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黑粉们,欢迎来到黑马公社

在今天主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一组数据:

汇丰银行的数据显示,90后的负债额是月收入的18.5倍,已经工作的90后,人均负债12万 。

从一无所有到负债累累,大概是当代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这在微博上也引起了很大的讨论:

“花呗们”该为年轻人陷网贷背锅吗?

白条花呗同时降额了(花呗白条月付)(1)

讨论也十分热烈,有说“花呗们”应该为此负责,也有说花钱是个人行为,双方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话题,“花呗们”该不该为年轻人深陷网贷背锅?

注意,这里的“花呗”是个代表,指的是我们生活中所有常见的消费信贷产品,什么花呗、白条、美团月付等等都属于“花呗们”。

我们还是以花呗为代表。

白条花呗同时降额了(花呗白条月付)(2)

花呗是支付宝推出的一款消费贷产品,一般情况下,只要30天内还清账款,就不会产生任何利息。

但如果30天后没有足够资金还款怎么办?岂不是要逾期了?

花呗给你来了个分期的选择,还不了钱可以再分期。

这可不是花呗贴心,相反这里套路深的很。

在之前的《为什么你手机中的APP都想借钱给你》中,黑马说过花呗的分期利息看起来不高,3期的手续费2.5%,12期的手续费8.8%。

白条花呗同时降额了(花呗白条月付)(3)

比如说1200元,分12期,每月只需要还款108.8元,等于说每个月就只是多付了8.8元,一点也不高。

但是根据内部收益率IRR来计算,这笔现金分期月利率就达到了1.32%,年利率就是1.32% x 12=15.86%,比8.8%高了不少。

这个利率有多高,作为对比,其他家的消费信贷产品年利率如下图所示:

白条花呗同时降额了(花呗白条月付)(4)

感受到花呗们浓浓的“恶意”了吗?

到这,你可能有些奇怪了,为什么花呗的年利率这么高?

这里我们提一个概念:等本等息还款

按照我们的理解,如果我们借了1200元,分12期偿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欠的钱是越来越少。

这欠的钱少了,我们还的利息是不是也应该也要少了?

但是还款之时,我们每个月所还的金额都是一样的,也就是108.8元,利息一分没有少。

白条花呗同时降额了(花呗白条月付)(5)

这就是黑马说的等本等息还款,即使我们已经还到11期,只剩下100元的本金没有还,而利息依旧按照1200元来计算。

如果逾期还款,这年利息同样很高。

按照花呗的规定,逾期罚息率为万分之五,看起来也不多,但同样的道理,这是日息,换成月息就是1.5%,换成年息就是18.25%。

白条花呗同时降额了(花呗白条月付)(6)

年息高了就高了吧,有求于人,这也没办法,只要还得上这也没啥,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万一还不上,你可能就要面临着一系列的麻烦。

白条花呗同时降额了(花呗白条月付)(7)

首先是暴力催收。

大家不要以为暴力催收只会出现在高利贷的网贷平台上,我们常见的网贷平台,暴力催收的事情也不少。

随手打开黑猫投诉平台,输入关键词“催收” ,就可以看到一大堆催收投诉事件,投诉内容也基本大同小异,面临着言语恐吓、信息骚扰,甚至亲朋好友同样逃不过催收人员的骚扰。

有因为疫情没能及时还款的商家,由于暴力催收导致正常营业无法展开,甚至骚扰家人。

白条花呗同时降额了(花呗白条月付)(8)

还有被催收人员恐吓:

白条花呗同时降额了(花呗白条月付)(9)

难道他们就不怕监管吗?

像花呗这些平台,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都是和专业的第三方催收公司合作,坏事都是他人做,自己的手自然是干净的。

更严重的是,这里面的信息泄露问题是十分严重。

根据媒体深燃的报导,催收人员在后台可以看到每个客户所有的详细资料,包括身份证号、家庭住址、个人照片以及你的通讯录信息。

想象一下,你个人的电话、住址、银行信息,还有你家人的电话住址等信息,随意地泄露给了催收人员,可不可怕?

遇到这种情况,大家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障自己的权益。

根据《商业银行监督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在能与本人联系的情况下,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方进行催收,同时也不允许向无关的第三方透露欠款、逾期、违约等个人隐私信息。

当然,不支持暴力催收不代表钱可以不还,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被列入失信名单,成为法律上的老赖。

特别是现在花呗这类的消费信贷已经纳入了征信中。

白条花呗同时降额了(花呗白条月付)(10)

这也是黑马要说的第二个麻烦的地方。

一旦出现不良应用,会对未来的大额贷款如房贷、车贷产生直接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出行和就业。

本来买房就困难,如果还不能贷款,那么就只能全款,而全款买房,你买的起吗?

当然了,已经逾期的用户,还有一点点机会的。

像花呗、借呗这种只是部分接入征信的信贷产品,一笔账款逾期,上不上征信,是取决于放贷机构上不上报。

一般而言,一旦出现逾期的情况,放贷公司会选择先催收,只要和放贷公司协商好,逾期记录可能就不会上报征信。

白条花呗同时降额了(花呗白条月付)(11)

但如果一直没有还款,特别是连续3个月(90天)一分钱没还,基本就会被认定为恶意逾期,如果有累计6次以上的还款逾期,那么上征信可能就没有太大疑问了。

当然,像信用卡这类完全接入征信的,商量的余地不是太大。

白条花呗同时降额了(花呗白条月付)(12)

既然分期利息又高,而且还有可能会因为逾期上征信,那么我选择不分期甚至不用花呗,行不行?

