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风旗袍在哪拍(阴丹士林旗袍是民国女知识分子的首选)(1)

■1930年代 阴丹士林旗袍

民国风旗袍在哪拍(阴丹士林旗袍是民国女知识分子的首选)(2)

■清团鹤纹纳纱绣旗衣

民国风旗袍在哪拍(阴丹士林旗袍是民国女知识分子的首选)(3)

张双莲 青岛双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梅品莲韵”禅茶系列品牌创始人、“爱与美”联盟创始人、百年旗袍实物系列收藏家、2017世界传奇夫人大赛青岛赛区主席。

民国风旗袍在哪拍(阴丹士林旗袍是民国女知识分子的首选)(4)

藏品 ■双穗奖章 在那个年代女性佩戴奖章的情况是很少的,这枚章名为双穗奖章,是北洋时期阎锡山政府颁发给捐过大数额歌颂用于义赈救灾的善民的。

民国风旗袍在哪拍(阴丹士林旗袍是民国女知识分子的首选)(5)

■1920年代 绣花缎交领时装旗袍

民国风旗袍在哪拍(阴丹士林旗袍是民国女知识分子的首选)(6)

■广东阳江顺兴出品多层可收纳式漆器梳妆盒。

民国风旗袍在哪拍(阴丹士林旗袍是民国女知识分子的首选)(7)

■上海英记手包

百年旗袍实物系列收藏家张双莲:

一袭黄色丝绸旗袍,不高的个子,说话的时候总带着盈盈笑意。这么一位温婉、优雅的女人,已经与旗袍结缘了数十年,故事还得从她爸爸说起。张双莲的爸爸工作之余爱好收藏,旗袍也是他最重要的藏品之一。“我从小就看着他每天把各种藏品拿出来欣赏,自己看得乐呵呵的。”这是张双莲儿时最清晰的记忆画面。

这个开在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梅品莲韵——旗袍文化校园展”对张双莲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她爸爸生前就特别乐于分享,这次的展览也是她全国百场旗袍文化公益展的首站,她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旗袍蕴含的传统文化。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花重金从海外抢救性拍回晚清旗袍

在张双莲的印象中,父亲经常出远门,回来的时候身上背个大包,里面都是他的宝贝。“父亲总爱拿出他的藏品,给我们讲每个藏品的材质啊,工艺啊,背后的故事等等。”年幼的张双莲还不了解这些藏品背后的价值,还经常听奶奶嫌弃那些瓶瓶罐罐碍地方,不曾想,多年以后,这些都是最珍贵的古董。

从生活点滴到收藏,可以看出来,张双莲父亲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深入骨髓,就连吃饭、坐姿、走路,他对孩子们都有极高的要求。她印象最深刻的是,直到她长大离开家之前,父亲都不允许她剪短发,他认为长发才能展现女孩子的柔美,而她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曾给她定制过旗袍,那是她对旗袍的美最早的接触。

亲眼看着父亲把古董旗袍一件一件收回来,自己慢慢从中感受到旗袍的美,了解到旗袍背后深厚的传统文化,张双莲越发地想为父亲做一些事情。“展览承载的是我和我爸爸推广传统文化的心愿和梦想。”张双莲表示。

近期,张双莲又收藏了一些晚清旗袍,刚好有一个机缘与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合作,张双莲决定把百场旗袍公益展的首站就定在学校。“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有着40多年的历史,旗袍作为服饰的一种,学生们也可以从实物中了解旗袍的材质、工艺。”张双莲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公益性的展览,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旗袍文化,之后将有计划地根据展览场馆的具体条件,分门别类展出所有的藏品。未来,我们可能会在博物馆、美术馆、大学校园甚至在社区看到这些散发着历史时代气息,却仍不失优雅的古董旗袍。

张双莲长期致力于旗袍实物收藏与研究,多年来共收藏晚清至民国旗袍实物和与之关联杂件等藏品500余件,藏品涵盖了旗袍发展历程中各个时期的实物。

据了解,展览依时间划分为四个章节,晚清时期,20年代,30年代,40年代,共展出老旗袍、老照片、月份牌手包等各类服饰相关物品约100件套。

展厅展示的第一件旗袍是“清代同治至光绪时期八旗妇女所穿的旗服”,她的特点是大襟右祍,镶有宽阔的滚边,版型宽大平直。这件紫色纳纱绣旗衣品相极佳,色泽纯正,底料上提团鹤纹,祍上缀有五颗镂空铜鎏金扣。众所周知,仙鹤自古为吉祥之物,又因明清两朝将仙鹤用于一品文官的品级标识,所以综合来看,当时着用这件旗衣的女性等级非常高。历经百年,得以保存这么好,实属难得。据悉,这是张双莲花重金从海外抢救性拍回。

