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除了早夭的几个和过继出去的曹均,在曹丕当国之时只有曹茂一人没有封王。史书中说的很明白,“茂性泬佷,少无宠於太祖。”公侯之家,一个性格倨傲而缺乏教养的人是很难赢得别人好感的,曹茂就是典型。下面一起来看下曹操的儿子分别是谁?

曹昂:曹操长子,皇帝,葬于首阳陵。

赵襄子之死全集(他的长子七子如何死的)(1)

曹彰:223年封任城王,谥号威王。

曹植:擅长文学,曾作《洛神赋》。225年立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又称陈思王。

曹熊:早薨。追封谥萧怀公,又追封爵为王。

曹冲:为着名神童,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13岁病死,谥号:邓哀王。

曹据:环夫人所生,于公元233年封为彭城王。

曹宇:环夫人所生,232年封为燕王。魏元帝曹奂之父,魏文帝,魏明帝两代托孤。

虽然误杀在先,可是吕伯奢回家之后必然翻脸成仇,为了生存,为了活命,曹操只能选择先下手为强。杨修那人恃才傲物,可是这个并不足以让曹操杀他,关键是杨修挟持曹植,妄议朝政,又是死对头袁绍的外甥,为保证曹丕能够顺利继承自己的基业,杀掉杨修又有何不可。而崔琰是河北名士,袁绍被灭之后归顺曹操,曹操委以重任,可是当曹操册立太子时,百官都是密封奏折,唯独崔琰公开上书,支持曹丕。曹操觉得崔琰看似大公无私,可是却公开抛弃自己的侄女婿曹植,是否有沽名钓誉之嫌呢?而当曹操私下运作,要加封自己为魏王的时候,崔琰又不合时宜的写了一份信,让曹操觉得崔琰在嘲讽自己。当曹操觉得这个人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统治的时候,那他的屠刀会毫不客气的挥起,就算是曹魏首功大臣荀彧也在所难免,就更不要说崔琰了。何曹操在临时之时,回首一生,那些杀伐征战,那些官场沉浮在曹操眼里都是过眼烟云,自己毫无遗憾,为何唯独对子脩的母亲心有愧疚呢?  曹操口中的子脩,其实就是曹操的长子曹昂。曹昂很有出息,20岁时就被推荐为孝廉,之后追随曹操南征北战,后来在征讨张秀的时候战死。关于曹昂有两点值得关注。

一个是曹昂的地位。在曹操心中,曹昂是他事业的第一继承人。在多年之后,曹丕登基称帝曾经公开说:“家兄孝廉,自其分也。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在曹丕眼中,大哥曹昂年纪轻轻就被推举为孝廉,成为父亲的首先继承人,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而曹昂在197年去世,去世时年纪肯定超过20岁,那出身当在177年前,而曹操次子曹丕出生于187年,也就是说曹操在长子曹昂出生至少十年,没有第二个儿子,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曹操一直要把侄子曹安民带在身边了。而曹昂也因为自己的优秀,因为多年是曹操的独子,曾经给予曹操很多的安慰和希望。

二是曹昂之死。197年曹操征讨张绣。在贾诩的撮合下,张绣投降了曹操。曹操很得意,进入张绣地盘后老毛病又犯了,听说张绣的寡居的婶婶很漂亮,就派人带到军营中。曹操和自己的婶婶搞在一起的消息传到张绣耳中,张绣很恼火,经常向身边的发牢骚。而这些抱怨也传到了曹操的耳中,曹操就做准备干掉张绣,可是却被张绣发觉抢先下手攻打曹操。曹操措手不及大败而逃。在逃亡时,曹操的战马死掉了,曹昂主动把自己的马让给曹操,自己步行保护父亲。曹操是活着逃离了,可曹昂却死在张绣的刀下。

曹昂的死让曹操很悲痛,可是还有一个人比曹操更伤心,那就是曹操的结发妻子丁夫人。

曹操七子曹冲之死

建安十三年(208),曹冲病重不治而去世,年仅十三岁。与三国志》本传记载,认为曹冲卒于建安十三年,即208年。然据清人丁晏《曹集铨评》增辑的《仓舒诔》序文:“建安十二年五月甲戌,童子曹仓舒卒,乃作诔曰”,“建安十二年”为207年,“五月甲戌”为汉

历五月十四日,即儒略历6月23日。诔文言“十三而卒”,以此回推生年,当在东汉兴平二年,即195年。

赵襄子之死全集(他的长子七子如何死的)(2)

曹操为什么杀了华佗  

《三国演义》对此的解释可谓深入人心。在该书的第七十八回中,罗贯中详细地描写了曹操杀华佗的经过。

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

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他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华佗本为“士人”,入仕为官才是他的人生目标,从医仅是“业余爱好”。

关于华佗之死,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就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记载,曹操是杀死华佗的罪魁祸首,人们把指责和谩骂都指向了曹操。

名人介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赵襄子之死全集(他的长子七子如何死的)(3)