既然让你开通了,还会让你轻易逃走吗?

开通容易,关闭难这事我们就不提了,网上随手一搜,怎样关闭花呗、美团月付、京东白条的问题比比皆是。

白条花呗同时降额了(花呗白条月付)(13)

然而这不是逃离这些“花呗们”最大的阻碍。

我们都说习惯是最难改变的。

这些“花呗们”利用各种手段诱导你消费,让你养成提前消费的习惯。

比如说在开通花呗或者是其他消费贷产品时,会给你个首单优惠甚至是免费,来诱导你开通这些消费贷产品。

再来个分期免息,一部5299元的手机,来个24期免息分期,每月只需要付212元左右,跟白送也没太大区别。

白条花呗同时降额了(花呗白条月付)(14)

免息分期,也不用付利息,十分划算。

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搞分期免息活动的不是放贷机构而是商家。

事实上,免息不是说我们没有付利息,而是那部分利息,商家替我们支付了。

而要支付的利息,商家已经考虑在成本里了。简单说,你买到的价格或许已经包含了我们所需要支付的利息。

到头来,乍一看很优惠,其实该付的钱,也没少付。

而且我们在付款的时候,很多时候,系统都会默认花呗付款,除非你自己再另外手动选择支付方式,所以很多时候,不知不觉,你就使用了这些消费贷。

白条花呗同时降额了(花呗白条月付)(15)

这些放贷平台再来一些宣传,用一些包装来让提前消费变得“合理化”。

白条花呗同时降额了(花呗白条月付)(16)

她们都在宣扬着一个理念:用花呗可以让当下的生活水准变得更高,但却没有告诉你,这些钱都是需要偿还的。

七七八八下来,我们就习惯了这些消费贷的支付方式,甚至养成了超前消费的习惯。

当消费欲望被无限放大的时候,年轻人陷入网贷就没什么奇怪,而逃离“花呗们”也成为了一种奢望。

白条花呗同时降额了(花呗白条月付)(17)

回到开头的问题,“花呗们”该为年轻人陷网贷背锅吗?

看到这,这些网贷平台貌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使用优惠、APP交互、广告宣传等各种方法,让年轻人陷入提前消费的“陷阱”之中。

白条花呗同时降额了(花呗白条月付)(18)

但这个锅完全让“花呗们”背也不适合。

制造消费陷阱的不仅仅是“花呗们”,还有各种各样的商家。

商家会为了利用一切因素去制造消费条件。

比如说520、618、双11,本来是一个极其普通没有任何含义的日子,被商家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意义后,成为了购物节。

白条花呗同时降额了(花呗白条月付)(19)

或者是在产品上添加一个标签,让产品看似具备一定的功能性。

英国保洁用品公司Carex的前产品部经理在BBC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中揭露过一个行业潜规则。

只要在保洁品上加上「抗菌」两个字就会变得特别好卖,即使那些「抗菌」产品的实际功效和普通产品没有区别。

白条花呗同时降额了(花呗白条月付)(20)

在商家制造了消费陷阱后,放贷平台再适时推出更加便利的支付工具,两者一结合,诱导我们用未来的钱为今天无休无止的欲望买单。

看到了吧,这就是放贷平台和商家们的一次次完美的合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年轻人深陷网贷,“花呗们”和商家或许都逃不开关系。

但如果要论罪,也很难定一个大的罪名,顶多就是个“挑唆罪”,挑唆我们消费。

毕竟“花呗们”本身是一个支付工具,用得好不好更多地取决于我们。

对于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可以临时充当生活费,甚至用得好,还能薅个羊毛。

白条花呗同时降额了(花呗白条月付)(21)

利用花呗的当月免息功能,把钱拿去理财,买个基金啥的,再不济放入个余额宝里,赚个利息,到了还款日再取出来还款。

但能做到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

所以,让年轻人陷入网贷的问题,不能全怪“花呗们”这些支付工具,深层原因是我们无止尽的欲望。

资本有扩张的欲望,大众有难以自制的消费欲望,但资本可以驱动信息的传播,可以开发各种方便的工具,所以大众往往是更被动的一方。

如果我们从小就在“超前消费”的牢笼里长大,那也很难奢望我们拥有良好的消费、理财观念,毕竟学校不会教这些,大部分的家长也是消费主义下的“待宰羔羊”。

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恐怕不是骂几句资本心黑、消费主义盛行就能就解决的。黑马只知道,这需要制度监管、教育、媒体宣传等多方努力才行。这里没有强调个人的克制力,因为大部分人,是被环境牵着走的;而能够合理控制消费欲望的人,也不需要看这篇文章。

总结下“超前消费”的现状,目前看得到的,是金融、互联网相关监管制度的逐步完善,诸如校园贷、P2P的销声匿迹。

但通识教育、媒体、广告,尤其是家庭教育,如果这些环节是严重缺失的,那我们的欲望,又何时才能合理化呢?

参考资料:

21世纪财经报道《年轻人真敢穷:90后负债是月收入18.5倍人均负债12万》

黑马公社《为什么你手机中的APP都想借钱给你》

深燃《逃离花呗》

AI财经社《困在“花呗”里的年轻人》

互联网的那点事《逾期后,我见识了花呗的B面》

大米饭没变《花呗这次真的无辜》

一财网《银保监会刘福寿:P2P网贷机构完全归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