受欧美潮流影响,上海时尚之都引领旗袍发展

1925年,沈从文先生在《遥夜》里描写梦中佳偶时,这样写道:“她是如何的可爱!我虽不曾认识她的面孔便知道了。她是又标致,又温柔,又美丽……她必是穿着淡紫色的旗袍……”对于梦里的这位佳人,都要按心意为其着上一袭旗袍,足见旗袍女子在他心中的地位,也暗示着当时的审美趋势。

展厅中有一件海外回流的“1920s—绣花缎装饰双面绣飘带时装旗袍”,这是上世纪20年代的旗袍精品代表。此袍周身运用盘金绣、盘银绣、五彩平绣、缉线绣、对花绣等多种传统刺绣工艺,刺绣出海水疆牙、仙鹤、蝙蝠、蝴蝶、老鹰、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等纹饰,这件精工刺绣古董旗袍虽本色已被其他颜色晕染,但依然不影响其整体价值。展览讲解员、近现代历史实物收藏家黄永亮介绍,据其查阅资料发现,这件旗袍采用的是宫廷服饰的工艺,作为一件定制旗袍,同时还有纪念意义,曾有行内专家将此袍定为“1920年代某爱国华侨女性订制着用”。“这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定制旗袍,基本只有一件,虽然面料因为保存的原因有颜色晕染,但款式放在今天,依然非常时髦”。黄永亮表示。

据了解,上世纪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视上衣下裙装为时髦而纷纷效仿。上衣多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衫,摆长不过臀,袖短露肘或露腕呈喇叭形,袖口一般为7寸,称之为倒大袖,衣摆多为弧形,略有纹饰。裙为套穿式,初尚黑色长裙,长及脚踝后渐至小腿上部。

当时的上海是公认的服饰时尚中心,其盛势远远领先于全国各地并左右着中国服饰时尚的变化。上海旗袍时尚的最初,是以无袖的长马甲形式出现的,短袄外面的长马甲代替了长裙。据1926年的申报记载,长马甲同短袄合并后,就有了民国新旗袍最初的款式。上世纪20年代末旗袍开始收腰,受欧美短裙流行潮流的影响,摆线提高至膝下,装饰性质的镶滚趋于简洁,甚至完全取消,色调也力求淡雅和谐,总体上显得十分筒洁方便。

上海旗袍也因此被称为“海派”旗袍而独树一帜,“现在最好的旗袍手工师傅仍然在上海。”张双莲告诉记者。

佛山香云纱被誉为“软黄金”

张爱玲曾说,旗袍是女人一生中最该收藏的两样东西之一,而民国的旗袍可谓最有代表性。进入1930年代后,旗袍可称得上是盛行一时了,这时的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上世纪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两大特点:一是“中西合璧”,二是变化多端。中西合璧的旗袍被称为女装七大派中的“别裁派”,别裁派将旗袍与西式服装结合起来,或是局部西化,或是在旗袍外配搭西式外套。旗袍的裁剪首先跟随西方潮流而更为合身了。除两边开衩外,前后也可开衩,并出现了左右开襟的双襟旗袍。到了上世纪30年代末,又出现了一种“改良旗袍”,就是将旗袍旧有不合理的结构改掉,使袍身更为适体和实用。改良旗袍从裁法到结构都更加西化,采用了胸省和腰省,打破了旗袍无省的格局。同时第一次出现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都变得合体了。还有的甚至在肩部衬以垫肩,谓之“美人肩”。改良旗袍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旗袍的结构,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指的正是上世纪30年代的旗袍。

在展厅的显眼位置,一件旗袍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亮丽素雅的青蓝色,这就是上世纪30年代流行的“一字扣混边高领全内衬阴丹士林布旗袍”,这是一种新兴染料染色的布料,用阴丹士林染料染制的布匹,颜色鲜艳,抗日晒和洗涤。这类布匹自民国早期开始在中国行销,其中蓝布最为畅销,阴丹士林旗袍也成为当时女知识分子的首选。著名作家汪曾祺在缅怀当年西南联大学生时代时就曾说:“那时联大女生在阴丹士林旗袍外面罩一件红色毛衣成了一种风气,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

上世纪40年代是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这也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出于经济、便于活动等实用的功能考虑,上世纪40年代初的旗袍不复30年代衣边扫地的奢靡之风,长度缩短至小腿中部,高时到膝盖处。炎夏季节多倾向于取消袖子,领高降低,省去了种种繁琐的装饰。使其更为简便、适体,从而形成了这一时期旗袍独特的风格。

记者看到,展厅中还有一件香云纱料无袖旗袍,其贵在布料本身。产自广东佛山的香云纱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被纺织界誉为 “软黄金”。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选用庭院景观竹作为撑衣架,也是力求环保,可重复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