他们为“在意当地发展”的很多有心人,提供了共同讨论、思考、实践的机会。

“可以说,自然学校是很多自愿自发参与当地建设的人们聚在一起的一个场子,学校为大家提供相聚相识,共同摸索当地更好发展途径的空间和机会。”李妍焱说。

经过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人才培养项目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为期三年的中国自然学校技术支持项目,中国国内已经成长出一批开辟自然学校领域的核心人物,以及有志于这一领域的众多支持者。

据了解,自2014年起,一年一届的全国自然教育论坛,目前是这一领域最大的论坛,2015年第二届论坛的参加者超过600人。作为自然学校正在运作的机构也越来越多,未来十分值得期待。

李妍焱告诉《环球》杂志记者,在中国,大家关心的主题不仅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还有农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乡村社区问题、社会差距问题、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再加上空间营造、建筑艺术、户外健身、生态艺术等跨度很大,可期待的资源也多。

“更主要的是,在国内目前对于孩子教育的需求,比在日本巨大和汹涌得多。很多家长急于给孩子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自然学校也被认为是专门提供自然教育的机构,这使得刚刚起步的自然学校很容易被接踵而来的需求牵着鼻子走。我们强调和倡导日本自然学校的特点,就是期待在国内这个领域里,能有一群有着坚实理念的核心人物,共同摸索适合中国各地实际情况的自然学校的发展之路,把持业界的发展方向。”李妍焱说。

监制 | 刘洪,责任编辑 | 刘娟娟,编辑 | 明昊、胡艳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