《蒿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赵襄子之死全集(他的长子七子如何死的)(4)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注释

⑴蒿里行: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⑵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

⑶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⑷初期:本来期望。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本来期望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八百诸侯那样同心协力。

⑸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⑹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

⑺踌躇:犹豫不前。雁行(háng):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行而踌躇。⑻嗣:后来。还:同旋,不久。自相戕(qiāng):自相残杀。当时盟军中的袁绍、公孙瓒等发生了内部的攻杀。

⑼淮南句: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

⑽刻玺句:指初平二年(191)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

⑾铠甲句:由于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金属制成的叫铠,皮革制成的叫甲。虮,虱卵。此句以下描写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给社会造成的巨大破坏。

⑿万姓:百姓。以:因此。

⒀生民:百姓。遗:剩下。

赵襄子之死全集(他的长子七子如何死的)(5)

【作品鉴赏】

《蒿里行》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

这首《蒿里行》可以说是《薤露行》的姐妹篇,清人方东树的《昭昧詹言》中说: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事。所以然者,以所咏丧亡之哀,足当哀歌也。《薤露》哀君,《蒿里》哀臣,亦有次第。就说明了此诗与《薤露行》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不同。《蒿里》也属乐府《相和歌·相和曲》,崔豹《古今注》中就说过:《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因此,如果说《薤露行》主要是写汉朝王室的倾覆,那么,《蒿里行》则主要是写诸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酿成丧乱的历史事实。此诗前十句勾勒了这样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

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蒿里行》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

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最后诗人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全诗便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此诗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曹操本人真正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还是从他随袁绍讨伐董卓始,故此诗中所写的事实都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较之《薤露行》中所述诸事,诗人更多直接感性的认识,故诗中反映的现实更为真切,感情更为强烈。如最后两句完全是诗人目睹兵连祸结之下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真实情境而产生的感时悯世之叹。

刘勰评曹氏父子的诗曾说: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文心雕龙·乐府》)锺嵘评曹操的诗也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下》)都指出了曹操的诗歌感情沉郁悲怆的特点。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诗读来有感人的力量;惟其悲怆,故造成了其诗沉郁顿挫、格高调响的悲壮气势。这首《蒿里行》即是极为典型的例子。故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始而忧贫,继而悯乱,慨地势之须择,思解脱而未能,亹亹之词,数者而已。(《采菽堂古诗选》)可见曹操诗歌抒忧写愤的特征已为前人所注重。

赵襄子之死全集(他的长子七子如何死的)(6)

《蒿里行》写其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其称帝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正因为此诗实录当时事实并由诗人直抒胸臆,故全诗用了简洁明了的白描手法,无意于词句的雕凿粉饰,而以明快有力的语言出之,如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四句,明白如话,一气直下,将关东之师初起时的声势与正义刻画殆尽,自己的爱憎也于此鲜明地表现出来。又如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等语描写联军将领的各怀私心,逡巡不前,可谓入木三分。对于袁绍等军阀的讥刺与抨击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而逐步表现的,起先称之为义士,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然自踌躇而雁行已逗出其军心不齐和怯懦畏战的弊端。然后写其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其称帝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但都以直接明白的语言写来,令人感到诗人抑捺不住的真实感情,而军阀懦弱而丑恶的嘴脸已跃然纸上。至于诗人感情的强烈,也完全由明畅的语言冲口而出,如写白骨蔽野,千里无人,都以直陈其事的方式说出,最后说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直出胸臆,无一丝造作之意,可视为诗人心声的自然表露。

【名家点评】

(明)钟惺:关东有义士四句,古甚,似《书》、《诰》、《誓》。军合力不齐二句,写群力牵制,不能成功,尽此五字,即此老赤壁之败,亦未免坐此,□□又云:看尽乱世群雄情形,本初、公路、景升辈落其目中掌中久矣。(《古诗归》)

(清)陈祚明:军合四句,足尽诸人心事。白骨四句悲凉,笔下整严,老气无敌。(《采菽堂古诗选》)

(清)张玉榖:此叹二袁辈讨董卓,以不和滋变,乱益甚也。首四,就本初讨逆初心说起,欲抑先扬,作一开势。军合六句,转笔接叙当时诸路兵起,迟疑起衅,公路竟至僭号之事。铠甲四句,正写诸路兵乱之惨。末二,结到感伤,重在生民涂炭。又云: 二章皆赋当时之事,而借此旧题,盖亦有故。《薤露》、《蒿里》本送葬哀挽之辞,用以伤乱后丧亡,固无不可。且上章执君杀主,意重在上之人。下章万姓死亡,意重在下之人,又恰与《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两相配合,勿徒以创格目之。(《古诗赏析》)

(清)宋长白:余按此诗全在淮南弟称号一下八句,即桓温谓王敦可儿,可儿之意。老瞒不自觉其捉鼻也。(《柳亭诗话》卷十二)

(清)方东树:铠甲四句,极写乱伤之惨,而诗则真朴雄阔远大。(《昭昧詹言》)

,